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四 (6)

1. 方見各門

人參固本丸,見泄瀉。

左歸飲,見張景岳治法。

人參丸(見怔忡。)

天王補心丹(見秦越人治法。)

妙香散(見遺精。)

秘元煎(見遺精。)

金櫻膏(見遺精。)

歸脾湯(見前血證。)

白話文:

人參固本丸用於治療泄瀉,左歸飲則見張景岳的治法。人參丸用於治療怔忡,天王補心丹見秦越人治法。妙香散、秘元煎、金櫻膏均用於治療遺精,歸脾湯則用於治療前血證。

舉元煎(見張景岳治法。)

_八味養榮湯_見□□□□□

白話文:

舉元煎 (見張景嶽治法):這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氣和固表止汗。

八味養榮湯 (見□□□□□):這也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八種草藥組成,主要是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由於缺少後面的文字,無法提供更詳細的信息。

2. 便血方

黃土湯,治先便後血,名曰遠血。

粉草,熟地,白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作三服。

赤豆當歸散,治先血後便,名曰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當歸(一兩)

為末,白湯調下二錢,日三服。

白話文:

黃土湯,用於治療先便後血,稱為遠血。

配方:粉草、熟地、白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土(半升)。

製作方法:將上述七味藥材,用水八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赤豆當歸散,用於治療先血後便,稱為近血。

配方:赤小豆(五兩,浸泡至發芽後曬乾)、當歸(一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湯調服,每次二錢,一天三次。

梅師云: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赤小豆末,水調下方寸。

壽脾煎,治脾虛不能攝血。凡憂思、鬱怒、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及婦人無火崩淋等症。

白朮(二三錢),當歸,山藥(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棗仁(一錢五分),遠志(三五分),乾薑(一二錢),蓮肉(二十粒,炒),人參(隨宜)

—加烏梅,一加醋炒文蛤。

白話文:

梅師說:治療熱毒下血,或是因為食用熱性食物引起,可以用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和,每次服用一寸。

壽脾煎,用於治療脾虛不能攝血。凡是因憂慮、鬱悶、過度勞累,或是誤用攻伐性藥物,損傷脾陰,導致中氣虧虛,神魂不安,大便出血不止,以及婦女無火崩漏等症狀。

藥方:

  • 白朮(二三錢)
  • 當歸(二錢)
  • 山藥(二錢)
  • 炙甘草(一錢)
  • 棗仁(一錢五分)
  • 遠志(三五分)
  • 乾薑(一二錢)
  • 蓮肉(二十粒,炒)
  • 人參(適量)

—另外加烏梅,再以醋炒文蛤。

養中湯,治中氣虛寒。

人參(二三錢),山藥(二錢),扁豆(三錢),甘草(一錢),茯苓(二錢),乾薑(三錢)

氣滯加陳皮。虛餒加熟地。

玉關丸,治腸風血脫,崩漏帶濁不固。

白麵(炒熟,四兩),枯礬(二兩),文蛤(醋炒黑,二兩),北五味(一兩,炒),訶子(二兩五錢,生半炒)

上為末,用熟湯和丸梧桐子大。以溫補脾腎等症隨症加減,煎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如血熱妄行者,以涼藥送下。

白話文:

養中湯用來治療中氣虛寒。

方劑:人參(23錢)、山藥(2錢)、扁豆(3錢)、甘草(1錢)、茯苓(2錢)、乾薑(3錢)

若有氣滯,再加陳皮。若有虛餒,再加熟地。

玉關丸用來治療腸風血脫、崩漏帶濁不固。

方劑:白麵(炒熟,4兩)、枯礬(2兩)、文蛤(醋炒黑,2兩)、北五味(1兩,炒)、訶子(2兩5錢,生半炒)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熟湯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可以用溫補脾腎的藥物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煎湯送服,也可以用人參湯送服。如果血熱妄行,可以用涼藥送服。

勝金丸,治腸風下血,溺血不止,及臟毒便血。

百藥煎(三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一兩)

上為末,飯為丸或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或參湯下。

香梅丸,腸風下血,服之立止。

烏梅肉,白芷,百藥煎(燒存性,等份)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方用卷柏、棕灰、地榆、黃耆為末,米飲下。

白話文:

勝金丸

勝金丸,用於治療腸風下血、溺血不止以及臟毒便血。

方劑:

  • 百藥煎(三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一兩)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以飯或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米湯或參湯送服。

香梅丸

香梅丸,用於治療腸風下血,服用後能立即止血。

方劑:

  • 烏梅肉、白芷、百藥煎(燒存性,各等份)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以米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五六十丸。

輔助療法:

  • 將卷柏、棕灰、地榆、黃耆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

3. 方見各門

理中湯(見下集寒。)

歸脾湯(見前血證。)

十全大補湯(見秦越人治法。)

補中益氣湯(見李東垣治法。)

化肝煎(見郁。)

舉元煎(見張景岳治法。)

白話文:

理中湯適用於寒症,歸脾湯適用於血證,十全大補湯見於秦越人治法,補中益氣湯見於李東垣治法,化肝煎用於郁證,舉元煎見於張景岳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