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

1. 治案

黃師文治一婦人,臥病三年,狀若癆瘵,諸醫以虛損治之不瘥。黃視之,此食陰物時或遭驚也。問之婦,方自省悟曰:曩日食米團時,忽人報其夫墜水,由此一驚,病延至今不愈。黃以青木香丸藥,兼以利藥一帖與之,須臾下一塊,抉之乃痰裹米團耳。當時被驚,怏怏在下,而不自覺也。自後安康無恙。

小兒陳日新,形體尫瘦,嘗日病熱,至暮猶甚,醫以陰虛治,或癆瘵治,荏苒半載,病勢轉危。日新謂其父曰:欲得大便通利,為之一快,雖死無恨。其父從之,遂以導痰湯入硝、黃煎服。自辰至申,下結糞一塊,如核桃許,抉開視之,乃上元看燈時所食米粉耳也。因痰在外,不能消化,由是致熱,日漸銷鑠耳。

向使日新不自知醫,則終為泉下人矣。誰謂劉、張之法,無補於世哉?

丹溪治一人,咳嗽惡寒,胸痞口乾,心微痛,脈緊數,左大於右,蓋表盛裡虛。聞其素嗜酒肉有積,因行房涉寒,冒雨忍飢,繼以飽食。先以人參四錢,麻黃根節一錢五分,與二三帖,嗽止寒除。改用厚朴、青皮、瓜蔞、半夏為丸,參湯送下而痞除。

後周姚僧垣,名醫也。帝因發熱,欲服大黃藥,僧垣曰:大黃乃急快藥,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不從,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皆謂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大黃,宜用平藥。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

予治江陰塘市一婦人,體弱血虛,咳嗽潮熱,近又為飲食所傷,不知飢餓,市醫皆作陰虛治,而胸膈作脹。迎予診治,右滑大,左軟弱,先以一消一補之劑治之,然後治嗽。若為滋陰降火,不獨咳嗽無功,恐脾胃轉傷,變或不測。蓋脾胃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以二陳湯加白朮、山楂、麥芽與之,一劑而胸膈寬,再劑而飲食進。

繼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陳皮、貝母、瓜蔞、馬兜鈴、桔梗、紫菀,十帖而咳嗽脫然矣。

丹溪治一婦人,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脅動作雷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以臺芎、梔子、三稜、莪朮,並醋煮桃仁(去皮尖),麥皮曲各五錢,黃連一兩,以吳萸(炒)五錢,以益智仁、炒山楂、木香各一兩,蘿蔔子一兩五錢,炊餅丸服。

又一人年近三十,因飽食牛肉、豆腐,患嘔吐,即次飲食不節,在脅下生塊,漸大如掌,痛發則見,痛止則伏。其人性急,脈弦數,塊上不可按,按之愈痛,時吐酸苦水。或作腎氣治,朱曰:非也。乃足太陰過食,積與濕耳。遂投燒荔枝核二枚,炒山梔五枚(去皮),炒枳實十五枚(去殼),山楂九枚,炒吳茱萸九枚,人參一錢,細研,急流水一盞,煎沸,入生薑汁令辣,食前通酒熱服。與六帖,吐二帖,服四帖。

白話文:

[治案]

黃醫師治療一位臥病三年的婦女,症狀如同肺癆,許多醫生都診斷為虛損,治療無效。黃醫師觀察後認為,這是因為婦人吃東西時受到驚嚇所致。詢問婦人後,婦人想起以前吃米團時,突然聽到丈夫落水的消息,嚇了一大跳,從此病情纏綿至今。黃醫師用青木香丸藥,再加一帖利水藥,婦人很快排出一個硬塊,打開一看,原來是痰和米團。當時受驚嚇後,米團卡在下腹部,婦人自己卻沒有察覺。之後婦人就痊癒了。

小兒陳日新,身體瘦弱,白天發熱,晚上更嚴重,醫生診斷為陰虛或肺癆,治療半年病情加重。陳日新告訴父親,希望能夠通便,即使死了也無憾。父親同意後,用導痰湯加入硝石、雄黃煎服。從早上到下午,排出一個核桃大小的糞塊,打開一看,原來是上元節看燈時吃的米粉。因為痰滯在體外無法消化,所以導致發熱,身體日漸消瘦。

如果陳日新沒有及時得到正確的治療,就會因此喪命。誰說劉、張二氏的醫術對世人無益呢?

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咳嗽、惡寒、胸悶口乾、心微微痛、脈搏緊促數而左脈大於右脈的病人,診斷為表證盛實,裡證虛弱。了解到病人平素嗜酒肉,有積食,又曾房事後受寒,冒雨忍飢,然後又飽食。丹溪先生先用人參、麻黃根治療幾帖,止咳祛寒。之後改用厚朴、青皮、瓜蔞、半夏製成丸藥,用人參湯送服,胸悶症狀消除。

後來,周姚僧垣,一位名醫,皇帝發熱想服用大黃藥,僧垣說:大黃是峻下之藥,陛下年事已高,不宜輕易服用。皇帝不聽勸,服用後病情加重,甚至去世。後來元帝生病,大家都認為皇帝貴為天子,不應輕易服用大黃,應該用平和的藥物。僧垣說:脈搏洪大有力,一定是宿食積滯,不用大黃,病情一定好不了。元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排出宿食而痊癒。藥物是否合用,必須仔細判斷病情,才能決定。

我治療江陰塘市一位體弱血虛、咳嗽潮熱的婦人,最近又因飲食不節而受傷,不知道飢餓,當地醫生都診斷為陰虛,但婦人胸膈脹滿。婦人找我診治,右脈滑數,左脈軟弱。我先用一補一瀉的藥方治療,然後再治咳嗽。如果單純滋陰降火,不僅咳嗽好不了,還可能傷及脾胃,造成不可預料的後果。因為脾胃喜溫惡寒,喜燥惡濕。我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麥芽,一劑藥下去,胸膈就舒暢了,再服一劑,食慾就恢復了。

接著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陳皮、貝母、瓜蔞、馬兜鈴、桔梗、紫菀,十帖藥後,咳嗽完全好了。

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婦人,死血、食積、痰飲結成塊,在脅下,發出雷鳴般的嘈雜聲,頭暈目眩,時而發熱。丹溪先生用川芎、梔子、三稜、莪朮,醋煮桃仁(去皮尖),麥芽、黃連,炒吳茱萸,益智仁、炒山楂、木香、蘿蔔子、炊餅製成丸藥服用。

又有一位年近三十的男子,因為暴飲暴食牛肉、豆腐,嘔吐不止,之後飲食又不節制,脅下生了個包塊,漸漸長大如掌,疼痛時就明顯,不痛時就隱伏。此人性格急躁,脈搏弦數,包塊不能按壓,按壓則更痛,時常吐出酸苦水。有人認為是腎氣虧虛,丹溪先生說:不是的,這是足太陰經積食、濕邪停滯。於是開方:燒荔枝核、炒山梔子(去皮)、炒枳實(去殼)、山楂、炒吳茱萸、人參,研細,用沸水一盞煎煮,加入生薑汁使湯汁辛辣,飯前溫服。服六帖藥,吐了兩帖,服了四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