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 (2)

1. 陽證自汗盜汗

脈症有火,或夜熱煩渴,或便熱喜冷之屬,皆陽盛陰虛也。宜當歸六黃湯、保陰煎。

陰分微有火而不甚者,宜一陰煎、加減一陰煎。

心火不寧,煩躁出汗,宜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之類主之。

有本非陰虛,止因內火熏蒸,血熱而多汗者,宜正氣湯,或黃芩芍藥湯之類。

2. 陰證自汗盜汗

症無火邪,內無火脈,便是氣虛陰證,不可妄用涼藥,以敗陽氣。若只因氣虛,而火未衰者,宜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味補飲。

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

陽氣俱虛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

氣虛火衰之甚者,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

3. 吐血衄血汗

虛勞吐衄,氣血已傷,復又自汗、盜汗,血液益竭,不可專治其血,而不斂其汗。宜麥門冬飲子、柔脾湯。

4. 陰虛潮熱汗

陰虛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宜益陰腎氣丸、味補飲。

5. 陽虛厥熱汗

陽虛陰必走,氣不固,宜補氣以固陽。且陽能統陰,氣為水母,甘溫化氣,陰液漸斂。宜大補黃耆湯。

6. 遺精盜汗

腎水不交心火,怔忡恍惚,夜多盜汗,便赤遺精。心腎丸、資成湯。

7. 食少發熱盜汗

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真氣虧損,肌體瘦弱,宜還少丹。

8. 虛風多汗

飲食則汗出如洗,少氣痿弱,不治必成消渴,宜牡蠣白朮散。

9. 食少作瀉自汗

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宜人參養榮湯。

10. 漏風多汗

飲酒中風汗多,食則汗出如洗,久而不治,必成消渴,宜牡蠣白朮湯。

11. 心忡氣短盜汗

腎氣虛損,真陰中陽氣不足,不能固攝,小便頻多,水不濟火,心忡氣短,故多盜汗。大菟絲子丸。

12. 目暗耳鳴盜汗

—切虛損,既有遺精,又兼盜汗,走散真氣,倦怠日甚,宜金鎖正元丹。

13. 心氣虛而汗

汗為血液,五臟六腑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以隨其陽氣之所在而生津,亦隨其氣之所在而固攝。若氣虛不能固攝,泄而為汗,急宜止之。養心湯、神效麥麩湯。

14. 咳嗽自汗

咳而加汗,不治之症也。若肺氣不通,新久咳嗽自汗,此肺氣虛而不能收攝也。寧肺湯、保金湯。

15. 小便不禁自汗

內虛里寒,自汗時出,小便不禁。秘元丹。

16. 治案

虞恆德治一人,得內傷虛症,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虞以前方加減,每帖用蜜制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加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炮附子三分。三帖而汗止,熱亦退尋安。

生生子治祝宏吾,素有陰陽之患,子午潮熱,咳嗽痰多,汗流不止,胸膈不暢,大便燥結,動作喘乏口渴。以貝母、知母、瓜蔞仁、桑白皮各一錢,枳殼、黃連、麥門冬各八分,桔梗、柴胡、前胡各五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一粒。服下五更微汗,熱退十之七,惟痰嗽喘乏,改用瓜蔞仁二錢,余如前外,以七制化痰丸夜服,熱盡退。據脈弦數不減,恐防作瘧。

半月後,果報瘧作,咳嗽轉加,所出皆黃黏老痰。曰:書云無痰不作瘧。仍用前方,倍用柴胡、貝母為君,烏梅一個,四劑而愈。

江篁南治一婦人,以惱怒患痰嗽,潮熱自汗,肌體瘦損,屢藥罔效,脈渾渾如泉湧,右寸散亂,數而且緊。以參、耆、歸、朮、茯苓、陳皮、甘草、白芍、半、曲、香附、圓眼肉,四帖,自汗十愈八九,起立覺有力,痰嗽減半。惟口內乾熱,前方半夏換貝母,出入調理尋愈。

江應宿治一婦人,年四十三歲,寡居。惡寒頭痛,噁心嘔吐,多汗,易感風寒。診其脈,兩尺沉細無力。乃命門火衰,人肥而多郁,脾肺虛寒。以人參、白朮、柴胡、半夏、陳皮、香附、青皮、枳實、乾薑、紫蘇。二劑痰清,寒熱少止。繼以八味丸愈。

—人患盜汗,每夜濕被數重,開帳時如霧上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數十劑略減二三分,未全愈。診六脈沉伏,乃虛之極也。加人參七分,黃耆加至三倍,復以童便煮附子三分。一服熱退,汗止一半,再服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