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 (1)
上集卷之二十 (1)
1. 經旨
《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榮衛生會》篇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白話文:
《陰陽別論》說:陽氣作用於陰氣,就叫做出汗。
《評熱病論》說:陰虛的人,陽氣必定會聚集,所以氣虛的時候會發熱出汗。
《決氣》篇說:津液外泄,身體的毛孔就張開,汗液大量流失。
《榮衛生會》篇說: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屬於同一類。所以奪取血液就會不出汗,奪取汗液就會失血。
《舉痛論》說:勞累就會喘息出汗,內外都虛弱,因此氣力就會耗竭。
2. 脈法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脈滑,主陰傷也。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脈緩甚,為多汗。
脈浮而濡者為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之脈,微而弱,為陽衰。盜汗之脈,細而澀,為陰弱。
白話文:
如果尺部的脈搏緊而滑,表示會有多汗的情況。尺部的皮膚緊而脈搏滑,主要是因為陰虛。
如果肺部的脈搏軟弱而散漫,則會有灌汗的疾病;如果脈搏非常緩慢,則表示也是多汗。
脈搏浮而濕潤的情況是出汗的表現,若在寸部則為自汗,若在尺部則為盜汗。自汗的脈搏微弱而柔弱,表示陽氣虧損;盜汗的脈搏細而緊,表示陰氣不足。
3. 自汗盜汗
自汗者,濈濈然無時而自出,動作則益甚。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即收。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不可不知也。然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有陽虛,何也?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之火起於脾,色酒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症,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
白話文:
自汗的人,汗水不停地冒出來,沒有特定的時間,活動時汗就流得更厲害。盜汗的人,睡覺時全身出汗,醒來後就停止出汗。古時候的醫書說:自汗是因為陽氣虛弱,身體的毛孔鬆散,負責保護身體的衛氣不足。人體依靠衛氣來保護表面,衛氣不足,表面就會虛弱,就會自汗,津液也因此流失。治療方法應該要補益表面的陽氣。盜汗是因為陰氣虛弱,陰虛則陽氣就會盛,因此陽氣蒸騰陰氣,導致血液燥熱,血液燥熱就會讓津液外泄,就變成盜汗。
治療方法應該要清熱補陰。這是治療自汗盜汗的大原則,不可不知。但是,自汗也可能因為陰虛引起,盜汗也可能因為陽虛引起,這是為什麼呢?如果遇到過度勞累、熱氣等情況,很容易自汗,或者因為飲食辛辣導致胃火旺盛,勞累过度導致脾火旺盛,嗜酒过度導致腎火旺盛,這些都會導致自汗。像這些情況,就不是陽盛陰衰了嗎?再者,人體的醒睡,都和衛氣的出入有關。衛氣就是陽氣,人睡覺時,衛氣就會進入陰分。這時候,不就是陽氣不足於表面嗎?所以,自汗盜汗,都有陰陽不同的病症,不能說自汗就一定是陽虛,盜汗就一定是陰虛。
那麼,陰陽不同,如何分辨呢?答案是:只要觀察是否有火氣,就能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自然就能看出來了。
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鑠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
吳澄曰:汗者,人身之血液也。經言: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虛勞之人,陽氣外虧,陰氣內竭,腠理空疏,皮毛不固,心氣虧虛,榮衛不調,故多自汗、盜汗之症。蓋本真氣不攝,津液外亡,日久不止,則精神頓損,肌肉消瘁,而變為羸瘠勞怯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大量流汗,這是因為火氣灼燒陰液,說明身體陰虛。反之,如果體內沒有熱氣卻仍然出汗,說明體表陽氣不足,無法固守體表,這就說明身體陽虛。掌握這兩個關鍵點,就能理解汗症的根本原因,也能找到治療汗症的綱領。
吳澄說:汗液是人體血液的一種形式。古書說:如果耗損了汗液,就會導致血液不足;如果耗損了血液,就會停止流汗。所以,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類物質。體虛的人,陽氣外泄,陰氣內虛,導致毛孔疏鬆,皮膚無法固守,心氣不足,氣血運行失調,因此容易出現自汗、盜汗等症狀。這是因為人體的本源之氣不足,無法控制津液,導致津液外泄,時間久了,就會損害精神,肌肉消瘦,變得虛弱無力。
4. 五臟出汗
自汗者,衛氣不固,榮血滲泄。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精奪,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倦,汗出於脾。
白話文:
當人自然出汗,是因為防禦外邪入侵身體的「衛氣」不足,使得血液透過皮膚向外流洩而出。如果吃得太飽,汗水會從胃部排出;受到驚嚇或精神緊張時,汗水會從心臟部位流出;長途跋涉或是負重行走後,汗水會從腎臟部位流出;快速奔跑或者感到害怕的時候,汗水會從肝臟部位流出;身體活動過度疲憊時,汗水則會從脾胃部位流出。
5. 榮衛氣血
汗由血液,本乎陰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義可知矣。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白話文:
汗液源自血液,本質屬陰。經書上說陽氣的汗液以天地雨水命名,其道理可想而知。然而,汗液雖然源於陰,卻要透過陽氣才能排出。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陰氣中的營氣負責產生汗液,而陽氣中的衛氣則負責開合汗孔。所以,想要促進排汗,卻不了解營氣和衛氣的盛衰;想要抑制排汗,卻不了解肺部的開合,這樣做一定會失敗。
6. 冷汗熱汗
汗症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吐瀉之後,必多有汗出者,是豈非氣去而然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寒極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
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桂、附、乾薑之屬,必所當用。
白話文:
汗症的陰陽之別:
汗症分為陰陽,陽汗指的是熱汗,陰汗指的是冷汗。一般人只知道熱能導致出汗,卻不知道寒也能導致出汗。這裡所說的寒,並不是指外在的寒冷,而是指陽氣內虛,導致寒氣從內生出來,造成陰氣中沒有陽氣。陰氣中沒有陽氣,就無法控制陰氣,汗水就會隨著氣血外泄。
因此,凡是大驚、大恐、大懼,都能讓人出汗,這些都是陽氣突然消失,真元被奪的徵兆。更嚴重的情況,像病後、產後,或是大吐大瀉,失血吐瀉之後,也會經常出汗,這不就是因為氣血流失所導致的嗎?
