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1)
下集卷之七 (1)
1. 屢散例方
補中益氣湯,虛人感冒,不任發散。
人參(三分),白朮(五分),黃耆(一錢五分),當歸,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五分)
薑、棗煎服。
張景岳曰:補中益氣,允為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朮、歸、耆助陽氣,此意誠善矣。然補陽之義。亦有宜否。如治勞倦內傷發熱,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亦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陽虛痎瘧,及脾氣下陷等症最宜。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中氣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
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惟有邪者,可因升而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陽之劑,無不能升,以陽主升也。寇宗奭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為不然。要之能散者,斷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性味苦寒者,斷非扶陽之物。
故表不固,面汗不斂者,不可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以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降,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陽欲脫者,不可用。總之,元氣虛極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
人但知補中益氣,可以補虛,不知機微關係,判於舉指之間,纖微不可紊誤者,正此類也。
附:東垣加減法
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二三分。惡熱喜寒而腹痛者,加白芍、甘草、生黃芩各三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者,更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白芍,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半夏、生薑。如頭痛,加蔓荊子;頂痛、腦痛,加藁本;如苦痛行,加細辛;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如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如臍下痛者,加大熟地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二三分。《內經》所云少腹痛皆寒症,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火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若傷寒厥陰之症也,用仲景抵當湯丸主之,血結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氣促少氣者主之。如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升麻、蒼朮,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病去勿再服,以諸風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也。
如大便閉澀,加當歸尾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一口,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凶症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下去根節麻黃。
白話文:
屢散例方
補中益氣湯用於虛弱之人感冒,不適合用發散的藥物。藥方組成:人參(三分)、白朮(五分)、黃耆(一錢五分)、當歸、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五分),用薑、棗煎服。
張景岳認為,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獨到的心法,方中用升麻、柴胡來提升陽氣,用人參、白朮、當歸、黃耆來增強陽氣,用意良善。但補陽也要考慮適應症,例如治療勞累導致的內傷發熱,是為了補充陽氣,而非發汗,但也具有不發汗而達到發汗效果的意涵,所以對於勞累受寒、陽虛瘧疾以及脾氣下陷等症狀最為合適。如果完全沒有表邪寒熱,而中氣非常虛弱,那麼升麻、柴胡就不適合使用。
因為升麻、柴胡味苦性寒,兼具疏散的功效,只有在有邪氣的情況下,才能藉助升麻、柴胡來散邪。如果沒有邪氣而身體極度虛弱,僅用補益藥物可能都嫌不夠,再添加疏散藥物,怎麼可能成功?凡是補陽的藥物,都能使陽氣上升,因為陽氣主升。寇宗奭極力反對五勞七傷用柴胡,而李時珍則認為不然。總之,能散能泄的藥物,一定不能同時具有補益的作用;性味苦寒的藥物,絕對不是扶助陽氣的藥物。
因此,表虛不固、汗液不能收斂者不宜使用;沒有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宜使用;陽氣不足,勉強升陽者不宜使用;脾肺虛弱,氣促喘息者不宜使用;腎陽不足,虛寒泄瀉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吐血衄血者不宜使用;四肢厥冷,陽氣將脫者不宜使用。總之,元氣極度虛弱者,不能使用瀉下藥物;陰陽俱虛者,不能使用升提藥物。
人們只知道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卻不知道其藥效的微妙關係,關鍵就在於藥物的加減運用,細微之處都不能出錯,這就是此方用藥的關鍵所在。
東垣加減法:
-
腹痛: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畏寒冷痛:加桂枝(二、三分)。惡熱喜寒且腹痛:加白芍、甘草、生黃芩(各三分)。夏季腹痛但不惡熱者亦然,治療時令熱邪。秋涼時惡熱而痛:再加桂枝。冬季腹痛:去掉白芍(因白芍味酸性寒),加益智仁、半夏、生薑。頭痛:加蔓荊子;頂痛、腦痛:加藁本;痛在行經:加細辛;各種頭痛,以上四味藥即可。若頭部有熱感,則此方無效,需另用清熱藥物治療。
-
臍下痛:加大熟地(五分),疼痛即可止住。若疼痛不止,則是寒邪過盛,再加肉桂(二、三分)。《內經》所云少腹痛皆寒症,由寒邪內侵引起。經書記載:火盛則會大復,由熱病轉變而來。若為傷寒厥陰症,則需用仲景的抵當湯丸治療,這是血結於下焦膀胱所致。
-
胸中氣機壅滯:加青皮,治療氣促氣短。身痛或身重:屬於濕邪,加去桂五苓散(一錢)。風濕相搏,全身疼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升麻、蒼朮,不用五苓散。因為祛風藥已經可以勝過濕邪,所以另作一方,病癒後不要再服用,因為各種祛風藥會損傷元氣,反而加重病情。
-
便秘:加當歸尾(一錢)。便秘不通者,先煎好藥物,先服用一小口,再服用玄明粉(五分或一錢),通便後即可停止。此病不宜使用瀉下藥,瀉下可能轉為危重症狀。
-
久病痰嗽:去掉人參,如果是新發病,則不要去掉人參。冬季或春寒、秋涼時節,應該加去根節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