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5)

1. 氣逆則血隨氣升,震卦統之

—氣逆於臟,則血隨氣亂,錯經妄行,然必有氣逆喘滿,或胸脅脹痛,或尺寸弦長等症。此當以順氣為先,宜青皮、陳皮、蘇子、澤瀉之屬。氣逆兼火,佐以平肝,宜梔子、白芍之屬。氣逆無火,當行陰滯,宜香附、烏藥、鬱金、乾薑之屬。然必氣逆多實者,乃堪用此。其或實中有虛,不堪消耗者,或宜暫用,不可不審。

—胃虛不能傳化,其氣逆上,亦能吐衄,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凡出血諸症,每以胃藥收功。

—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逆吐衄者,法當順其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一錢,下養正丹。

—凡怒氣動肝火盛者,必有煩熱脈症,降火而血自清。氣逆者,必兼胸脅痛滿,行氣而血自止。

—有病因怒,而怒氣已散者,不得再加行散,以傷其氣。或肝火已平,不得過用苦寒,再損元陽。且凡肝氣為邪,每多侮土,故常致脾胃受傷,及營血失守等症。若察其無脹無火,脈虛神困,而血有妄行者,此其病傷在脾,治當專理中氣,宜五陰煎、五福飲之類主之。或兼火不生土,則理中湯、理陰煎之屬皆不可少,勿謂始因怒起,而專意伐肝也。

—血從下出者順,上出者逆。一應血上溢之症,苟非脾虛泄瀉,羸瘦不禁者,當以大黃醋製,和生地汁及桃仁泥、丹皮之屬,引入血分,使血下行,轉逆為順,此妙法也。不知此而從事於芩、連、知、柏之屬,輔四物而行,使氣血俱傷,脾胃兩敗,今之醫治血症者,百豈有一生焉?

—氣逆者因怒傷肝木,則氣菀於上,令人薄厥,宜沉香、木香、青皮、白芍、丹皮之屬。

白話文:

氣逆則血隨氣升,震卦統之

氣逆衝擊臟腑,血液就會隨著紊亂的氣機而運行失常,導致經絡錯亂,血液妄行。這時病人往往會有氣逆、胸悶、喘息,或胸脅脹痛,或脈象弦長等症狀。治療應當優先順氣,可以使用青皮、陳皮、蘇子、澤瀉等藥物。如果氣逆兼有火熱,則需佐以平肝的藥物,如梔子、白芍等。若氣逆而無火熱,則應疏通陰氣的阻滯,可以使用香附、烏藥、鬱金、乾薑等藥物。但這些藥物只適用於氣逆且多屬實證的病人。如果實證中夾雜虛證,身體虛弱不堪藥物消耗的,則應暫時使用,不可不慎。

胃氣虛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導致氣機逆亂上逆,也會出現吐血、衄血等症狀,此時可以使用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等方劑。凡是出血的症狀,往往需要依靠調理脾胃的藥物來取得療效。

上焦氣盛,下焦氣虛,氣機上浮而不能下降,血液隨著逆亂的氣機而吐出或鼻出血,治療方法應當順氣降氣,氣機下降後,血液自然會回到正常的經絡運行,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並加入人參、阿膠,再配合下養正丹服用。

凡因怒氣而導致肝火旺盛的,病人會有煩躁、發熱、脈象異常等症狀,治療應當降火,血液自然就會恢復清淨。如果因氣逆導致胸脅脹痛,則應當行氣,血液自然就會停止妄行。

如果病情是由於發怒引起的,但怒氣已經消散,則不應再使用行氣散鬱的藥物,以免損傷正氣。如果肝火已經平息,也不應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損傷元陽。而且,肝氣犯邪常常會傷及脾土,導致脾胃受損,營血不足等症狀。如果觀察到病人沒有胸腹脹滿、發熱等症狀,脈象虛弱,精神萎靡,但卻有出血妄行的現象,則病情多在於脾虛,治療應當著重調理脾胃之氣,可以使用五陰煎、五福飲等方劑。如果同時伴有火熱不能滋養脾土的情況,則理中湯、理陰煎等方劑也必不可少。不要因為病因是發怒,就單純地著重於瀉肝。

出血從下而出的屬於順行,從上而出的屬於逆行。凡是血液上溢的症狀,如果沒有脾虛泄瀉、形體消瘦、氣虛乏力等情況,則可以使用醋制的大黃,配伍生地汁、桃仁泥、丹皮等藥物,引導血液下行,使逆行轉為順行,這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不知道這個方法,而使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等藥物,再配合四物湯來治療,則會導致氣血俱傷,脾胃兩虛。現在治療出血症的醫生,一百個人中恐怕難有一個明白這個道理。

氣逆往往是由於怒氣損傷肝木引起的,導致氣機鬱滯在上,使人感到身體輕飄、頭暈目眩,此時可以使用沉香、木香、青皮、白芍、丹皮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