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8)
上集卷之十六 (8)
1. 骨蒸勞熱
骨蒸者,乃病人自覺骨髓中蒸熱,捫之皮膚肌肉則無熱也。以其火伏於火,燔鑠真陰,煎熬骨髓,是以有此。然病固火之所為,而其治亦不可直折,惟滋陰益陽,補水制火之劑。若用苦寒則傷胃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骨蒸」是指患者感到自己的骨骼裡發出悶熱感,但摸到皮膚和肌肉卻沒有熱度。這是因為內在的火氣潛藏在身體深處,燃燒著真正的陰氣,使骨頭受到煎熬,因此出現這種症狀。然而這個病症雖然是由火氣所引起的,但在治療上也不能直接使用降火的方法,只能透過滋養陰氣、增強陽氣以及補充水分來控制火氣的作用。如果使用過分苦寒的藥物,可能會對脾胃造成損傷。
2. 癆瘵髓熱
骨髓熱者,熱在骨髓,是為癆瘵熱也。本腎經虛損,水竭精枯之候。所以有咳嗽痰紅,肌肉消瘦,色萎,唇紅顴赤,暮熱朝涼,遺精淋滯,夢與鬼交,脈虛弦數,或澀弱芤數。若弱澀細不治。
癆瘵發熱,乘其初起,胃氣尚可勝藥,急以峻劑,加人參導血開囊,退熱行瘀,全生保命,所關甚重。若遲則其人胃虛氣餒,羸瘠不堪,即醫有良法,亦何為哉!補天丸,清神甘露丸。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對癆瘵熱症的診斷和治療。它認為癆瘵熱症是因腎經虛損導致精氣虧虛,而引起的熱症,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症狀,例如咳嗽、痰血、消瘦、發熱等。 作者強調及時治療的重要性,指出早期的猛烈治療可以起到保命的效果,而拖延治療則會導致患者虛弱不堪,即使有好的治療方法也無效。他推薦了補天丸和清神甘露丸作為治療方案。
3. 治案
虞恆德治東陽一人,發大汗戰慄鼓掉,片時許發躁熱,身如火焚,又片時許出大汗如雨,身若冰冷,就發寒戰如前,寒後又熱,熱復汗,三病繼作,晝夜不息。庠生盧明,夫與作瘧治不效。召虞診,右手陽脈數而浮洪無力,陰脈略沉小而虛,左三部比右差小而浮濡。虞曰:此陽氣虛也。
用補中益氣湯,倍參、耆,減升、柴一半,加尿浸附子一錢五分,炒黃柏三分,乾薑、薄桂各五分,大棗一枚,同煎服,一服病減三之一,二服減半,四服寒熱止,而身尚微汗,減去桂、附、乾薑一半,服二帖全愈。
白話文:
虞恆德醫治東陽縣的一個人,患者一開始發出大量汗水,全身顫抖,並且不停地打嗝。過了一段時間,患者又變得躁熱,感覺身體像火燒一樣。再過一陣子,患者又大量出汗,汗水像雨一樣,全身冰冷,隨即又開始發寒戰,就像先前一樣。寒戰之後又發熱,發熱之後又出汗,三種症狀接連出現,晝夜不停。
當地一位名叫盧明的秀才,曾用治療瘧疾的藥物治療此患者,但效果不佳。於是請虞恆德診斷。虞恆德診脈發現,患者右手陽脈跳動頻繁,浮而洪大,但沒有力量,陰脈稍微沉陷,脈象細小而虛弱。左手三部脈象比右手弱小,浮而濡軟。
虞恆德說道:“這是陽氣虛弱的症狀。”
於是,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將人參和黃芪的份量加倍,升麻和柴胡減半,並加入用尿浸泡過的附子一錢五分,炒黃柏三分,乾薑和肉桂各五分,大棗一枚,一起煎服。
服用一劑藥後,患者的病情減輕了三分之一;服用兩劑藥後,病情減輕了一半;服用四劑藥後,寒熱症狀停止,但身體仍然微微出汗。於是,虞恆德將肉桂、附子、乾薑的份量減半,再服兩帖藥,患者完全康復。
薛立齋治王以道元氣素弱,復以科場歲考,積勞致疾,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熱,淚出隨凝,目赤露胸,氣息沉沉,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舌乾如刺,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遂先服十全大補湯。薛曰:服此藥脈當收斂為善。少頃熟睡,覺而惡寒增衣,脈頓微細如絲,此虛寒之真象也。
以人參一兩,加熟附子三錢,水煎頓服而安。夜間脈復脫,乃以人參二兩,熟附子五錢,仍愈。後以大劑參、朮、歸身、炙草等藥調理而安。
生生子治合溪年當八十,春初偶為寒襲,發熱咳嗽。醫與芎蘇散,即汗出不止,呃呃連聲,勺粒不入,昏憒經旬,汗日加,呃日甚,診六部浮大無力,重按三五不調,六七至或一至,右關近滑。孫曰:由勞倦表虛感邪,脈故浮大無力,法當從東垣補中益氣湯,一二劑可瘳也。
白話文:
