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

1. 氣虛失血(有氣虛,有氣陷。)乾坤二卦

吳澄曰:氣為血母,血為氣軀。今氣虛而不攝,氣下陷而不固,若不以甘溫純補之劑,固而攝之,則氣隨血脫,更虛之甚也。氣愈虛則血愈吐,血愈吐則氣愈虛,何所底止?必先救本培元,乃克有濟。若以為火而止之,鮮有不危者矣。

中氣虛則不能攝血,宜補氣溫氣。乾卦。

中氣陷則自能脫血,宜補氣升氣。坤卦。

白話文:

吳澄表示:氣是血的主宰,血是氣的載體。如今氣虛無法控制血,氣下陷而無法穩固,如果不使用甘溫純補的藥物來穩固和控制,那麼氣會隨著血流失,使身體更加虛弱。氣越虛,血就越會吐出;血吐得越多,氣就會越虛,這樣下去何時才能停止?必須先拯救根本,培養元氣,纔能有所幫助。如果誤以為這是火熱所致而阻止它,很少不會造成危險的。

當中氣虛弱時就無法控制血液,應該補充和溫暖氣。這就像乾卦所象徵的。

當中氣下陷時,自然會導致血的流失,應該補充和提升氣。這就像坤卦所象徵的。

2. 氣實失血(有氣逆,有氣滯。)震艮二卦

吳澄曰:實者泄之。氣實者,非正氣實也,乃邪氣、火氣實也。邪氣、火氣實,則血不循經而上逆;邪氣、火氣實,則血凝結而不行。當以苦寒瀉火,辛溫利氣,方能止血。若姑息太過,因循畏攻,則虛者益虛,而實者益實,終無愈時也。

氣逆則血隨氣升,宜降氣活血。震卦。

氣滯則血隨氣積,宜利氣行血。艮卦。

白話文:

吳澄指出:對於實證的情況,應該採取瀉法來治療。這裡所說的「氣實」並不是指身體的正氣充盈,而是指邪氣或是火氣過盛。邪氣或火氣過盛會導致血液不遵循正常的循環路徑而向上逆流;邪氣或火氣過盛也會導致血液凝結,無法正常運行。在這種情況下,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瀉火,以及辛溫的藥物來利氣,這樣纔能有效止血。如果對病情過於寬容,害怕進行攻擊性治療,那麼虛弱的部分會更加虛弱,實證的部分會更加嚴重,最終病情將無法痊癒。

當氣逆發生時,血液會隨著氣的上昇而上升,這時候應該用降氣及活血的方式來處理。這與震卦的象徵意義相符合。

當氣滯發生時,血液會隨著氣的阻塞而積聚,這時候應使用利氣和行血的方法來處理。這與艮卦的象徵意義相吻合。

3. 氣寒失血(有內寒,有外寒。)巽兌二卦

吳澄曰:氣虛挾寒者,陽氣虛衰,真火不足也。蓋火旺則能生氣,火衰則中氣虛餒,外來之寒不能拒,虛久之寒從中生。故亦有內外二證,俱失血者焉。

內寒則陽虛而陰必走,宜引火歸原。兌卦。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宜溫表散寒。巽卦。

白話文:

吳澄表示:對於氣虛又夾雜著寒氣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人體的陽氣虛弱,真火不夠旺盛。因為火氣旺盛時能夠生成氣力,但當火氣衰弱,中氣就會虛弱,無法抵擋外來的寒氣,而且長期的虛弱會導致內部產生寒氣。因此,也有內外兩種情況,都會出現出血的症狀。

若是內部有寒氣,這表示陽氣虛弱,陰氣就會流失,應該用方法讓身體的火氣回歸到正常狀態。這就像兌卦所象徵的。

如果是外來的寒氣,那麼邪氣被驅除後,血液就能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應該用溫暖外表、散去寒氣的方式來治療。這就像巽卦所象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