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二 (1)

1. 上集卷之十二

2. 各名家治虛損法

吳澄曰:虛損之證,極難治之候也,先聖立法於前,諸賢補遺於後,皆各有主見,以昭來學者,分為各冊。其各有宗派,立論不朽,以成一家之書者,匯為一冊,合而觀之,可為虛損之大成。

白話文:

吳澄說:「虛損這種病狀,是極度難以治療的情況。先輩聖賢在前已訂立了治療原則,後世的眾多賢士則在他們的基礎上補充遺漏,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見解,以此來啟發後學的人,這些見解被分別記錄在不同的冊子中。其中,那些有自己獨特宗派,理論能夠歷久不衰,形成自己一套完整體系的,我們將他們彙總在一冊之中。將所有這些理論整合起來看,就可以全面理解虛損病症的治療方法。」

3. 精神氣血論

楊士瀛曰:老莊有言,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憊,借是可以論病矣。夫人所以根本此性命者,氣血也。若男若女,氣血均有,獨不能保而有之,終日役役,神倦力疲,飢飽越常,喜怒失節,形寒飲冷,縱欲恣情,遂使五臟氣血俱虛,此五勞之所從始也,六極七傷類焉。

故心家虛,則便濁汗多;肝家虛,則筋攣目眩;腎家虛,則腰痛泄精;肺家虛,則咳嗽烘熱;脾胃虛,則嘔吐不食,日就羸黃,或乃胃熱消穀,飲食雖多,亦不生肌肉,而轉加瘦悴矣。前此其間,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治法大要:潮熱者,不可過用寒涼;秘結者,不可驟與疏泄;咳嗽者,不可施發散;咯血者,不可錯認以為熱,但以滋養榮血為上,調平臟氣次之。某病某藥,又於養血調氣之中而增益也。

其或骨間有熱,以至四肢緩弱不舉,此則骨痿,欲斯疾之瘳也,艱哉!雖然當歸、地黃、黃耆、芍藥,固養血之上藥也,亦當以益胃消痰輩佐之。蓋人以穀氣為本,所謂精氣血氣,由穀氣而生。古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者,不無先後於其間也。當歸、地黃戀膈引痰,黃耆、芍藥多則傷胃,是可膠柱調瑟,而劑量輕重之不審乎?抑余聞諸虛不足皆成勞倦,此可療不可惡之疾也,其視傳疰一種,實霄壤焉。傳疰者,挾邪精鬼怪之氣而作也。

經曰:人有逢年月之厄,感鬼物之精,無處不惡,沉默而不能的知所苦,積歲漸至委頓,既往復傳疰於旁人。須用通神明、去惡氣等劑療之。或者刳麝刳犀,驅伐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蓋為屍疰設也。

白話文:

楊士瀛說道:老莊哲學中有提及,精氣如果使用過度就會枯竭,精神如果勞累過甚就會疲憊,這觀點可以用來討論疾病的原因。人們的生命健康,基礎在於氣血。無論男女,都有氣血存在,但是往往無法保持,整日忙碌,精神疲憊,飢餓飽食超過正常,情緒喜怒無常,身體受寒,飲食冰冷,縱欲放縱,導致五臟的氣血全都虛弱,這就是五勞病症的開始,六極、七傷也屬於這一類。

因此,心臟虛弱,就會出現濁汗多的情況;肝臟虛弱,就會出現肌肉抽搐、視力模糊;腎臟虛弱,就會腰痛、漏精;肺部虛弱,就會咳嗽、燥熱;脾胃虛弱,就會嘔吐、食慾不振,日漸憔悴,皮膚呈現黃色,或是因為胃熱導致食物消化快,雖然吃得多,卻不會長肉,反而越來越瘦。在這期間,大抵會感到心口及兩側胸脅疼痛,這是因為瘀血未能消除,新的血液無法補充養分所致。治療原則上,對於潮熱的症狀,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便祕的症狀,不可立即使用瀉下藥物;咳嗽的症狀,不可隨意使用解表藥物;咯血的症狀,不可誤以為是火熱,主要應以滋養血液為主,調理臟腑功能為輔。

對於骨頭間的熱度,導致四肢乏力,難以活動,這是骨痿症,想讓這種病痊癒,是非常困難的。然而,當歸、地黃、黃耆、芍藥,都是滋養血液的良藥,但也應該配合健胃化痰的藥物。人體以穀物氣息為本,所謂的精氣、血氣,都是由穀物氣息產生。古人用五味、五穀、五藥來治病,其中的先後順序是有講究的。當歸、地黃容易導致膈肌痰濕,黃耆、芍藥過量會傷害胃部,這能像固定琴瑟的弦柱一樣,不考慮藥物的劑量嗎?我聽說各種虛弱不足,都會造成勞累疲倦,這是可治且不應厭惡的疾病,和傳染病相比,實在是天差地別。傳染病是由於邪氣、鬼怪之氣所致。

經典上說,有人遇到年月的災難,感染了鬼怪的精氣,無處不痛苦,沉默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痛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衰弱,病情會傳染給旁邊的人。必須使用能通神明、祛除惡氣的藥物進行治療。有的方法是開膛破肚取出麝香或犀牛角,驅趕邪惡,用硃砂煉製礦石,吸收清淨和諧之氣,這是為了治療屍疰而設置的。

4. 氣血論

楊士瀛曰:勞倦之疾,百脈空虛,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古方用鹿角膠、牛乳、飴糖、酥酪、煎蜜、人參、杏仁、當歸、熟地黃之類,正此意也。或者妄施伏火金石,附子燥熱等輩,以致氣血乾涸,心腎不交。故火炎於上,為痰嗽,為咯血,為口乾,為五心熱;水走於下,為腳弱,為遺精,為赤白濁,為小便滑數,誤矣哉!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皆虛勞之候也。大者易治,血氣未定,可斂而正也。