薛立齋醫治王以道,他本身元氣就虛弱,又加上科舉考試年年參加,積勞成疾,到了十二月病症大發,發燒得很厲害,眼淚流出來就凝固,眼睛紅腫,胸口露出來,呼吸微弱,脈搏又快又大,手指按下去卻像沒有脈搏一樣,舌頭乾燥得像針刺一樣,這是內虛寒而外假熱的情況。於是薛立齋就先讓王以道服用十全大補湯。薛立齋說:服用這個藥之後脈搏應該會收斂,這是好的徵兆。過了一會兒王以道就睡著了,醒來之後覺得更冷,還多穿衣服,脈搏立刻變得微細像絲線一樣,這是虛寒的真實表現。
於是薛立齋就用一兩的人參,加上三錢的熟附子,用水煎熬讓王以道馬上喝下去,然後就舒服了。到了晚上,脈搏又開始虛弱,於是薛立齋就用二兩的人參,加上五錢的熟附子,再次服用,病況就痊癒了。之後薛立齋就用大劑量的人參、白朮、當歸、炙甘草等藥物調理王以道的體質,最終就恢復健康了。
生生子醫治合溪,他當時已經八十歲了,春天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受寒而生病,發燒咳嗽。醫生給他開了芎蘇散,結果就一直出汗,不停地打嗝,一口飯也吃不下,昏昏沉沉了十天,汗越來越多,打嗝也越來越嚴重。醫生診脈發現六脈浮大无力,重按三五不調,六七至或一至,右關脈靠近尺脈。孫先生說:這是因為勞累過度,身體表虛,又感染了邪氣,所以脈搏才會浮大無力,治療方法應該按照東垣醫學補中益氣湯的方子,一兩劑就可以痊癒了。
醫乃妄為表散,致汗漏神疲,昏憒發呃,高年值此寧不殆乎?即可僥倖圖安,亦不過千日養耳。即以六君子湯加竹茹、柿蒂以止呃,再酸棗仁、石斛以斂汗。一進熱退呃定,再進汗止食入,三進霈霈然精神長矣。乃減去竹茹、柿蒂,加當歸,半月全愈。
李士材治顧鄰初,丙辰年患發熱困倦,目昏耳鳴,腳軟不能行,大便燥結,手足麻痹,腰胯疼痛。李診曰:腎虛不能上交,心虛不能下濟,且尺脈遲軟,力勉其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圓眼三十枚,五十餘日,精神漸旺,肌肉漸充。
白話文:
醫生胡亂使用表散藥物,導致病人出汗過多,精神疲乏,昏昏沉沉,還出現呃逆,年紀大了遇到這種情況,難道不危險嗎?就算僥倖保住性命,也只是一時安穩,最多只能維持千日。可以先用六君子湯加入竹茹、柿蒂止住呃逆,再用酸棗仁、石斛收斂汗液。一劑藥下去,發熱退了,呃逆也止住了,再服用一劑,汗液止住,可以進食了,到第三劑,精神就恢復得很好。然後減少竹茹、柿蒂的用量,加入當歸,半個月後就能完全康復。
李士材治療顧鄰初,丙辰年患病,出現發熱、倦怠、眼花耳鳴、腿軟無法行走、大便乾燥、手腳麻木、腰胯疼痛等症狀。李士材診斷認為:腎氣虛弱,無法向上輸送精氣,心氣虛弱,無法向下輸布血液,並且尺脈遲緩無力,於是決定使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並加入圓眼三十枚,經過五十多天,病人精神逐漸旺盛,肌肉也漸漸豐滿。
又治汪望洋之孫,年方舞象,發熱咳嗽,羸弱頭眩。二冬、二母、知、柏、芩、連,不啻百劑,病勢轉增。診其脈,右脈虛軟,乃知脾肺氣虛,火不生土之候也,遂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薏仁、薑、桂至三錢,十劑而減,兩月乃安。春初又發,令其服補中丸一年,諸症永不再作矣。
薛己治大尹沈用之,不時發熱,日飲冰水數碗,寒藥二劑,熱渴益甚,形體日瘦,尺脈洪大而數,時或無力。王太僕曰:熱之不熱,責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又云:倏熱往來,是無火也;時作時止,是無水也。法當補腎,用加減八味丸,不月而愈。
白話文:
還有一例是治療汪望洋的孫子,年紀正值舞象之年,發燒咳嗽,身體虛弱頭昏眼花。用地黃、麥冬、知母、側柏、黃芩、黃連等藥物,用了不下百劑,病情卻反而加重。診脈發現右手脈象虛弱無力,便知道是脾肺氣虛,火不能生土的症狀,於是就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五味子、薏仁、生薑、桂枝各三錢,服用十劑後病情減輕,兩個月後才完全康復。春天剛開始,又再次發病,就讓他服用補中丸一年,各種症狀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薛己醫治大尹沈用之,經常發燒,每天都要喝好幾碗冰水,服用寒涼的藥物兩劑後,反而更加口渴,身體越來越瘦,尺脈洪大而快速,時常感到無力。王太僕說:發燒卻不是真的熱,是因火氣不足;怕冷卻又沒真正寒冷,是因水氣不足。又說:忽冷忽熱,是因為火氣不足;時而發作時而停止,是因為水氣不足。所以應該補腎,服用加減八味丸,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
