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九 (1)

1. 忌用消克

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若夫先天因本氣不足,致令飲食有傷矣,消克之藥一用,飲食雖消,但脾既已受傷,而復經此一翻消耗,愈虛其虛。明後日食復不化,猶謂前藥已效,藥力欠多,湯丸並進,輾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澄按: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若稟受素弱,飢飽過度,脾元受傷,當預防調理,復其健運之常,則無停積之食矣。蓋大飢之後,則用大飽,不知已損之脾,焉能消化?又挾痰涎,裹結成形,經年累月,或現或隱,消磨真元,損耗津液,輾轉相害,羸瘦日增,極似虛損。始因傷食,繼用消食以傷脾,後因脾傷而食積,食積則各症百出,如丹溪辨之面有蟹爪紋路是也。

白話文:

大抵上,身體元氣充足的人,吃得多也不會受傷害,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非常餓。然而,對於那些先天元氣就不足的人來說,飲食過量就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一旦使用了助消化的藥物,雖然食物可以被消化掉,但是脾臟已經受到了傷害,再經過這種消耗,只會讓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隔天再吃東西,還是不能正常消化,卻誤以為之前用的藥有效果,只是藥力不夠,於是湯藥和藥丸一起服用,這樣反覆互相傷害,身體逐漸變得更瘦弱,真是讓人感到悲哀啊!

進一步說明,當脾臟和腎臟功能協調時,食物自然能夠被正常消化。如果體質本來就弱,飲食不節制,使脾臟功能受損,這時應該要提前預防和調理,恢復它正常的運作,這樣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因為在極度飢餓後,若大量進食,不知道脾臟已經受損,怎麼可能消化得了呢?再加上可能夾帶的痰涎,凝結成塊,長年累月下來,時隱時現,消耗真氣,損耗津液,反覆互相傷害,身體逐漸瘦弱,極像是一種虛弱的狀態。起先是因為飲食過量,接著為了消化食物反而傷害了脾臟,後來因為脾臟受傷導致食物積滯,食物積滯後各種病症就接踵而至,就像丹溪所描述的臉上出現蟹爪紋路那樣。

2. 過啖煿炙

有過啖煿炙辛熱等物者,上焦壅熱,胸腹脹滿,血出紫黑成塊。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導之。此釜底抽薪之法。

又有嗜食煎傷肺,咳嗽咽癢,多吐血,喘急,胸滿脅痛,宜用紫菀湯。

澄按:煎、炒、煿、炙、燒酒、椒、薑、蔥、蒜,皆辛熱動血之品。若喉癢咳嗽喘急者,是火熱在上焦,而不在腸胃也,二便必如常,內無燥結,所以用紫菀湯。若積熱在腸胃,而血吐出紫黑成塊者,其腸中必有黑結糞數枚。若不下之,血必不止,當與積熱門參看。

飲食過度,或負重急走,傷胃吐血,宜用白朮散,或理中湯加葛根治之。

有痰積人,面上有黃白色不常。有食積人,面上如蟹爪紋路,一黃一白是也。

白話文:

[過度食用煎炸烤物]

有人因過度食用煎炸、烤炙、辛辣等熱性食物,導致上半身熱氣壅塞,胸腹部脹滿,甚至吐出的血液呈紫黑色且成塊狀。這種情況下,可使用桃仁承氣湯,藉由排泄大便的方式來緩解症狀。這就像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再有一種情況,是因過度喜愛煎炸食物,對肺部造成傷害,出現咳嗽、咽喉癢、頻繁咳血、呼吸困難、胸悶及脅痛等症狀,這時應使用紫菀湯來調理。

補充說明:煎、炒、烤、炙、燒酒、辣椒、薑、蔥、大蒜,這些都是辛辣且易使血液活躍的食物。如果出現喉嚨癢、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代表火熱集中在上半身,而非腸胃,大小便功能正常,體內沒有乾燥結塊的情況,因此使用紫菀湯。然而,若是腸胃累積熱量,導致吐出紫黑成塊的血液,腸道中必然會有幾塊黑色硬便。如果不進行治療,出血狀況將不會停止,應參考積熱門的相關知識。

過度飲食,或是背負重物快速行走,導致胃部受損而出現吐血,這時應使用白朮散,或者在理中湯中加入葛根來治療。

對於有痰積的人,臉色可能呈現黃白色,並非正常的膚色。而有食積的人,臉上的皮膚可能出現類似蟹爪的紋路,呈現一黃一白的斑駁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