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未易調補之。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此尤難治。加數脈則殆矣。

白話文:

楊士瀛說:因勞累疲倦導致的疾病,使全身的脈絡變得虛弱,如果不使用滋潤且富有營養的物質來滋養它們,是無法使其強壯的。古代的處方中使用如鹿角膠、牛奶、麥芽糖、奶油、蜂蜜、人參、杏仁、當歸、熟地黃這一類的食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然而有些人錯誤地使用了含有烈性成分的藥物,像是附子這類燥熱的藥材,導致氣血枯竭,心臟和腎臟功能失調。因此,火氣在上部表現為咳嗽有痰,咯血,口渴,以及手心腳心發熱;水濕在下部表現為腳力衰弱,遺精,尿色赤白混濁,頻繁的小便,這是誤解啊!

對於虛弱勞損的病徵,通常脈搏會呈現弦狀,或者是浮大或是快速,這些都是虛弱勞損的症狀。如果脈象呈現大的特徵,那麼病情較容易治療,因為血氣尚未完全失衡,可以通過收斂和調整達到平衡。

然而,如果脈象呈現弦狀,那麼病情就較難治療,因為血氣已經大量消耗,不容易再進行調補。如果脈象同時呈現雙弦,那麼表示邪氣已侵犯脾臟,這種情況尤其難以治療。如果再加上快速的脈象,那麼病情可能就很危急了。

5. 附:灸勞法

膏肓二穴,可以回生。或肚臍相對取背脊骨對正,灸亦有驗。艾炷亦不可多。

白話文:

【附:治療虛弱的灸療方法】

在膏肓這兩個穴位上施灸,能夠有回復生命力的效果。另一種方法是找到與肚臍相對應背部的正確脊椎位置進行灸療,這樣也會有顯著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使用的艾炷數量不宜過多。

6. 虛勞癆瘵論

滑伯仁曰:勞患人者,有病機之不同,有形狀之不一,肌膚羸瘦,骨熱如蒸,服藥無效,針灸無功,何也?夫勞者虛勞也,是因體虛之人,房勞過損,酒怒多端,氣虛血耗,諸疾蜂生,致使陰陽失守,寒熱自生。陽虛曰生寒,陰虛曰發熱,久虛久熱變為骨蒸,久則成勞,久勞成疰。

疰者住也,有二十四種之名,有三十六種之類,有九十九種之形,種種不同,症症各異。內有勞疰、屍疰、鬼疰、食疰、蟲疰、毒疰,此六者為傳屍之癆患,滅門絕戶,醫難治之。又云:所因少壯之時,醉飽迷房,勞傷心腎。

蓋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衰,失於調護,而無滋化之源,致有融融之熱,咳咳之痰,陰虛盜汗,夜夢鬼交,遺精困倦,腰背痠疼,咯痰咯血,頰紅喉痛,飲食減少,骨肉枯羸,是為不治。故曰患此疾者,有氣虛,有血虛。氣虛者易治,血虛者難調故也。

又云:治虛勞,世用寒涼之藥治熱證,熱之愈熱;用熱藥治寒證,寒之愈寒,何也?蓋東垣有云:用苦寒之劑,妄治勞傷之熱,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怯其內,治療無端,致傷脾胃。殊不知甘能緩火,勞者溫之。保全者當求微病之初,莫治已病之後。察氣血之虧盈,審病原之要道,補益溫平,無不效驗。

白話文:

滑伯仁說:患有勞疾的人,病因各異,外在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的人皮膚肌肉變得消瘦,骨骼像被蒸煮般發熱,吃藥沒有改善,針灸也無法奏效,這是為什麼呢?所謂的勞,就是虛勞,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因為過度的性生活,或是過度飲酒和情緒波動,導致氣血消耗,各種疾病接踵而至,最終使得陰陽失衡,寒熱交替出現。陽氣虛弱會感到寒冷,陰氣不足則會發燒,長期虛弱和持續發熱會轉變為骨蒸病,長久下去就成為勞疾,久而久之,勞疾就會發展成難治的病。

「疰」,意思是停留,有二十四種不同的名稱,三十六種類型,九十九種形態,種種不同,每種病症都有其特徵。內部有勞疰、屍疰、鬼疰、食疰、蟲疰、毒疰,這六種屬於傳染性的勞疾,可以導致家族滅亡,醫生難以治癒。再說,這些疾病大多源自年輕力壯時期,醉酒飽食後過度房事,導致心臟和腎臟受損。

心臟主管血液,腎臟負責精氣,精氣耗盡,血液衰弱,缺乏適當的調理,失去滋養和轉化的來源,因此產生持續的低熱,以及咳嗽和痰多的症狀,陰虛導致盜汗,夜晚做春夢,遺精,疲憊不堪,腰背痠痛,咳嗽帶血,臉頰泛紅,咽喉疼痛,食慾下降,身體逐漸消瘦,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所以,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有的是氣虛,有的是血虛。氣虛相對容易治療,但血虛則較難調理。

再說,對於虛勞的治療,世人常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證,結果卻使熱更熱;用熱藥來治療寒證,反而使寒更寒,這是為什麼呢?東垣先生曾經指出,使用苦寒的藥物來錯誤地治療勞損引起的熱症,會使體內的虛弱更加嚴重,使用大熱的藥物,則會讓體內的膽怯更加明顯,治療方向不明確,導致脾胃受傷。實際上,甜味的藥物可以緩解火氣,對於勞疾,應採用溫和的治療方式。保護健康的人應該在疾病初期就尋求治療,而不是等到病情惡化纔去處理。觀察氣血的盈虧,審視疾病的根源,補充元氣,溫和調理,無不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