4. 熱證例方
五蒸湯,各隨經虛實,內外淺深加減。
茯苓(三兩),甘草(一兩),人參(二兩),竹葉(二把),生地(三兩),乾葛(三兩),知母(二兩),黃芩(二兩),石膏(五兩),粳米(一合),小麥(二合)
忌海藻、白菜、蕪荑、醋。
白話文:
五蒸湯的藥材用量要根據患者的經絡虛實、病症內外、深淺等因素加減。
茯苓三兩、甘草一兩、人參二兩、竹葉兩把、生地三兩、乾葛三兩、知母二兩、黃芩二兩、石膏五兩、粳米一合、小麥二合。
忌食海藻、白菜、蕪荑、醋。
氣分虛熱,加烏梅、秦艽、柴胡;血分虛熱,加青蒿、鱉甲、小麥、蛤蚧、紫菀;氣血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肺經蒸熱,鼻乾,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蒸熱,右鼻孔干痛,加大黃、芒硝;皮上蒸熱,舌白吐血,加石膏、桑皮;膚上蒸熱,昏昧嗜臥,加丹皮;肺氣蒸熱,鼻乾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山梔;心經蒸熱,舌乾,加黃連,生地;小腸蒸熱,下唇焦,加赤苓、生地、木通;血中蒸熱,毛髮枯焦,加生地、當歸、肉桂、童便;脈中蒸熱,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加生地、當歸;脾經蒸熱,唇口上焦,加白芍、木瓜、苦參;胃經蒸熱,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乾葛;肉分蒸熱,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肝經蒸熱,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膽經蒸熱,眼色白,加柴胡、瓜蔞仁;筋分蒸熱,甲焦,加當歸、川芎;三焦蒸熱,乍寒乍熱,加石膏、竹葉;腎經蒸熱,兩耳焦,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蒸熱,右耳焦,加澤瀉、茯苓、滑石;腦上蒸熱,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髓中蒸熱,髓枯骨中熱,加生地、當歸、天門冬;骨中蒸熱,齒黑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臟,加鱉甲、地骨、丹皮、生地、當歸;臀上蒸熱,肢細鐵腫,臟腑皆熱,加石膏、黃柏;胞中蒸熱,小便黃赤,加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
白話文:
如果氣分有虛熱,可以加烏梅、秦艽、柴胡;血分有虛熱,可以加青蒿、鱉甲、小麥、蛤蚧、紫菀;氣血實熱,可以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肺經有蒸熱,鼻乾,可以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有蒸熱,右鼻孔干痛,可以加大黃、芒硝;皮上有蒸熱,舌白吐血,可以加石膏、桑皮;膚上有蒸熱,昏昧嗜臥,可以加丹皮;肺氣有蒸熱,鼻乾喘促,遍身氣熱,可以加人參、黃芩、山梔;心經有蒸熱,舌乾,可以加黃連,生地;小腸有蒸熱,下唇焦,可以加赤苓、生地、木通;血中有蒸熱,毛髮枯焦,可以加生地、當歸、肉桂、童便;脈中有蒸熱,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可以加生地、當歸;脾經有蒸熱,唇口上焦,可以加白芍、木瓜、苦參;胃經有蒸熱,舌下痛,可以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乾葛;肉分有蒸熱,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可以加白芍;肝經有蒸熱,眼黑,可以加川芎、當歸、前胡;膽經有蒸熱,眼色白,可以加柴胡、瓜蔞仁;筋分有蒸熱,甲焦,可以加當歸、川芎;三焦有蒸熱,乍寒乍熱,可以加石膏、竹葉;腎經有蒸熱,兩耳焦,可以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有蒸熱,右耳焦,可以加澤瀉、茯苓、滑石;腦上有蒸熱,頭眩熱悶,可以加生地、防風、羌活;髓中有蒸熱,髓枯骨中熱,可以加生地、當歸、天門冬;骨中有蒸熱,齒黑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臟,可以加鱉甲、地骨、丹皮、生地、當歸;臀上有蒸熱,肢細鐵腫,臟腑皆熱,可以加石膏、黃柏;胞中有蒸熱,小便黃赤,可以加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
