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上集卷之十七

2. 痰證扼要

3. 經旨

《內經》數條,司天運氣,太過濕土為害,只有積飲之說,而無痰症之名。

澄按:百病之源,皆生於痰,其源不一,必究其痰之為病。病之為痰,痰從何生,痰從何起?然總不外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飲食積瘀所致。《內經》不立痰名目,欲人知所自也。至漢張仲景始立五飲,內有痰飲一條,遂開後世痰症之門,各方雜集,而專以治痰為事矣。殊不知臟腑平和,陰陽不乖,各循常度,則水穀之精微化精化液,以奉生身,何痰之有?惟不善調攝,臟腑不平和,陰陽多乖錯,則氣血凝滯,為痰為飲。百病皆由此而生,氣血皆由此而損,所以虛損一症,未有無痰者也。

然虛損之痰,與雜症不同。雜症有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分,而虛損之痰,總不離脾、肺、腎三經之不足也。蓋肺主氣,肺金受傷,則氣滯而為痰;脾主濕,脾土不運,則濕動而為痰;腎主水,腎水不足,則水泛而為痰。故痰之來也,無不在於肺,而痰之化也,無不在於脾。

若論痰之本,又無不在於腎。故主此三法,以統痰之要也。若因積痰為患,漸變虛損者,則在外損積痰門中,另有治法。

白話文:

【經旨】

《內經》中有幾條關於天氣運行與身體健康的描述,提到過度的濕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只提及了積聚的飲水問題,但並未明確定義「痰」這種症狀。

進一步解釋:眾多疾病的根源,大都源自於痰的影響。痰的來源很多樣,必須深入探究痰是如何引起疾病。當我們探討痰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形成的時候,大致可歸咎於內心的情緒波動、外在的環境影響,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積累的瘀血所導致。《內經》雖未特別將「痰」列為一種病症,是希望人們能理解痰的生成原因。直到漢朝張仲景首次將「五飲」定義,其中包含「痰飲」一項,才開啟了後世對於痰症的深入研究,各種治療痰的方子開始集結,專注於解決痰的問題。然而,如果身體各部位功能正常,陰陽平衡,生活作息規律,那麼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會被身體吸收,轉化為生命所需的能量,又哪來的痰呢?只有當生活調節不佳,身體機能失衡,陰陽失去平衡,才會導致血液和氣息的凝滯,進而產生痰和飲。

各種疾病大都由此而生,氣血也因此受到損耗,這也是為什麼虛弱的人通常都會有痰的緣故。

然而,虛弱者所產生的痰,與其他病症所產生的痰有所不同。其他病症的痰可能根據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等不同情況而有差異,而虛弱者的痰,大都跟脾、肺、腎三個器官的機能減弱有關。因為肺主宰氣息,肺部受損,氣息不順,就會產生痰;脾主宰濕氣,脾的功能下降,濕氣就容易聚積,形成痰;腎主宰水分,腎功能不足,水分就無法有效排出,也會產生痰。因此,痰的產生,雖由肺部開始,但痰的消除,卻需仰賴脾的幫助。

若要追溯痰的根本,則無疑是在於腎。因此,掌握這三個重點,就能掌握治療痰的關鍵。如果是由於長期積累的痰導致身體逐漸虛弱,則在治療上,將有另一套方法。

4. 脈法

左右關滑者,膈上有痰。有關脈洪者,痰隨火動。關脈伏者,痰因氣滯。若痰脈澀者,卒難得開,必費調理。肝脈耎而散,色滯者病溢飲。脈偏弦為飲,飲脈皆弦微沉滑。關脈伏者,痰因氣滯;關脈洪者,痰隨火動。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皮及眼下如菸灰黑者,痰也。

白話文:

[脈診方法]

如果左右關脈滑順,這表示膈膜上方有痰。當關脈顯得洪大,顯示痰正隨著體內的火氣移動。若關脈呈現伏脈,代表痰是因為氣滯所導致。要是脈象顯得澀滯,這類的痰疾一時之間很難好轉,必須要花時間好好調理。

