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2)

1. 氣熱失血(有虛火,有實火。)坎離二卦

吳澄曰:氣有餘即是火,非氣之有餘,實氣之不足也。既變為火,則不得復名為氣矣。宜參虛中之實,實中之虛。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虛火之血,扶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勿謂均是火也,以虛為實,以實為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實火則熱甚逼血而妄行,宜苦寒瀉火。坎卦。

虛火則陽亢陰微而上泛,宜滋陰降火。離卦。

以上八法,各有所宜,隨病所因。諸家之法,俱不可廢,則寒熱溫涼,升降補瀉之法,臨證不惑,而諸法皆得為吾用矣。

宏格曰:人身俱賴於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氣和則平,氣鬱則病。故經云: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有往必有來,有勝必有復,此一定之理也。氣本於少陽而原於腎,腎藏精,氣旺則精生,所以失血一症,皆統乎氣。而其中經緯,以寒熱虛實一理貫通,條分八法。

又以各種血症匯為全書,以備參考。而下集外損門中,又分失血、積瘀二卷,治血之法,可謂詳且盡矣。

白話文:

吳澄表示:氣過盛即轉化為火,但這種過盛並非真的氣太多,實際上反而是氣不足的表現。一旦氣轉變為火,就不能再稱之為正常的氣了。在治療時,應該要辨別出實中帶虛、虛中帶實的情況。對於由實火導致的出血,應先順暢氣機,只要氣流通順,血自然會回到正常的循環路徑。對於由虛火導致的出血,則應先強化身體機能,氣力充足後,自然有能力控制血流。不要以為只要是火就是一樣的,將虛當實,或將實當虛,這會造成病情惡化,違反了中醫的治療原則。

實火導致的出血,因為熱度過高逼迫血液異常流動,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降火。這類情況屬於坎卦的範疇。

虛火導致的出血,因為陽氣過剩,陰氣微弱,導致血液上湧,應使用滋養陰氣、降低虛火的藥物。這類情況屬於離卦的範疇。

上述八種方法,各有其適用的情況,應根據病因來選擇。各家的治療方法,都不可輕易放棄。只要瞭解寒熱溫涼、升提補瀉等治療原則,在臨牀診斷時就不會感到困惑,所有的治療方法都能為我所用。

宏格指出:人的生命全靠氣的運作,氣聚在一起則生命誕生,氣散開則生命結束,氣和諧則身體健康,氣鬱結則疾病產生。因此古籍記載:思考過多則氣結,驚嚇則氣亂,悲傷則氣消,恐懼則氣下沉。氣運行則生命運行,氣停止則生命停止,氣有去必有回,有勝必有敗,這是固定的道理。氣源於少陽,根源在腎臟,腎臟儲存精華,氣旺盛則精華生成,因此出血這類症狀,都與氣有關。其中的關係,可以通過寒熱虛實的理論貫穿理解,並細分成八種治療方法。

此外,還將各種出血症狀彙總成完整的書籍,供參考。而在下冊的外傷門中,又分為出血和瘀血兩卷,對於治療出血的方法,可以說是詳細且全面的。

2. 血證八法扼要證治

3. 氣虛不能攝血,乾卦統之

吳澄曰:天地之道,無形者依有形,有形者附無形,互相依附。天地之道,亦即氣血之道也。氣之離,未有不由於血之散;而血之脫,未有不由於氣之虛。所以善治者,不治其血,而專治其氣,氣旺則陽能統陰,而血自歸經矣。

—萬物生成之道,惟陰與陽。非陽無以生,生者神其化也。非陰無以成,成者立其形也。人有陰陽,即為氣血。陽主氣,故氣全則神王。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然人之初生,必從精始。精之與血,似乎非類。而丹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

由此觀之,則凡屬水類,無非六一所化,而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受藏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於一身,無所不及。故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體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宣通,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此形,惟賴此血。

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所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然血化於氣,而成於陰。陽虛固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溫而不宜寒。陽亢則最能傷陰,所以血宜靜而不宜動。此盈虛消息之機,苟能察其精義,而得養榮之道,又何血病之足慮者哉?

