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2)

1. 治案

與此藥且止其痛,卻與消塊藥。用半夏末六錢,皂角六個,黃連五錢,炒石鹼二錢(另研),上以皂角水煮取汁,拌半夏末曬乾同為末,以糖球膏為丸胡椒大,每服百丸,薑湯下,數日愈。

張景岳治一上舍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麵角,將至初更,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而堅突如拳,大如鵝卵,其痛之劇,莫可名狀。張為之治,察其明系面積,顯而無疑,然計其已入大腸,此症通則不痛之症也。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藥之緩,猶未及病,及更投神佑丸以瀉之,又不效。

余謂此必藥性皆寒,故滯有不行也。因再投備急丸,雖連得大泄,而堅痛毫不為減。斯時也,余計窮矣。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面,豈無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且計面毒非大蒜不殺,氣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嚮導不能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送之。

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進,方得全愈。雖然痛止食進,而小腹之塊仍在,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有所不能及,而惟宜行氣為先也。且又知飲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故並筆之,以廣人之聞見。

白話文:

治案

這個病人三十歲左右,中午吃了煮麵角後,傍晚開始右下腹疼痛,腫塊堅硬如拳,大如鵝卵,痛得厲害。張景岳醫生診斷為食物積滯,認為腫塊已進入大腸,只要通暢就不會痛。於是先用木香檳榔丸,連服幾次,疼痛依舊。又用神佑丸瀉下,仍然無效。

張景岳認為,之前的藥都是寒性藥物,所以導致阻塞不通。於是又用了備急丸,雖然瀉下很多,但疼痛和腫塊都沒減輕。

張景岳醫生猜想,可能是麵食導致的,應該有辦法控制。既然之前的通便藥無效,就必須用其他方法行氣。他認為,麵食的毒性要用大蒜來解,氣滯要用木香來通,而且腫塊位置深且遠,需要藥物精準導引。於是用火酒磨木香,讓病人嚼生蒜一瓣,用香酒送服。

服用一次後,疼痛稍減;服用三四次後,疼痛漸止,食慾也恢復,病就好了。雖然疼痛和食慾都恢復了,但腹部的腫塊還存在,大約半年後才完全消失。

由此可知,要消食積,即使是大黃、巴豆等藥物,有時也無能為力,應該先以行氣為主。而且,食物下行的通道,必定經過小腹下右角(盲腸附近),然後排出。這一點古人從未提及,所以我記錄下來,讓大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