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4)

1. 氣下陷則脫血,坤卦統之

吳澄曰:凡血越出上竅,皆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也。何則?血不自行,隨氣而行;血不自止,隨氣而止。今氣下陷,而不能上升,則血亦當下脫,而不應上越。殊不知有勞傷肺氣,鬱結傷脾氣,氣不上升,而血無所統,則亦有上越者。豈可執定下陷,而不上脫之說乎?

—氣為生陽,血為死陰。統運血脈,周流全體者,營氣也。故經曰:營行脈中,血隨氣配。今氣虛則下陷,血無統攝,反上脫溢。若求血屬之藥治血,血終不止。惟以人參養營湯,重用參、耆,升舉脾胃之氣,則血可立止,有旋轉造化之妙。

—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氣陷,不能攝血,非火症也。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切不可用清涼等藥。

—氣陷而兼氣滯者,宜歸脾湯。

—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或理陰煎。

—勞傷過度,氣陷於血,食少不眠,發熱體倦,怔忡健忘驚悸,脾虛不統,當以參、耆補氣為主,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所謂歸經者,非謂已離經之死血復還本經。惟調和氣血,使好血有所依歸,不致上溢耳。宜歸脾湯。

—今人見吐血,只知用降藥,而不敢用升提。蓋血已上越,清降猶恐不止,而再提補,不益甚乎?不知有一種勞傷之人,中氣下陷而吐血者,徒用歸脾無益。如薛立齋治星士張東谷,與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薛氏治一童子發熱吐血,用補中益氣湯。(見薛新甫治法。)

—李士材治章魯齋吐血發熱,用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白話文:

吳澄表示:所有的血液從上部的孔竅溢出,都是因為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血液本身不會自行移動,而是跟隨著氣的流動而移動;血液不會自行停止,而是跟隨著氣的停止而停止。現在氣下陷,無法上升,那麼血液也應該向下流失,而不是向上溢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有時候是因為勞累傷害了肺氣,抑鬱影響了脾氣,導致氣無法上升,血液失去了統御,也會有向上溢出的情況。我們怎麼能固守氣下陷就不會向上溢出的觀念呢?

氣是活躍的陽性,血是靜止的陰性。能夠統御運行血液,使其在全身流動的,是營氣。所以古書上說: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血液跟隨氣的分配而流動。現在氣虛弱下陷,血液失去了統御,反而向上溢出。如果只是尋找屬於血的藥物來治療血,血終究是不會停止的。唯有用人參養營湯,大量使用人參、黃耆,提升脾胃的氣,這樣血液就可以立即停止,有著扭轉乾坤的奇妙效果。

長期勞累、思慮過度,或者經常嘔吐、腹瀉,然後突然開始吐血、下血的人,這是脾虛氣下陷,無法控制血液,並不是火熱的症狀。應該使用六味回陽飲,大量加入白朮,絕對不可以使用清涼的藥物。

氣下陷並且氣滯的人,適合使用歸脾湯。

陽氣不足的人,適合使用理中湯,或者理陰煎。

勞累過度,氣下陷到血液中,食慾減退,失眠,發燒,身體疲憊,心悸,健忘,驚嚇,脾虛無法統御,應該以人參、黃耆補氣為主,氣壯了就能控制血液,血液自然就會回到經絡。所謂的歸經,並不是說已經離開經絡的死血再次回到原來的經絡。只是調和氣血,讓好的血液有所依歸,避免向上溢出。適合使用歸脾湯。

現在的人看到吐血,只知道使用降氣的藥物,不敢使用升氣的藥物。因為血液已經向上溢出,清熱降氣還怕止不住,再使用升氣的藥物,不是會更嚴重嗎?然而,有些人是因為勞累傷害了中氣,氣下陷導致吐血,單純使用歸脾湯沒有用。例如薛立齋治療星士張東谷,使用補中益氣湯。

薛氏治療一個兒童發燒吐血,使用補中益氣湯。

李士材治療章魯齋吐血發燒,使用補中益氣湯。

2. 氣逆則血隨氣升,震卦統之

吳澄曰:血以下行為順,上越為逆,然血逆之,皆由於氣之逆也。氣逆者宜降,降則氣順,而血自寧矣,雖然有說焉,降氣行血,此特八法中之一法耳。人之虛實寒熱,萬有不齊;表裡陰陽,當分類治。雖同一失血症,而治之之法不同,常酌其中有可降不可降之因,不可遂謂失血一症,輒雲氣逆,儘可降而降之也。

—東垣曰: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口鼻。

—又曰:傷寒家衄血,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白芍、生地、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白芍、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

嘔吐血出於胃,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加黃連主之。血症上行,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為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症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逆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自知吉也。

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李士材曰:上盛下虛,法當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脈來微軟,精神困倦,是氣虛不能攝血,宜人參飲子,或獨參湯。脈素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滯痛,或吐塊血,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之屬,從大便導之。血以上出為逆,下出為順,苟非大虛泄,皆當行之,以轉逆為順,此釜底抽薪之妙法。