地骨膏,滋陰降火,養血清熱。
鮮地黃(以十斤為則,搗汁和眾藥汁同煎),當歸身(一斤),芍藥(半斤),枸杞(半斤),天門冬,麥門冬(各六兩),川芎,丹皮(各二兩),蓮肉(四兩),知母,地骨皮(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淨,和生地黃汁同熬成膏,服之。
《正傳》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息,五心煩熱而渴。
白話文:
地骨膏能滋陰降火,養血清熱。取鮮地黃十斤搗汁,與當歸身一斤、芍藥半斤、枸杞半斤、天門冬、麥門冬各六兩、川芎、丹皮各二兩、蓮肉四兩、知母、地骨皮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加水二斗煎至一斗,去渣,再與生地黃汁一同熬成膏,服用。此方出自《正傳》的麥門冬湯,可治病後火熱侵犯肺部,導致咳嗽帶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息、五心煩熱口渴等症狀。
天冬,麥冬,桑白皮,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竹葉,生地(各一錢),五味子(九粒)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瀉白散,治肺火,大腸火,喘急等症。
甘草(一錢),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服。
季楚重曰:火熱傷氣,救肺之法有三:傷寒邪熱侮肺,用白虎湯除煩,此治其標;內症虛火鑠陰,用生脈散益陰,此治其本;若夫正氣不傷,鬱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標本同冶,其又補二方之不及也。
白話文:
天冬、麥冬、桑白皮、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竹葉、生地(各一錢),五味子(九粒)。
用一杯半水,加一枚紅棗,煎煮後服用。
瀉白散,可以治療肺火、大腸火、喘急等症狀。
甘草(一錢)、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服用。
季楚重說:火熱傷氣,救肺的方法有三種:傷寒邪熱侵犯肺部,可以用白虎湯消除煩躁,這是治療表面症狀;內在症狀是虛火灼傷陰液,可以用生脈散滋養陰液,這是治療根本病因;如果正氣沒有受損,但鬱火嚴重,那麼瀉白散清肺調中,既治標又治本,比前兩種方法更有效。
瀉心湯,治心火退熱。
用川黃連去須,為極細末,每服一錢,或五分,或一字,或湯或散,臨臥服。
清涼飲子
大黃(蒸),甘草(炙),當歸(洗),白芍(各等份)
上㕮咀,每服五錢,薄荷水同煎。
又方
柴胡,白芍,黃芩,半夏,人參,生草,淡竹葉,生薑(二片)
桔梗湯,治身熱脈洪,無汗多渴,熱在上焦。
白話文:
瀉心湯,用來治療心火退熱。
取川黃連去鬚,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五分或一字,可以泡湯服用,也可以直接服用。在睡前服用。
清涼飲子
將大黃(蒸過)、甘草(炙過)、當歸(洗淨)、白芍(份量相同)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薄荷水煎服。
另一個方劑
柴胡、白芍、黃芩、半夏、人參、生草、淡竹葉、生薑(兩片)
桔梗湯,用來治療身體發熱、脈搏洪大、無汗、口渴、熱在上焦的症狀。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
等份,為粗末,竹葉白水煎,溫服。
清化飲,治陰虧火不清。
白芍,麥冬(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各三錢),石斛(一錢),一加地骨皮。