肝脈如果軟弱且散亂,面色滯重,這是溢飲症狀。脈象偏弦代表有飲證,飲證的脈象通常都呈現弦、微微下沉且滑順。關脈伏脈,說明痰是因為氣滯;關脈洪脈,則表示痰正隨著火氣移動。患者即使吃了很多藥也無效,如果關脈隱藏且大的,這也是痰所致。眼瞼和眼下方如果出現像煙灰一樣的黑色,這也是痰的表現。

5. 三法統要

吳澄曰:虛損之人,未有無痰者也。然五痰五飲,症各不同,治亦迥別。至於虛損之痰,有虛無實,有補無攻。論其臟,不出脾、肺、腎三經。論其治,不出理脾、保肺、滋陰三法。故各症雖多,而三法實統其要焉。蓋痰之生也,多由於脾,而虛損之人,未有脾氣不虛者也,脾氣虛則不能致精微於肺,以化其津液也。故宜先健脾,脾健則復其運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

痰之來也,多由於肺,而虛損之人,肺氣未有不虛者也。肺氣虛則不能水精四布,而濁瘀凝聚也。故宜先利肺,肺利則氣化,濁行而復為津液也。痰之本也,多在於腎,而虛損之人,腎水未有不虧者也。腎虧則真陽不足而氾濫,真陰不足而沸騰,一則痰色清稀,一則痰色稠濁,而皆本於先天之真陰、真陽不足也。故宜先補腎,腎足則水無泛溢之虞,而端本澄源矣。

白話文:

吳澄說: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往往都會有痰的問題。然而,痰與飲的五種表現形式,各有不同的症狀,對應的治療方式也有著顯著的差異。然而,對於由虛弱和損傷導致的痰,其性質並非實證而是虛證,因此治療方式應注重補益而非攻伐。從臟腑的角度來看,主要涉及脾、肺、腎三個臟器。從治療的角度來看,主要包含調理脾胃、保護肺部、滋養腎陰三大原則。因此,儘管各種病症眾多,但這三大原則實際上涵蓋了其中的關鍵。

痰的產生,大多源於脾臟功能失調,而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的脾臟功能往往都處於虛弱狀態。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有效將營養物質轉送至肺部,以進行正常的液體代謝。因此,首先應強化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強健後,可以恢復正常的營養物質代謝,痰自然就不會生成。

痰的形成,大多源於肺部功能失調,而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的肺部功能往往都處於虛弱狀態。肺部功能虛弱,無法有效將水分均勻分佈全身,導致濁液聚集。因此,首先應調節肺部功能,肺部功能正常後,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將濁液重新轉化為有用的液體。

痰的根本,大多存在於腎臟,而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的腎臟功能往往都處於虧損狀態。腎臟功能虧損,會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足,水液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也會導致陰氣不足,造成體內的熱度過高。這兩種情況下,痰的性狀分別呈現清澈或濃稠,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先天的真陰和真陽不足。因此,首先應補充腎臟功能,腎臟功能充足後,可以防止水液泛濫,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6. 治痰三法

7. 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

肺氣虛弱,不能清化,或失血後,中有鬱熱,陰虛咳嗽者,忌用燥劑,當保肺金,如麥冬、貝母之類。

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之令下行。由於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當此以潤劑。如麥冬、生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生脈散,瓊玉膏,鳳髓湯。

痰之外出者,為咳為咯,皆屬於肺。為嗽為吐者,皆屬於脾。從脾來者為濕痰,可溫可燥。從肺來者為燥痰,因肺為燥金,喜清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矣。

吳澄曰:肺者皮毛之合也。風寒外入,肺先受邪。肺氣不清,必兼咳嗽,吊動脾涎,挾火則為燥痰,挾寒則為冷痰。此外感之痰,原非內傷,其本在肺,其末在脾,而與腎絕不相干。如華蓋散,溫肺湯,以散寒利肺,而不及於腎也。若虛損之痰,其本在腎,其次在脾。蓋腎氣一傷,脾濕不化,津液凝聚,積貯為痰。