—陽能統陰,氣能攝血。凡氣虛而不能攝血者,其脈必微弱虛軟,精神疲憊,宜獨參湯,或人參飲子。

—今人凡見吐血,喜用血分之藥,而不敢補氣,恐助火也。人但知火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但知金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惟東垣有曰:甘溫能除大熱,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要知氣旺自能攝血,陽生陰長,一定之理也。故補氣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氣虛血弱,當從長沙治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憂思過度,損傷心脾,以致吐血咯血者,其病多非火症。或常見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懷鬱結,飲食無味;或腹雖作飢而不欲食;或神魂驚困而臥不安。是皆中氣虧損,不能收攝所致。速宜救本,不得治標,惟五福飲、五陰煎之類。

—徐東皋論王節齋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吐衄咳咯血等症,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世人不識,往往服之致不救者多矣。噫!此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甫論節齋,議論多長,而獨短於此,何則?凡諸失血症,因火盛妄行,不宜於甘溫者,理固然也。

其虛火有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耆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獨參湯一味服之,所以治其虛也。經云虛者補之,是以臞仙集之以為《十藥神書》。今之治勞怯吐血,立有起死回生之效。然則彼以獨參湯者,何其神歟!又如丹溪治一人,勞嗽吐血,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桑白皮、杏仁、貝母、瓜蔞、海石、五味子、天冬而愈。

白話文:

天地萬物,有形之物依託於無形之氣,無形之氣又依附於有形之物,彼此互相依存。這道理同樣適用於人體的氣血。氣散則血必隨之而散,血脫則必因氣虛所致。因此,善於治療的人,不著重於治療血液本身,而是專注於調理元氣。氣旺則陽氣能統攝陰血,血液自然能歸於經脈。

萬物生成,皆賴陰陽。陽氣主生長,陰氣主化育,人體的氣血就是陰陽的體現。陽氣主氣,氣足則精神旺盛;陰氣主血,血足則體格強健。人體的生存,全賴氣血。人生之初,皆由精氣始,精氣與血液看似不同,但道家認為涕、唾、精、津、汗、血、液七種物質都屬於陰,皆由水化生。所以血實際上是精氣的一種,精氣藏於腎臟,數量有限,而血液則充盈於全身,源源不斷地由脾胃生化,由心臟統攝,由肝臟儲藏,由肺臟布散,由腎臟調節,滋養全身,使七竅靈敏,四肢強健,筋骨柔韌,肌肉豐滿,臟腑得到滋養,神魂安定,面色紅潤,營衛充足,津液暢通,陰陽調和,凡是形體存在的地方,都離不開血液的作用。所以人的形體,全賴血液的滋養。

血液衰弱則形體消瘦,血液敗壞則形體毀壞,凡是血液虧損的地方,都會出現各種疾病。若血液大量流失,形體焉能站立,氣血焉能歸宿?陰陽俱損,其危險性相同。血液的生成依賴於氣,並歸屬於陰。陽氣虛弱,不能生血,所以血液要溫暖不宜寒冷;陽氣亢盛,則容易損傷陰血,所以血液要保持安靜不宜躁動。能掌握氣血盈虧的規律,懂得保養氣血的方法,又何需擔心血液方面的疾病呢?

陽氣能統攝陰血,氣虛則不能攝血。氣虛不能攝血的人,脈象必然微弱虛軟,精神疲憊,應該服用獨參湯或人參飲子。

現在很多人見了吐血,就喜歡用治療血液的藥物,卻不敢補益元氣,怕助長火氣。人們只知道火克金,卻不知道氣能制火;人們只知道金生水,卻不知道氣就是水。只有李東垣提出:甘溫之品能除大熱,人參、黃芪、甘草是治療煩熱的良藥。要知道,氣旺就能攝血,陽氣旺盛則陰血得以滋生,這是必然的規律。所以說,補益元氣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氣虛血弱,應該採用長沙派治療方法。用人參補血,陽氣旺盛則陰血得以滋生。

憂思過度,損傷心脾,導致吐血咯血,其病多非實火症。常伴有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悶鬱結,飲食無味;或腹飢而不欲食;或神魂驚恐不安,輾轉難眠。這些都是中氣虧損,不能收攝血液所致。應當速速治療根本,不要治標,宜用五福飲、五陰煎等方劑。

徐東皋評論王節齋說:凡是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出現咳嗽吐痰、吐血衄血等症狀,誤服人參、黃芪等甘溫藥物,則病情會加重。世人不明此理,往往服用了這些藥物反而導致病情難以挽回。唉!這只是一家之言,並非普遍適用的論斷。王節齋的論述多有精闢之處,唯獨在這一點上有所欠缺。這是因為凡是出血症,多因火盛妄行,不宜用甘溫藥物,這個道理是正確的。

但是,對於虛火旺盛而氣血極度虛弱的人,難道就不可以用人參、黃芪嗎?葛可久治療大吐血後,只用獨參湯一味藥物,就是為了治療其氣虛。經書上說“虛則補之”,因此把它收錄在《十藥神書》中。現在治療勞倦吐血,獨參湯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所以獨參湯的療效真是神效!還有丹溪先生治療一個勞嗽吐血的病人,用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桑白皮、杏仁、貝母、瓜蔞、海石、五味子、天冬等藥物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