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七 (2)
上集卷之十七 (2)
1. 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
虛損之人,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凝滯,變而為痰為飲。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其味亦淡。宜實脾養胃,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理脾,失其治也。
—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飲為水液之屬。凡嘔吐清水,及胸腹膨滿,吞酸噯腐,渥渥有聲等症,此昏水穀之餘,停積不行,是即所謂飲也。若痰有不同於飲者,飲清徹而痰稠濁,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水穀不化而停為飲者,其病全由脾胃。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故治此者,當知其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脾胃之痰,有虛有實。凡脾土濕勝,或飲食過度,別無虛症而生痰者,此皆脾家本病。但去其濕滯,而痰自清。
白話文:
虛弱的人,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清濁之物停滯,津液積聚,轉化為痰或飲。這種痰通常在清晨較多,顏色稀白,味道淡。應該補益脾臟,養護胃氣,使脾胃調和,飲食正常運化,這樣痰自然就不會產生。所以治療痰症而不調理脾臟,就會失去治療效果。
痰和飲,雖然同屬一類,但實際上有所不同。飲是水液類,凡是嘔吐清水,以及胸腹脹滿,吞酸打嗝,有咕嚕咕嚕的聲音等症狀,都是水穀消化後的殘渣停積在體內,無法運化,這就是所謂的飲。而痰與飲有所不同,飲清澈而痰稠濁,飲只停積在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水穀不消化而停積為飲,病根在於脾胃。無處不到而化為痰,則五臟的損傷都能導致。所以治療痰症,應該辨別其病因,不能不察其根本。
脾胃的痰,有虛有實。凡是脾土濕氣過盛,或飲食過度,沒有其他虛症而產生痰者,都是脾臟本身的病變。只要去除濕氣,痰自然就會消失。
—勞倦本以傷脾,而疲極又傷肝腎。脾氣傷則飲食減少,或見噁心。肝腎傷則水液妄行,或痰飲起自臍下,直衝而上。此脾腎俱傷,命門土母之病也。雖八味丸乃其正治,然無如理陰煎,其效更如神也。或加白朮、陳皮亦可。
王節齋云: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生於脾胃,水穀所成。濁即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本就傷脾,而極度疲勞更會傷及肝腎。脾氣受損就會食慾不振,甚至出現噁心。肝腎受損則導致水液失控,可能出現痰飲從臍下直衝上來。這屬於脾腎俱傷,是命門和土母的疾病。雖然八味丸是主治藥物,但理陰煎的效果更神奇,可以考慮加白朮和陳皮。
王節齋說:津液是血液的餘氣,在血管外流通全身,就像天上的清露。如果血液混濁,就會凝聚成痰,痰是津液變化的結果,就像天上的露水。所以痰遍布全身各處,其實就是津液在周身的表現。津液源於脾胃,由水穀化生。濁氣就會形成痰,因此痰產生於脾土。
徐東皋曰:脾胃為倉廩,所以納穀,因脾弱不能運行,致血氣失於滋養,故不周流氣道,壅滯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滯而為痰為飲。其變為寒為熱,為喘為咳,為嘔吐,為反胃,為腫滿,為眩逆,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嘈雜,為噎膈,為怔忡,為頭痛之類,不可盡狀。是皆痰之變病,而其源則出於脾濕不流,水穀津液停滯之所致也。
脾胃不虛,則雖生痰飲,不過微有留滯,亦必不多,且無大害。惟脾虛飲食不能消化,而變作痰者,其痰最多。但當調理脾胃,使其氣強,則自無食積之患。而痰飲皆氣血矣,若脾氣微虛,不能制濕,或不能運而為痰者,其症必食減神倦,或兼痞悶等症。宜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金水六君煎之類。
白話文:
徐東皋說:脾胃如同倉庫,用來儲存食物。如果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就會導致氣血無法得到滋養,進而無法順暢運行於氣道,阻塞在中焦部位,無法將食物消化,最終停滯在體內形成痰和飲。這些痰和飲,可以轉化為寒邪、熱邪,以及喘、咳、嘔吐、反胃、腫滿、眩暈、風癇、噯氣、吞酸嘈雜、噎膈、怔忡、頭痛等各種症狀,不勝枚舉。這些都是痰的變化而引起的疾病,而其根本原因在於脾臟濕氣不流通,水穀津液停滯所致。
如果脾胃沒有虛弱,即使產生了痰和飲,也不過是輕微的留滯,數量不多,也無大礙。只有脾臟虛弱,飲食無法消化,轉化成痰的情況下,痰才會特別多。只要調理脾胃,使脾胃之氣強盛,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困擾。痰和飲都是由氣血構成的,如果脾氣微弱,無法控制濕氣,或者無法運化濕氣而形成痰,就會出現食慾減退、精神疲倦、或伴隨胸悶等症狀。建議服用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金水六君煎等藥物。
薛氏曰:凡痰症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中氣虛也,宜用補中益氣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又曰: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盛,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直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又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蓋脾為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不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
白話文:
薛氏曰:
關於痰症
