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3)
下集卷之七 (3)
1. 屢散例方
如內熱加連翹。外邪加防風。結胸痞滿,去生地,加枳實。陽明熱渴,加花粉、葛根,甚者加石膏、知母。
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症,但有外邪,而內兼有火者,須從涼散,以此方為主也。
二柴胡飲,二為火數,從溫散也。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細辛(一錢),厚朴(一錢五分),生薑(三五片),柴胡(二三錢),甘草(八分)
如邪盛者,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之屬。頭痛加川芎。陰寒勝,必加麻黃,或兼桂枝。
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臟氣素平無火,或時逢寒勝之令,本無內熱者,不宜妄用涼藥,以致寒滯不散,為害非淺。
三柴胡飲,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
柴胡(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生薑(三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炙甘草(一錢)
微寒咳嘔者,加半夏。
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以此方為主也。
四柴胡飲,四為金數,從氣分也。
柴胡(二錢),人參(二三錢),當歸(二錢),生薑(三五片),炙甘草(一錢)
胸膈滯悶者,加柴胡。
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細微,正不勝邪,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當以此方為主也。
五柴胡飲,五為土數,從脾胃也。
柴胡(二錢),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白朮(二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甘草(酌用)
寒勝無火者,減白芍,加生薑或炮姜,或再加桂枝。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
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善培氣血,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也。
白話文:
屢散例方
若病症有內熱,則加入連翹;若為外邪所致,則加入防風。若胸部阻塞、脹滿,則去除生地,加入枳實。若屬陽明經熱邪導致口渴,則加入花粉、葛根,症狀嚴重者再加石膏、知母。
凡因感受四季不正之氣,導致發熱、寒熱交替,或因勞累、憤怒,或婦女熱邪侵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冒風寒,而出現寒熱如瘧疾等症狀,只要是外邪侵襲,內在又兼有熱邪的,都應該採用涼散的方法治療,以此方為基礎。
二柴胡飲(二代表火,從溫散):
處方:陳皮(1.5錢)、半夏(2錢)、細辛(1錢)、厚朴(1.5錢)、生薑(3-5片)、柴胡(2-3錢)、甘草(0.8錢)
若邪氣盛,可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等;頭痛則加川芎;若陰寒較盛,必須加麻黃,或同時加桂枝。
四季外感,若病人元氣充沛,臟腑氣血平和無內熱,或正值寒邪盛行的季節,本無內熱者,不宜輕易使用涼藥,以免寒邪滯留不散,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三柴胡飲(三代表木,從肝經血分):
處方:柴胡(3錢)、白芍(1.5錢)、陳皮(1錢)、生薑(3片)、當歸(2錢,若大便溏瀉則用熟地代替)、炙甘草(1錢)
若有輕微寒邪導致咳嗽嘔吐,則加半夏。
若體質陰虛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或感邪不深,可以同時補益和散邪;或病後、產後感冒,必須散邪,但血氣虛弱,不能使藥力外達者,以此方為基礎。
四柴胡飲(四代表金,從氣分):
處方:柴胡(2錢)、人參(2-3錢)、當歸(2錢)、生薑(3-5片)、炙甘草(1錢)
若胸膈部阻塞不通,則加柴胡。
若元氣不足,或因飢餓勞累而外感風寒,或脈象緊數細微,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必須先培補元氣,再兼顧散邪,才能保全身體。若只知道散邪,而不顧根本,必定會先傷元氣,故以此方為基礎。
五柴胡飲(五代表土,從脾胃):
處方:柴胡(2錢)、當歸(2錢)、熟地(3-5錢)、白朮(2錢)、白芍(1.5錢)、陳皮(1錢)、炙甘草(酌量)
若寒邪較盛而無內熱,則減少白芍,增加生薑或炮薑,或再加桂枝。若脾胃阻塞,則減少白朮;若氣虛,則加人參;若腰痛,則加杜仲;若頭痛,則加川芎;若因勞累傷脾,陽氣虛弱,則加升麻。
脾土是五臟之本,凡是中氣不足,而外邪又不能自行消散者,非此方不可。此方與四柴胡飲相輔相成,但四柴胡飲只調治氣分,而此方則善於培補氣血,以驅逐寒邪,尤為時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