金不生水,不能灌溉五臟,子病及母,金體日枯,喉乾嚥癢,是外感之痰,不關及於腎。而內傷之痰,無不及於肺也。所以今之虛損咳嗽生痰者甚多,考之方書,潤肺化痰者甚少。蓋其痰原非自肺而生,故其治不專責在肺也明矣。如利金湯、潤肺湯,治肺經之邪,而不治肺經之痰。

如二母散、阿膠散、天門冬丸,清火止嗽;百合固金湯、寧肺湯,定喘止嗽,而亦不治肺經之痰。其有治痰者,必兼金水二臟,生脈合六味湯;或脾肺兩家,則生脈合異功散者是也。故虛損之痰,初起專在脾、腎二經,而未及於肺者為治易,則祟土壯水,而無反顧之憂。若水涸金傷,喉乾嚥癢者為治難,則畏尾畏首,而難奏十全之效。

是故無嗽者治其痰也,治痰而不治其肺也。有嗽者治其嗽也,治嗽而亦不治其痰也。故曰痰之本在腎,其末在肺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如果肺部氣虛,無法有效運作,或是失血後,體內有鬱熱,導致陰虛咳嗽的情況,不應使用燥熱的藥物,而應保護肺部,例如使用麥冬、貝母等草藥。

當身體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部受到火邪侵襲,無法正常運作。由於津液凝結形成痰,而不是生成血液,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滋潤的藥物,例如麥冬、生地黃、枸杞等,以滋養體內陰分,讓上升的火能回歸正常,這樣痰自然會減少。生脈散、瓊玉膏、鳳髓湯都是適用的藥方。

痰由肺部產生,引發咳嗽或咯痰。脾臟問題導致的痰,稱為濕痰,可以使用溫燥的藥物。肺部產生的痰,稱為燥痰,因為肺部性質偏燥,偏好清潤而非溫燥,因此使用二母、二冬、桔梗等藥物是必要的。這兩種痰都較容易治療,若不處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

吳澄表示,肺部與皮毛相連,風寒從外入侵,肺部首先受影響。肺氣不順,必定會伴隨咳嗽,牽動脾臟分泌的涎液,與火氣結合就成為燥痰,與寒氣結合就成為冷痰。這種由外界因素引起的痰,原本並非由內部傷害造成,其根源在肺部,但影響範圍擴及脾臟,與腎臟完全無關。例如華蓋散、溫肺湯,用以散寒利肺,但並不會影響到腎臟。然而,若是虛損造成的痰,其根源在腎臟,次要影響的是脾臟。腎氣一旦受損,脾臟濕氣無法化解,津液聚集成為痰。

金不生水,無法滋養五臟,子病及母,金的狀態日益衰弱,喉嚨乾燥、咽部瘙癢,這是外界因素引起的痰,與腎臟無關。而內部傷害引起的痰,必然影響到肺部。因此現在許多虛損導致的咳嗽生痰,檢視相關藥方,潤肺化痰的藥方卻很少。因為這些痰原本並非由肺部產生,所以治療時不會專注在肺部。例如利金湯、潤肺湯,用以治療肺部疾病,但不針對肺部的痰。

像二母散、阿膠散、天門冬丸,用以清火止咳;百合固金湯、寧肺湯,用以定喘止咳,同樣不針對肺部的痰。若要治療痰,必須同時考慮金和水兩個臟器,例如生脈合六味湯;或是脾肺兩臟,例如生脈合異功散。因此,虛損引起的痰,初期主要在脾、腎兩經絡,尚未影響到肺部,比較容易治療,只需強化脾、腎功能,不必擔心後續問題。但若是腎臟功能衰竭,喉嚨乾燥、咽部瘙癢,則比較難以治療,必須小心翼翼,難以達到全面的療效。

因此,若無咳嗽,應治療痰,但治療痰時不會特別針對肺部。若有咳嗽,應治療咳嗽,但治療咳嗽時也不會特別針對痰。所以說,痰的根源在腎臟,末端影響到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