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九 (1)
下集卷之九 (1)
1. 食積變虛損
五臟屬陰,陰主閉藏之氣。其積之始生,本無形之氣,其氣應五臟。情志有所抑鬱,而生氣日閉,積之既久,方始有形,有形則現病。其形一定不易,只在本位,故名曰積。此症極多,初起尚屬無形之氣,雖積而易散。若日久成形,根深蒂固,因積而為害,而精神亦漸減,變為虛損,或形枯氣脫,而成不起之症。
澄按:飲食減少,則元氣漸衰;飲食自倍,則腸胃乃傷。一有所傷,則脾胃便損,脾胃一損,則肺氣先絕,肺氣一絕,則各症迭出,而有類虛勞之症。
白話文:
[食物積滯轉變為虛弱損耗]
內容如下:我們身體的五臟屬於陰性,陰性主管封閉和收藏的生命力。食物積滯的開始,本來是無形的氣,這種氣與五臟相應。當情緒受到壓抑,生氣會逐日封閉,積滯久了才會有形狀,有了形狀就會出現病症。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位置,只停留在原本的位置,所以稱之為積滯。這種情況非常多見,剛開始還是無形的氣態,雖然有積滯但容易消散。但如果時間長了形成實質,根基深厚,就會因為積滯造成危害,並且精神也會漸漸衰退,轉變為虛弱損耗,或者形體枯萎,氣息微弱,成為無法康復的疾病。
澄按:如果飲食量減少,那麼體內的元氣就會逐漸衰弱;如果飲食過量,那麼腸胃就會受損。一旦腸胃受損,脾胃功能就會下降,脾胃一旦受損,肺部的氣息就會首先消失,肺部氣息一旦消失,各種症狀就會接踵而至,可能出現類似虛弱勞累的病症。]
2. 傷食
平素中氣虛,虛則不易納,納則不易消,所以三脘痞結,不思飲食,食亦無味,肢體困倦,乍寒乍熱;或泄瀉腹痛,即些須之物,亦不能消。六脈微弱,舉按無神,有類虛損。以溫補兼消之劑和之。
澄按:飲食日用,養生之所必需,何遂至於傷食?即曰傷食,亦何遂至於成勞?必其平素勞傷中氣,飢飽過度,脾胃之元氣先弱,若難消化,停滯於中。若以平和消導之劑疏之,其氣一伸,其食即轉傳送小腸,病勢即減。或不知此,而妄用峻攻猛劑,則在大小腸之舊食,推蕩先行,而在胃脘之新食,不能消化。
因下後受傷,反停滯中脘,為害不淺,所以日盛月深,痰涎固結,損傷中氣,咳嗽吐痰,潮熱,而成虛勞之症作矣。
白話文:
[食物過量]
平常因為中氣虛弱,虛弱的情況下就難以接受食物,即使接受了也難以消化,因此上、中、下三個脘部會感到脹滿結實,對食物失去慾望,吃東西也覺得沒有味道,身體會感到疲憊,時而冷時而熱;或是出現腹瀉腹痛的情況,就算只是一點點的食物,也無法消化。脈搏微弱,摸上去感覺不到活力,這種情況很像虛弱損耗的狀態。應使用溫和且具有滋補及消化作用的藥材來調理。
澄進一步說明:飲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怎麼會導致食物過量呢?就算說是食物過量,又怎麼會嚴重到成為慢性疾病呢?一定是平常因為勞累傷害了中氣,飲食不節制,脾胃的原氣先被削弱,導致食物難以消化,停滯在身體中。如果使用性質平和且能幫助消化的藥材來疏導,身體的氣一旦得到舒展,食物就能順利進入小腸,病情就會減輕。但如果不知道這些,而亂用劇烈的藥材,那麼在大小腸中的舊食物雖然會被推走,但在胃脘中的新食物卻無法被消化。
因為下藥後反而讓食物停滯在中脘,造成的危害可不小,因此病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痰液固結,中氣受損,開始咳嗽吐痰,潮熱,最終發展成為虛弱勞損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