若吐血已多,困倦虛乏者,不可行也。吐多而急欲止之,生地、當歸、丹皮、赤芍煎湯,入藕汁、童便各一鍾,血餘灰二錢,墨汁五分,調均熱服。怒氣傷肝者,丹皮、白芍、木香之屬。勞心者,蓮子、糯米、柏仁、遠志、棗仁、茯神之屬。酒傷者,荊芥、茅花、側柏之屬。

飲食傷者,白朮、陳皮、甘草、穀芽、砂仁之屬。吐血色黯,脈遲而寒者,理中湯。勞力者,蘇子降氣湯加阿膠,或以豬肺煮熟,蘸白及末食之。

—氣逆於上,血隨氣亂,吐血不止,宜用降氣不降火之法。氣順而火而自熄,血自寧。

—怒氣傷肝,動肝火則火載血上,動肝氣則氣逆血上奔,所以皆能嘔血。

—肝氣逆者,必有胸脅脹滿痛等症,宜白芍、生地黃、青皮、枳殼、貝母、澤瀉之類,行其氣而血自清。

白話文:

氣逆則血隨氣升,震卦統之

吳澄認為,血液向下運行是正常的,向上逆流則為異常,而血液逆流都是因為氣逆所致。氣逆就應該使其下降,氣降則氣順,血液自然就會平靜。雖然有「降氣行血」的說法,但这只是八法中的一種方法而已。人體虛實寒熱、表裡陰陽狀況萬千,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應區別對待。即使是同一種失血症,治療方法也可能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是否適合採取降氣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論所有失血症都是氣逆導致,都能夠單純地通過降氣來治療。

東垣說,《經方》記載:發怒會導致氣逆,嚴重者會嘔血;暴病內逆,肝肺相搏,則會吐血出血於口鼻。

東垣又說:傷寒導致鼻出血,張仲景說不能發汗,因為脈象微弱。如果脈象浮緊,則用麻黃湯;脈象浮緩,則用桂枝湯;如果脈象已經很微弱,則兩種藥都不能用,應該用黃芩芍藥湯治療。各種雜病見血,大多是因為熱邪。例如,鼻出血是肺熱引起的,可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白芍、生地、丹參、阿膠等藥物治療;咯血是腎熱引起的,可用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等藥物治療;痰中帶血是脾熱引起的,可用葛根、黃耆、黃連、白芍、當歸、甘草、沉香等藥物治療。

嘔血是胃熱引起的,實證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虛證用小建中湯加黃連治療。血液逆流向上,無論嘔血還是吐血都是氣逆。如果血液轉而向下運行,出現腹瀉,則是順暢的,血液向上逆流難治,向下運行則易治。所以仲景說,蓄血症向下出血,則會自行痊癒,與此意相同。如果沒有病的人突然腹瀉,病情反而加重了。現在病人血液逆流向上,又轉而向下腹瀉,說明邪氣將要排出,預後良好。

經書上說:凡是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這是因為火邪旺盛;身體涼、脈象靜者易治,這是因為正氣恢復了。所以《脈訣》說:鼻出血、吐血,脈象沉細則好,如果突然脈象浮大則很危險,這就是這個道理。

李士材認為,上焦充盛,下焦虛弱,就應該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可用蘇子降氣湯。如果脈象微弱,精神困倦,這是氣虛不能攝血,可用人參飲子或獨參湯。如果脈象有力,精神不倦,胸中阻塞疼痛,或吐出塊狀的血塊,則可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等藥物,從大便排出血液。血液從上部流出是逆,從下部流出是順,如果不是大虛脫的情況,都應該讓其排出,以轉逆為順,這是釜底抽薪的好方法。

如果吐血過多,感到困倦虛乏,則不可用此法。吐血過多,急於止血,可用生地、當歸、丹皮、赤芍煎湯,加入藕汁、童便各一鍾,血餘灰二錢,墨汁五分,混合均勻後溫服。怒氣傷肝者,可用丹皮、白芍、木香等藥物;勞心傷神者,可用蓮子、糯米、柏仁、遠志、棗仁、茯神等藥物;飲酒傷肝者,可用荊芥、茅花、側柏等藥物;飲食傷胃者,可用白朮、陳皮、甘草、穀芽、砂仁等藥物。吐血顏色暗淡,脈象遲緩而冰冷者,可用理中湯;勞力過度者,可用蘇子降氣湯加阿膠,或者用豬肺煮熟,蘸白及粉末食用。

氣逆於上,血液隨著氣亂,吐血不止,應該用降氣而不降火的方法,氣順則火自熄,血自寧。

怒氣傷肝,動肝火則火載血上,動肝氣則氣逆血上奔,所以都會嘔血。

肝氣逆者,必有胸脅脹滿疼痛等症狀,可用白芍、生地黃、青皮、枳殼、貝母、澤瀉等藥物,行其氣則血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