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3)

1. 氣虛不能攝血,乾卦統之

又如局方人參湯,專治胃弱吐血衄血之症,然則彼皆非歟?大抵用藥補瀉宜審人虛實,則無施不當,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

—劉忠厚云: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神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但何以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其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亢陰乏矣。

—凡暴吐暴衄,失血如湧泉,多致血脫氣亦脫,危在頃刻者,此其內傷敗劇而然。當此之際,速宜以氣為主。蓋有形之血不能即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漸可生。宜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加飛羅面一錢許,或溫水,或井花水,隨其所好,調和稀糊,徐徐服之。或濃煎獨參湯,徐徐服亦可。此正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大法也。

—元氣、穀氣、營氣、清氣、胃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穀氣上行之別名,其實一也。百病之源,皆由於此。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是六腑之元氣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則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營衛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乃生髮耳。

—積勞吐血,久病之餘,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用獨參湯。

—血從九竅齊出,乃血脫也。發灰、大薊汁、人參湯調服止之。血溢或觸傷破出,遂如湧泉不止,惟用十全大補湯,頻頻多服之。

白話文:

氣虛不能攝血,乾卦統之

人參湯之類藥方,專治胃弱導致的吐血、鼻出血等症狀,但這些方法是否都適用呢?總的來說,用藥補瀉都應仔細辨別患者虛實,這樣就不會有用藥不當的情況,為何一定要排斥溫和的藥物呢?

劉忠厚說:血液是精氣神的一部分,有了它才能生存,失去了它就會死亡。所以,血液充盈則身體強壯,血液衰弱則精神衰弱。精神安靜則陰氣滋生,身體勞累則陽氣亢盛,陽氣過盛則陰氣必定衰弱。但為何說陽氣旺盛能滋生陰血呢?這是因為氣的常態是陰從陽,陰氣隨著氣血在體內運行。如果沒有陰氣來約束,那氣怎麼能保持呢?所以,氣虛致病容易,治療卻困難。因為陽氣本來就容易不足,如果再損耗它,就會導致陽氣亢盛而陰氣不足了。

凡是暴吐暴血,出血像湧泉一樣,很多情況下會導致氣血俱損,危在旦夕,這是因為內傷嚴重所致。此時,應當以補氣為首要。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立刻產生,無形的氣則需要緊急鞏固。只要氣不完全耗盡,性命就能保住,血液也能逐漸再生。應該緊急服用人參一到二兩研成細末,加入飛羅面一錢左右,用溫水或井水,根據患者喜好調成稀糊狀,慢慢服用。或者濃煎人參湯,慢慢服用也可以。這是氣血虧損時,益氣養陰的大法。

元氣、穀氣、營氣、清氣、胃氣、以及生髮諸陽上升之氣,這六種氣都是飲食進入胃中,穀氣上行的不同名稱,實際上是一回事。百病的根源,都來自於此。所以經書上說五臟之氣已洩露到體外,那是六腑的元氣。氣傷及臟腑就會生病,臟腑生病就會表現在身體上,這就是五臟六腑都不足。唯獨陰火獨盛,上犯陽分,所以營衛失守,各種疾病就產生了。其中的變化,都源於中氣不足所導致。

因積勞而吐血,或久病之後,吐血不止的,可用獨參湯。

血從九竅同時流出,就是氣血俱損。用發灰、大薊汁、人參湯調和服用來止血。如果血溢出或外傷出血,像湧泉一樣止不住,就用十全大補湯,頻頻大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