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1.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治病者,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於死矣。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

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概施,欲速攻之,則無不危矣。

澄按:飲食入胃,全賴脾土健旺,消磨水穀。脾土旺則能旋食旋化,消磨水穀而強健。脾弱則隨食隨停,不能運化精微,水穀反消磨脾土,而脾益弱矣。然脾之所以能健能運,變化精微者,全賴命火上蒸,方能熟腐。所以中年之後,大病之餘,積勞積損,稟受不足之輩,命火虛衰,譬如鍋底無火,若不加薪,何能熟腐水穀也?

白話文: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是治療疾病,必定要依賴胃氣作為藥物運行的關鍵。如果胃氣充足強健,使用藥物後病狀就能被清除,疾病通常較容易康復,這是因為胃氣旺盛,使得藥效能夠順利發揮。

相反的,若胃氣虛弱,即便使用藥物,病狀也不易去除,這並不是藥物對病情無效,而是因為胃部本來就虛弱,再進一步施以藥物攻擊,只會讓胃氣更弱,導致藥效更加無法發揮。如果持續過度用藥,不僅藥物無法發揮效果,反而會進一步傷害體內的元氣,病情將會更嚴重,最終可能耗盡所有生命能量,導致死亡。況且,每個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都有所差別。

對於身體強壯、突然發病的人,適宜迅速治療。但對於體質虛弱、病情輕微的人,如果不管其虛弱程度如何,一律進行強烈治療,想要快速根除疾病,那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

進一步說明,食物進入胃部後,完全仰賴脾臟的健康狀況來消化吸收。脾臟健康時,可以迅速地消化食物,轉換為身體所需的養分,使身體強壯。然而,當脾臟功能不佳,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無法有效轉換為養分,反而消耗脾臟的活力,使得脾臟功能更弱。但是,脾臟之所以能夠保持健康、運作正常,並轉換食物為養分,全靠體內的元氣(命火)提供熱量。因此,對於中老年人、長期疾病患者、勞累過度或先天體質不佳的人,由於體內元氣不足,就像鍋子底部沒有火,如果不添加燃料,食物又怎能煮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