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9)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 (9)

1. 附:總論

宏格曰:虛損非盡因外感而起也,然外感亦有虛損者。凡病之將來,必有其機,今治法不專補而兼主散。思患預防者,為先之已有其機也,虛者損之機也。頻感外邪,消耗氣血,是外損之機也。與其治於已成之後,孰若留意於未成之先。二法十三方治未成之外損,而不治已成之外損也。

蓋恐人之將變外損,而使之不致成外損也。所以托邪為主,而不專從事於補也。

白話文:

宏格說:虛弱或機能衰退的情況並非全是由外部感染所導致,但外部感染確實也可能引發虛損。任何疾病的發生,必然有其預兆或機緣,現行的治療方法並不單純地補充體力,而是同時進行散寒、解表等療法。在疾病可能發生前就進行預防,因為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身體已有了病變的徵兆。虛弱就是機能衰退的預兆。如果頻繁受到外部病邪的侵擾,會耗損我們的氣血,這就是外部機能衰退的預兆。相比在疾病形成後再治療,更應該在疾病尚未完全形成前就加以注意和防範。

這十三種療法主要用於治療尚未形成的外部機能衰退,而不是用來治療已經形成的外部機能衰退。之所以如此,是為了防止人們從外部感染轉變為外部機能衰退,使其不至於發展到那一步。因此,這些療法主要以驅除病邪為主,而不是單純地補充體力。

2. 理脾陰之法

吳澄曰:脾乃胃之剛,胃乃脾之柔。東垣《脾胃論》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方能上升水穀之氣於肺。若脾無所稟,則不能行氣於臟腑,故專重以胃氣為主。又曰:飲食不節則胃先受病,勞倦者則脾先受病,脾受病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脾病必及胃,胃病亦必及脾,一腑一臟,恆相因而為表裡也。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補胃中之陽,而不及脾中之陰。

然虛損之人多為陰火所鑠,津液不足,筋脈皮骨皆無所養,而精神亦漸羸弱,百症叢生矣。今以芬香甘平之品培補中宮,而不燥其津液,雖曰理脾,其實健胃,雖曰補陰,其實扶陽,則乾資大始,坤作成物,中土安和,天地位育矣。

中和理陰湯,治中氣虛弱,脾胃大虧,飲食短少,痰嗽失血,泄瀉腹脹,不任耆、朮、歸、地者,此方主之。

人參(一錢),燕窩(五錢),山藥,扁豆(各一錢),蓮肉(二錢),老米(三錢)

凡肺有火者,以沙參易人參,或二者並用,後數方准此。陰虛火泛者,加海參三五錢。痰多者,加橘紅、半夏曲五七分。泄瀉者,加臍帶。嗽不止者,加枇杷葉、款冬花八分。失血者,加丹參、荷葉一錢。熱盛者,加丹皮、地骨皮。汗者,加桑葉、荷葉一錢。

宏格曰:萬物皆生於土,脾胃者後天之根本,人之所賴以生者也。脾胃一虧,則氣血不行,五臟六腑無所稟受,而生機漸微矣。古方救脾胃,多用耆、朮、歸、地甘溫益胃之劑,然以補胃陽則有餘,若以補脾陰則不足。蓋虛勞而至於脾胃虧弱,雖有參、耆、桂、附、歸、地等藥,亦難為力矣。

於是以人參大補五臟之陽而不燥,以燕窩大補脾胃之陰而不滋,佐以山藥、扁豆健脾,加以蓮肉、老米養胃,以致中土安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也。

理脾陰正方,治食少泄瀉,痰嗽失血,遺精等症,虛勞不任耆、術者,此方主之。

人參(一錢),河車(二錢),白芍,山藥,扁豆,茯苓(各一錢),橘紅(六分),甘草(五分),蓮肉(一錢五分),荷葉(一錢),老米(三錢)

食少泄瀉者,加冬瓜仁一二錢。汗多者,浮麥、牡蠣一錢。嗽甚者,加枇杷葉一錢。痰多,加貝母八分。失血者,加血餘一錢,藕節三五個。遺精者,加芡實、魚鰾二三錢。

宏格曰:脾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故理脾之方多燥濕之品。虛勞日久,胃少脂膏,略兼香燥,便發虛火;少加清潤,泄瀉必增。然食少痰多,遺精失血,皆脾胃虧損也。方以人參、荷葉保其肺氣,以河車大補其真元,佐以扁豆、山藥固守中州,以白芍、甘草緩其肝而不下克脾土,以橘紅、老米醒其脾而不上侵肺金,補脾陰而胃陽亦不相礙也。