凡是患有痰症的人,常表現出飲食減少、思慮不暢,或者胸膈不舒,這都是因為中氣虛弱。因此,治療應該以補中益氣為主,只要中氣強健,痰自然會被運化掉。
也有些病人是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無法運化而形成痰。還有些病人是因為過度使用峻猛的藥物,導致脾氣更加虛弱,無法運化津液,而凝滯成痰。對於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健脾胃為主。
痰客中焦
脾氣虧損,痰停留在中焦,阻塞了清氣通道,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治療應該以壯脾氣為主,同時輔以化痰藥物,這樣中氣就會強健,痰涎自然會化解。
倒倉之後痰盛
如果在倒倉之後,痰反而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脾氣更加虛弱,導致津液反變成痰。治療應該直接補中益氣,只有參、朮、二陳之類的藥物纔能有效。最忌諱使用行氣化痰以及倒倉的治療方法。
痰之成因
痰是由脾胃的津液所化成,可能是飲食過度、七情六淫所擾,導致氣機阻滯,痰液聚積。因為脾經主統血行氣,如果氣血充足,哪會有痰呢?都是因為過度思慮和飲食不節,損傷了脾經。脾血虛弱,胃氣獨盛,導致濕氣因氣化而形成痰,痰液遊走全身,無處不到。
痰氣過盛,客氣超過了主氣,或者奪取了脾經的大絡之氣,就會突然昏倒,這就是痰厥。
升於肺,則急喘咳嗽。迷於心,則恍惚怔忡。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咯而多痰。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膈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轆轆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凡治結痰,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胃氣虛弱,寒痰凝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脾虛不能運化,而痰滯氣逆者,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若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若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加柴胡、鉤藤;脾氣虛微,或食少神倦,或兼痞悶,宜用六君、五味異功之類,金水六君亦妙。
白話文:
痰飲的病理及治療
痰飲若升到肺部,則會出現急促喘息、咳嗽的症狀。若迷於心臟,則會感到恍惚、心神不寧、心悸。若進入肝臟,則會出現頭昏眼花、肢體麻木、脅肋脹痛等症狀。若停留在腎臟,則不會咳出痰液,但痰多。若停留在胃脘,則會出現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等症狀。若停留在胸部,則會出現咽喉不利、眉稜骨疼痛等症狀。若進入腸道,則會有腸鳴聲。痰飲散開則有聲音,聚集則不利。
痰飲的病因及治療
治療痰飲,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辨證施治。
- 脾經鬱結,傷陰血者: 由於七情鬱結,痰涎滯留在喉間,可用四七湯調和滯氣,再用歸脾湯調補脾血。若脾火傷血,則用加味歸脾湯。
- 腎水虧損,陰火上炎者: 腎水虧損,可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 脾肺火鬱,生痰者: 肺經鬱火,可用知母茯苓湯清熱瀉火。
- 脾氣虛弱,不能消濕者: 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健脾益氣,利溼化痰。
- 胃氣虛弱,寒痰凝者: 宜用人參理中湯溫中健脾,化痰止咳。
- 脾虛不能運化,而痰滯氣逆者: 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健脾消食,行氣化痰。
- 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者: 宜用六君子加柴胡疏肝健脾,調和氣血。
- 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 宜用六君加柴胡、鉤藤益氣健脾,升清降濁,化痰止咳。
- 脾氣虛微,或食少神倦,或兼痞悶者: 宜用六君、五味異功之類,金水六君亦妙。
解釋
- **痰飲:**中醫指體內水溼停滯,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痰液。
- 七情: 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 脾經: 中醫指脾臟所屬的經絡,脾主運化,主管消化吸收。
- 腎水: 中醫指腎臟所藏的精氣,腎主水,主管人體水液代謝。
- 脾肺火鬱: 指脾臟和肺臟的火氣鬱結。
- 中氣: 中醫指脾胃之氣,主管運化,氣血生化。
吳澄曰:痰之未病,即身中之真陰。火之未病,即身中之真陽。惟虛損之人不能平調,七情六慾交相為害。偏勝浮越,痰得火而沸騰,火得痰而煸熾,咳嗽吐痰,飲食短少。治之之法,欲清其標,必先顧其本,使脾胃不傷,能生氣生血,調和中土之盛衰,而痰火相安於無事矣。
白話文:
吳澄說:痰在未發病的時候,其實就是身體裡的真陰。火在未發病的時候,其實就是身體裡的真陽。只有虛損的人,無法調和陰陽,七情六慾互相傷害,導致其中一方偏勝而浮越,痰因為火而沸騰,火因為痰而熾盛,於是就出現咳嗽、吐痰、食慾不振等症狀。治療的方法,想要清除表面症狀,必須先顧及根本,讓脾胃不受傷害,能夠生氣生血,調和中土的盛衰,這樣痰火就能相安無事了。
2. 附:火論
火在天地之間,為真陽之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凡熟腐五穀,化精化氣養神,皆賴此真陽之火也。所以虛損之人,雖咳嗽吐痰,全憑中土健運,上保肺金,下安腎水,而猶幸以保無恙者,以真火猶存也。若治痰清肺,只清其標,不顧其本,則真火日亡,是速其死耳。
白話文:
火在天地之間,是真陽之氣,沒有這股火,天地便無法孕育萬物,人體也無法生存。因此,人體五穀的熟化、精氣的轉化、精神的滋養,都依靠這真陽之火。
所以,虛弱之人,雖然咳嗽吐痰,全靠脾胃健運,向上保護肺金,向下安定腎水,還能倖免於難,都是因為真陽之火依然存在。如果只注重治療痰液、清熱肺部,只治標不治本,真陽之火就會逐漸消失,最終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