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2)
上集卷之十六 (2)
1. 熱證例方
瀉心湯,治心火退熱。
用川黃連去須,為極細末,每服一錢,或五分,或一字,或湯或散,臨臥服。
清涼飲子
大黃(蒸),甘草(炙),當歸(洗),白芍(各等份)
上㕮咀,每服五錢,薄荷水同煎。
又方
柴胡,白芍,黃芩,半夏,人參,生草,淡竹葉,生薑(二片)
桔梗湯,治身熱脈洪,無汗多渴,熱在上焦。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
等份,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
清化飲,治陰虧火不清。
白芍,麥冬(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各三錢),石斛(一錢),一加地骨皮。
兼外邪熱不退,加柴胡一二錢。
大清飲
知母,石斛,木通(各一錢五分),石膏(生用,五七錢)
—方加麥冬。
黃芩芍藥湯,治陰虛內熱,衄吐血。
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溫服。
瀉黃散,治脾火,退熱。
梔子(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五錢),甘草
上㕮咀,蜜、酒拌,略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
瀉青丸,治肝膽火,退熱。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梔子,大黃(等份)
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柴胡飲,治外邪兼內火。
柴胡,陳皮,甘草,黃芩,生地,白芍
回金丸,伐肝經火,審虛實用。
黃連(六兩),吳萸(一兩)
為末,粥丸。
左金丸,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黃芩(六兩),吳萸(一兩)
為末,蒸餅丸。
芍藥清肝散,藥味與防風通聖散相類,改用梔子清肝飲。
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白芍,牛蒡子(炒),茯苓,白朮(一方除去),甘草(各五分)
七正散
車前子,赤茯苓,梔子,木通,龍膽草,萹蓄,生甘草
加燈心、竹葉。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
龍膽草,車前子,歸尾,木通,澤瀉,甘草,黃芩,生地,梔子
正氣飲,治陰分有火,盜汗。
黃柏(炒),知母(炒,各二錢),炙甘草(六分)
滋腎丸
黃柏(二兩,洗焙),知母(二兩,洗焙),肉桂(二錢)
為末,熟水為丸,如雞頭米大,每服百丸。
柯韻伯曰: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制水耳。蓋天一生水,一者陽氣也,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必火有所歸,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溫,引知、柏入腎而奏其功。此相須之殷,亦承製之理耳。
千金地黃丸,治心熱。
黃連(四兩,為粗末),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末,煉蜜丸。
石韋散,治膀胱熱。
石韋,木通,滑石,王不留行,甘草(各一兩),當歸,白朮,瞿麥,白芍,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
白話文:
熱證例方
瀉心湯:治療心火導致的發熱。用川黃連去除鬚根,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五分或一字,可以用水沖服或做成散劑服用,睡前服用。
清涼飲子:大黃(蒸)、甘草(炙)、當歸(洗)、白芍(等量)共研磨,每次服用五錢,用薄荷水煎服。
一方:柴胡、白芍、黃芩、半夏、人參、生草、淡竹葉、生薑(二片)。
桔梗湯:治療身體發熱、脈搏有力、無汗且口渴,熱邪在上焦的症狀。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等量,研磨成粗粉,用竹葉和清水煎服,溫服。
清化飲:治療陰液虧虛、火熱不清的症狀。白芍、麥冬(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各三錢)、石斛(一錢),再加地骨皮。如果兼有外邪熱邪不退,可以加柴胡一到二錢。
大清飲:知母、石斛、木通(各一錢五分)、石膏(生用,五到七錢)。一方加麥冬。
黃芩芍藥湯:治療陰虛內熱,以及鼻衄、吐血等症狀。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用一鍾半的水煎服,溫服。
瀉黃散:治療脾火導致的發熱。梔子(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五錢)、甘草,研磨後,用蜂蜜和酒拌勻,略炒至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
瀉青丸:治療肝膽火盛導致的發熱。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梔子、大黃(等量),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
柴胡飲:治療外邪入侵合併內火旺盛的症狀。柴胡、陳皮、甘草、黃芩、生地、白芍。
回金丸:清瀉肝經火熱,需根據虛實情況使用。黃連(六兩)、吳萸(一兩),研磨成粉,用米粥做成丸藥。
左金丸:輔助肺金以清瀉肝木之邪。黃芩(六兩)、吳萸(一兩),研磨成粉,用蒸餅做成丸藥。
芍藥清肝散:藥物組成與防風通聖散類似,但用梔子清肝。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白芍、牛蒡子(炒)、茯苓、白朮(一方除去)、甘草(各五分)。
七正散:車前子、赤茯苓、梔子、木通、龍膽草、萹蓄、生甘草,再加燈心、竹葉。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經濕熱。龍膽草、車前子、歸尾、木通、澤瀉、甘草、黃芩、生地、梔子。
正氣飲:治療陰虛火旺,盜汗的症狀。黃柏(炒)、知母(炒,各二錢)、炙甘草(六分)。
滋腎丸:黃柏(二兩,洗淨焙乾)、知母(二兩,洗淨焙乾)、肉桂(二錢),研磨成粉,用熟水做成丸藥,如雞頭米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柯韻伯說:水是腎的本體,火是腎的功能。人們只知道腎中要有水才能制約火,卻不知道腎中要有火才能制約水。因為天一生水,一指的是陽氣,也就是火。氣是水的根本,陽是陰的基礎,火必須有所歸宿,水才能有所依仗。所以反過來用桂枝的甘溫之性,引導知母、黃柏進入腎經,才能發揮其功效。這是相互依存的道理,也是用藥的原則。
千金地黃丸:治療心火亢盛。黃連(四兩,研磨成粗粉)、生地(半斤,研磨取汁,連渣與黃連拌勻,曬乾),研磨成粉,煉蜜製成丸藥。
石韋散:治療膀胱濕熱。石韋、木通、滑石、王不留行、甘草(各一兩)、當歸、白朮、瞿麥、白芍、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