《黃帝內經》說:「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 也就是說,陰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寒冷,出汗時汗液清涼,常常發抖,身體寒冷就會昏厥,昏厥就會肚子脹滿而死。
仲景也說:「寒極反汗出,身必冷如冰」,這些都是指的陰汗。
治療陰汗的方法:
因此,治療陰汗,主要觀察氣虛的程度。如果氣虛程度較輕,只需稍微扶正氣,汗水自然會止住。如果氣虛嚴重,就必須快速補充元氣,例如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就必須使用。
7. 肺虛者護其皮毛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有扶陽而不愈者,乃表虛而汗無以外衛也,當養血以調之。
白話文:
當一個人因為陽氣不足而出現自我出汗的情況時,可以透過滋補肺部來改善。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增強了陽氣仍然無法痊癒,這可能是由於身體表面虛弱且沒有足夠的能量保護皮膚和毛髮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通過滋養血液來進行調整。
8. 脾虛者壯其中氣
汗出於脾,濕氣勝也,當燥之。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乃火氣蒸騰也,當先清其熱。
白話文:
汗水是由脾胃產生的,如果溼氣過重就會出汗。但是有些情況下即使通過滋補脾胃來去除溼氣仍然無法痊癒,這可能是因為火氣太旺所引起的,應該先清除掉身體中的熱氣。
9. 腎虛者固其封藏
汗出於腎,陽加陰也,當清之。然有養血涼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當滋其陰。
白話文:
汗水是由腎臟產生的,是陽氣作用在陰液上所造成的,應該要讓它冷卻下來。然而有些情況下用補血和降溫的方法仍然無法止住出汗的情況,那是因為心火過旺導致出汗,應該要增強陰液的力量來對付這種狀況。
10. 肝虛者禁其疏泄
肝主疏泄,而自汗者,當調血清火。
澄按:虛勞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盜汗,邪在半表半裡,故以和表為主。虛勞屬陰虛不足,當以補陰為主。心脾不足,思慮太過,而自汗、盜汗者,宜資成湯。若脾陰血少發熱,自汗、盜汗者,宜理脾益榮湯。若脾虛不攝,汗多者,宜理脾陰正方。若兼外邪者,宜寧神內托散。
白話文:
肝臟負責調節氣機,而容易出汗的人,應該要調養血液和清除體內熱氣。
11. 肝血不足肝氣有餘盜汗
汗本心之液,其出入關乎肝、肺。營分開合,肝司之;衛分開合,肺司之。顧營衛各有所虛,則各有所汗。陽虛汗責於營,然必相須為用,衛氣不固於外,由陰氣之不藏;營氣失守於中,由陽氣之不密。故治盜汗之法有二:一由肝血不足,木不生火,而心亦虛,酸棗仁湯,補肝即以補心也;一以肝氣有餘,木反侮金,而肺亦虛,當歸六黃湯,治肝即以治肺也。更有陰虛無氣者,津脫液亡,又當以生脈、六味,固陰陽之根為主。
若用連、芩、知、柏,若寒傷胃,使金水益虛,木火益旺,則有措手不及之虞矣。
白話文:
汗液原本是心臟的液體,它出入身體的狀況,與肝臟和肺臟密切相關。營氣的開合由肝臟掌管,衛氣的開合則由肺臟掌管。如果營衛氣分處虛弱,就會有不同的汗症。
陽氣虛弱而汗出,主要是營氣不足,但這兩者必相輔相成。衛氣不能固守於外,是因為陰氣不足以收斂;營氣不能守住於內,是因為陽氣不足以溫煦。因此,治療盜汗的方法有兩種:
一、肝血不足,木氣不能生火,導致心臟虛弱,可以使用酸棗仁湯來補肝,補肝就能同時補心。 二、肝氣過盛,木氣反過來克制金氣,導致肺臟虛弱,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來治療肝臟,治肝就能同時治肺。
此外,如果出現陰虛無氣、津液外泄的情況,就需要用生脈湯、六味地黃丸來固護陰陽的根本。
如果使用連翹、黃芩、知母、柏子仁等藥物,如果寒氣傷了脾胃,就會使金水之氣更加虛弱,木火之氣更加旺盛,就會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