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七 (2)

1. 屢散例方

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夏月嗽,加五味子、麥門冬。如舌上白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並五味子、麥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不能食者勿加之。

如脅下痛,脅下急縮,俱加柴胡。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通,足以益其病爾。

玉屏風散,風邪久留不散,或自汗不止。

防風,黃耆,白朮(等份)

柯韻伯曰: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棄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耆,其功愈大耳。

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祛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補陰益氣煎,陰氣不足,虛邪外侵。

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薑、棗煎服。

此補中益氣之變方也。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下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金水六君煎,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等症。

當歸(二錢),熟地(三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姜(三片)

大便不實,去當歸,加山藥。痰盛氣滯,胸膈不快者,加白芥子。陰寒而嗽不愈,加細辛。表邪寒熱者,加柴胡。

參蘇飲,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暈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三分),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各半兩),姜,棗

肺中有火,加杏仁、桑皮。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理陰煎,真陰不足,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風寒,不能解散,此方主之。(見寒。)

再造散,真陽虛,不能作汗出邪。(見寒。)

大溫中飲,營虛不能作汗,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

當歸,柴胡,甘草,加姜三片。

—加陳皮,一加人參。

一柴胡飲,一為水數,從寒散也。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生地(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二分),甘草

白話文:

屢散例方

若春天溫暖,只需添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天咳嗽,則添加五味子、麥門冬。若舌苔白膩,表示胸中有寒,則不可使用此方。若夏天不咳嗽,也需加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各等量,以救治肺部受熱邪侵害。

若病人能吃東西,但心下痞悶,則添加黃連;若病人不能吃東西,則不可添加黃連。

若脅下疼痛或脅下緊縮,則都需添加柴胡。

以上藥方加減使用,適用於因飲食勞累、情緒不調,初病時熱邪在裡的情況。若寒邪尚未入侵內裡,則不可使用,因為藥方中的甘味酸味通利之性,反而會加重病情。

玉屏風散:風邪久留不散,或自汗不止。

組成:防風、黃耆、白朮(等量)

柯韻伯曰:防風遍佈全身,堪稱治療風邪的仙藥,上能清利頭面七竅,下能除骨節疼痛痹阻,以及四肢攣急,是風藥中的潤劑,治療風邪單用此味就已功效卓著。但衛氣是溫煦肌肉、保護皮膚、滋養肌膚、開合腠理的。唯有黃耆能補益三焦,充實衛氣,是抵禦風邪的關鍵,無論無汗或多汗都能治療,功效與桂枝相同,因此也能治療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女子宮風寒,是補益藥中的風藥。所以防風配伍黃耆,功效更加顯著。

白朮健脾胃,溫煦肌肉,培補脾土就能安定風邪。因為防風善於祛除風邪,配伍黃耆固表,則外有所防禦;配伍白朮固裡,則內有所依靠。風邪去除而不復發,如同倚靠屏風,珍貴如玉器一般。

補陰益氣煎:陰氣不足,虛邪外侵。

組成: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用法:薑、棗煎服。

這是補中益氣方的變方。因勞倦傷陰,精氣不能化為元氣,或陰虛內乏,導致外感、下痢、寒熱瘧疾、陰虛便秘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使用此方,都有神奇療效。

金水六君煎:肺腎虛寒,水液泛濫成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等症。

組成:當歸(二錢)、熟地(三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薑(三片)

加減:大便不通,去當歸,加山藥;痰盛氣滯,胸膈不快,加白芥子;陰寒咳嗽久治不愈,加細辛;表邪寒熱,加柴胡。

參蘇飲: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暈嘈煩,傷風泄瀉,以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組成:人參、紫蘇、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三分)、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各半兩)、薑、棗

加減:肺中有火,加杏仁、桑皮;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理陰煎:真陰不足,平素勞累之人,因此偶感風寒,不能自行痊癒,此方主治。(見寒邪。)

再造散:真陽虛衰,不能發汗以排出邪氣。(見寒邪。)

大溫中飲:營氣虛弱不能發汗,以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以痊癒。

組成:當歸、柴胡、甘草,加薑三片。

加減:一加陳皮,一加人參。

一柴胡飲:以少量水煎服,從寒邪中散邪。

組成: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生地(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二分)、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