《不居集》~ 上集卷之三十 (3)
上集卷之三十 (3)
1. 疳勞潮熱
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渴瀉飲水,肚硬如石,面色如銀。
白話文:
「所謂的疳勞,指的是像潮汐一樣時發時止的發熱,手心腳心和胸口有煩悶燥熱感,會在睡覺時無故出汗,身體感覺到像被蒸氣烘烤一樣,伴隨著咳嗽、呼吸困難、身形憔悴,常常口渴想喝水,但可能伴有腹瀉,腹部摸起來硬得像石頭,臉色蒼白無血色。」
2. 錢氏治法
錢氏曰:疳者,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醫又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失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虛熱也。肝為心母,宜先補肝母,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病而潮熱自愈。
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芒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亡,漸成疳也。又如癖病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法當用藥漸消磨之,醫反以巴豆、硇砂輩快藥。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成疳勞瘦。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症,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津液少,即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變症多端,亦成疳病。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煩躁,亦成疳也。
白話文:
錢氏表示:所謂的疳疾,都是源自脾胃的疾病,是由於身體流失大量津液所導致的。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孩子經歷了重大疾病或嘔吐、腹瀉後,醫生再用藥物催吐或瀉下,導致脾胃功能變得虛弱,體內的津液大量流失。而且,小孩之所以會得疳疾,很多時候是因為一些不夠專業的醫生錯誤治療所導致的。
例如,如果孩子出現潮熱的情況,這通常是某個臟器虛弱,而另一個臟器亢進,從而導致體內產生虛熱。按照中醫的理論,應該先補充虛弱的臟器(即母臟),再調節亢進的臟器(即本臟),這樣病情才能得到改善。例如,如果是在白天出現潮熱,這通常是由於虛熱所致。肝臟為心臟的母臟,因此應先補肝,待肝臟功能恢復後,再調節心臟。當心臟得到肝臟的支持,那麼即使內部有疾病,潮熱也能自行消失。
然而,有些醫生看到孩子有潮熱的症狀,就誤以為是實熱,於是使用像大黃、芒硝等寒涼藥物來瀉熱,但這種做法往往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因為這種藥物使用過多,不僅無法控制病情,反而會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最終導致疳疾的形成。
再比如,對於患有癖病的孩子,當病情發作,出現寒熱交錯,喝水後脅下有形狀可見的硬塊並伴有疼痛時,應該使用藥物慢慢消除病竈。但是,有些醫生卻使用像巴豆、硇砂等劇烈藥物,這種做法對小孩來說風險很大,因為他們的體質很容易受到影響。如果使用過度,不僅會耗損胃中的津液,還會導致疳疾和營養不良。
此外,對於患感冒的小孩,如果在病程五六天左右出現下痢症狀,醫生如果使用寒涼藥物過度瀉下,會導致脾胃的津液減少,進而引發不停飲水的症狀,並且產生熱氣。體內的熱氣消耗掉肌肉,外部的肌膚和肉體也會逐漸消瘦,同時其他病邪也會趁機侵襲,導致病情變化多端,最終也可能發展成為疳疾。
另外,對於長期嘔吐或腹瀉的患者,如果醫生輕率地進行瀉下治療,會使患者的虛弱情況更加嚴重,體內的津液也會大量流失,最終也可能導致疳疾的形成。
3. 夫婦亦貴有節
夫婦正也,然亦貴有節。若云正欲非淫,則家釀獨不醉乎?且人終身疾病癆怯,從初婚時起者多。少年興高力旺,往往恣情無度,多成癆怯,甚者夭亡,累婦孀苦。不思百年姻春,終身相偶,何苦從一月內,種卻一生疾病禍根。前輩每遇子孫將婚,必諄諄告誡者以此。
白話文:
夫妻關係自然是正常的,但也應該有所節制。有人認為正常的性慾並非縱慾,但這就像自家釀的酒,雖然是自己的,難道就不會喝醉嗎?實際上,許多人終生的疾病和身體虛弱,大多都是從新婚時開始的。年輕人身體強壯,性慾旺盛,常常放縱自己沒有節制,結果往往導致身體虛弱,嚴重的甚至早逝,讓配偶獨自承受痛苦。我們應該想一想,夫妻之間的百年好合,是要相伴終生的,何必在一個月內,就埋下終生疾病的禍根呢?因此,前輩們在子孫即將結婚時,總是反覆叮嚀,要他們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