資成湯,治虛勞遺精盜汗,食少泄瀉,血不歸經,女子崩漏不止,虛勞不任耆、木、歸、地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理脾陰之法

吳澄認為,脾胃互為表裡,脾是胃的剛性,胃是脾的柔性。東垣《脾胃論》中提到脾為死陰,需要依靠胃的陽氣才能將水穀精華輸送到肺。如果脾氣虛弱,就不能將氣血輸布到各個臟腑。因此,治療脾胃病,應重視胃氣。飲食不節則胃先生病,勞倦則脾先生病。脾病必及胃,胃病亦必及脾,脾胃疾病互相影響。古代治療脾胃的方劑,多偏向於補益胃中陽氣,而忽略了脾陰的滋補。

然而,體虛的人多因陰虛火旺,津液不足,導致筋脈皮骨缺乏濡養,精神也日漸衰弱,百病叢生。所以,應當選用芳香甘平的藥物來滋補脾胃,而不傷耗津液。這樣即使是調理脾臟,實際上也健運了胃氣;即使是補益陰氣,實際上也扶助了陽氣,脾胃功能恢復後,就能夠使全身氣血調和。

中和理陰湯用於治療中氣虛弱、脾胃大虧,伴隨飲食減少、咳嗽痰多、出血、泄瀉腹脹等症狀,且不能服用人參、白朮、熟地黃、黃芪等溫燥藥物者。

藥物組成:人參(一錢),燕窩(五錢),山藥、扁豆(各一錢),蓮子(二錢),大米(三錢)。

如果肺有熱,可以用沙參代替人參,或兩者合用。陰虛火旺者,加海參三到五錢。痰多者,加橘紅、法半夏五到七分。泄瀉者,加臍帶。咳嗽不止者,加枇杷葉、款冬花八分。出血者,加丹參、荷葉一錢。熱盛者,加丹皮、生地黃。盜汗者,加桑葉、荷葉一錢。

宏格認為,萬物皆生於土,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脾胃虛弱,則氣血運行受阻,五臟六腑得不到濡養,生命力就會漸漸衰弱。古代治療脾胃的方劑,多用人參、白朮、熟地黃、黃芪等溫熱藥物補益胃陽,但補益脾陰則不足。對於虛勞導致脾胃虛弱者,即使使用人參、白朮、桂枝、附子、熟地黃等藥物,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本方使用人參大補五臟之陽而不燥烈,燕窩大補脾胃之陰而不滋膩,再佐以山藥、扁豆健脾,蓮子、大米養胃,使中土平和,萬物協調生長。

理脾陰正方用於治療食少泄瀉、咳嗽痰多、出血、遺精等症狀,且因虛勞不能服用白朮、人參等藥物者。

藥物組成:人參(一錢),河車(二錢),白芍、山藥、扁豆、茯苓(各一錢),橘紅(六分),甘草(五分),蓮子(一錢五分),荷葉(一錢),大米(三錢)。

食少泄瀉者,加冬瓜子一到二錢。多汗者,加浮小麦、牡蠣各一錢。咳嗽嚴重者,加枇杷葉一錢。痰多者,加川貝母八分。出血者,加血餘炭一錢,藕節三到五個。遺精者,加芡實、魚鰾二到三錢。

宏格認為,脾性喜溫惡寒,喜燥惡濕,因此治療脾胃的方劑多用燥濕之品。虛勞日久,胃中缺乏脂膏,略加香燥之品,容易耗傷陰津,加重虛火;若少加滋潤之品,泄瀉則會加重。然而食少、痰多、遺精、出血,都是脾胃虛損的表現。此方用人參、荷葉保護肺氣,河車大補元氣,山藥、扁豆健脾,白芍、甘草緩肝而不傷脾,橘紅、大米醒脾而不傷肺,既補脾陰,又不礙胃陽。

資成湯用於治療虛勞、遺精盜汗、食少泄瀉、月經不調,女子崩漏不止等症狀,且不能服用白朮、黃芪、熟地黃等藥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