兼外邪熱不退,加柴胡一二錢。
大清飲
知母,石斛,木通(各一錢五分),石膏(生用,五七錢)
—方加麥冬。
黃芩芍藥湯,治陰虛內熱,衄吐血。
白話文: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甘草等量研成粗末,用竹葉煎水,溫熱服用,可以清熱化痰,適用於陰虛火旺的患者。
如果患者陰虛內熱,還伴有外邪熱不退,可以加入白芍、麥冬、丹皮、茯苓、黃芩、生地、石斛,以及地骨皮。若兼有外邪熱不退的症狀,可以再加柴胡。
此外,知母、石斛、木通、生石膏,以及麥冬等藥材,可以組成大清飲,治療陰虛內熱等症狀。
黃芩芍藥湯則是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導致鼻出血或吐血的患者。
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溫服。
瀉黃散,治脾火,退熱。
梔子(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五錢),甘草
上㕮咀,蜜、酒拌,略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
瀉青丸,治肝膽火,退熱。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梔子,大黃(等份)
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柴胡飲,治外邪兼內火。
白話文:
黃芩、白芍各兩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用量為一鍾半,溫熱服用。這個方劑叫做瀉黃散,可以治療脾火,退熱。
梔子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五錢,甘草適量。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酒拌勻,略微炒香,再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這個方劑叫做瀉青丸,可以治療肝膽火,退熱。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梔子、大黃,以上藥材等量。將藥材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這個方劑叫做柴胡飲,可以治療外邪入侵同時伴有內火。
柴胡,陳皮,甘草,黃芩,生地,白芍
回金丸,伐肝經火,審虛實用。
黃連(六兩),吳萸(一兩)
為末,粥丸。
左金丸,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黃芩(六兩),吳萸(一兩)
為末,蒸餅丸。
芍藥清肝散,藥味與防風通聖散相類,改用梔子清肝飲。
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白芍,牛蒡子(炒),茯苓,白朮(一方除去),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柴胡、陳皮、甘草、黃芩、生地、白芍,用於製作回金丸,可以清肝經之火,根據虛實情況使用。
回金丸的配方是:黃連六兩,吳萸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粥丸。
左金丸則用於輔助肺金,抑制肝木的邪氣。
左金丸的配方是:黃芩六兩,吳萸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蒸餅丸。
芍藥清肝散的藥味與防風通聖散類似,可以改用梔子清肝飲。
梔子清肝飲的配方是: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白芍、牛蒡子(炒)、茯苓、白朮(一方除去)、甘草各五分。
七正散
車前子,赤茯苓,梔子,木通,龍膽草,萹蓄,生甘草
加燈心、竹葉。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
龍膽草,車前子,歸尾,木通,澤瀉,甘草,黃芩,生地,梔子
正氣飲,治陰分有火,盜汗。
黃柏(炒),知母(炒,各二錢),炙甘草(六分)
滋腎丸
白話文:
七正散,由車前子、赤茯苓、梔子、木通、龍膽草、萹蓄、生甘草組成,可以加燈心、竹葉。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肝經濕熱,由龍膽草、車前子、歸尾、木通、澤瀉、甘草、黃芩、生地、梔子組成。
正氣飲,用於治療陰分有火、盜汗,由黃柏(炒)、知母(炒)、炙甘草(六分)組成。
滋腎丸,藥方未列出。
黃柏(二兩,洗焙),知母(二兩,洗焙),肉桂(二錢)
為末,熟水為丸,如雞頭米大,每服百丸。
柯韻伯曰: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制水耳。蓋天一生水,一者陽氣也,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必火有所歸,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溫,引知、柏入腎而奏其功。此相須之殷,亦承製之理耳。
千金地黃丸,治心熱。
黃連(四兩,為粗末),生地(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末,煉蜜丸。
白話文:
黃柏兩兩,洗淨後烘乾,知母兩兩,洗淨後烘乾,肉桂兩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熟水製成丸子,大小如雞頭米,每次服用一百丸。
柯韻伯說:水是腎臟的本質,火是腎臟的功能。人們知道腎臟中有水才能控制火,卻不知道腎臟中有火才能控制水。這是因為天一生水,一是指陽氣,也就是火。氣是水的本源,陽是陰的根源,火必須有歸宿,水才能有所依仗。所以用桂皮的甘溫來反佐,引導知母、黃柏進入腎臟,發揮其功效。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也是遵循制衡的道理。
千金地黃丸,治療心熱。
黃連四兩,研磨成粗粉,生地半斤,研磨成汁,連渣一起與黃連粉拌勻,曬乾。
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
石韋散,治膀胱熱。
石韋,木通,滑石,王不留行,甘草(各一兩),當歸,白朮,瞿麥,白芍,葵子(各三兩),黃耆(二兩)
清金丸,伐脾肺火。
黃芩
為末,粥丸。
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三物黃芩湯,治四肢煩熱。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地黃(四兩)
白話文:
石韋散用於治療膀胱熱,由石韋、木通、滑石、王不留行、甘草、當歸、白朮、瞿麥、白芍、葵子、黃耆等藥材组成。清金丸用於治療脾肺之火,主要成分為黃芩,製成丸劑服用。瀉肺中血分之火則使用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則使用三物黃芩湯,三物黃芩湯由黃芩、苦參、地黃組成,用於治療四肢煩熱。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茯苓補心湯,治血虛面無顏色,無汗咳嗽潮熱。
人參,茯苓,陳皮,枳殼,前胡,川芎,當歸,白芍,地黃,半夏,紫蘇,葛根,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地骨皮散,治熱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人參,知母,半夏(等份)
水煎服。
清神甘露丸,治男子婦人虛勞不起,大骨枯,大肉陷。
白話文:
上三味藥材,用八升水煮至二升,溫熱服下一升,可有效驅除體內寄生蟲。茯苓補心湯用於治療血虛、面色蒼白、無汗咳嗽、潮熱等症狀。其藥材包括人參、茯苓、陳皮、枳殼、前胡、川芎、當歸、白芍、地黃、半夏、紫蘇、葛根、生薑(三片)和大棗(一枚)。地骨皮散則用於治療熱渴,藥材包括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人參、知母和半夏(等份),水煎服用。清神甘露丸用於治療男子婦人虛勞無力、骨骼枯瘦、肌肉消瘦等症狀。
生地汁,白蓮藕汁,生乳汁(生用)
上三味等份,用砂石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用後藥:人參、白朮、黃連、黃耆、五味子、胡黃連。
黃耆膏子
人參,白朮,柴胡,黃芩,白芷,知母,甘草,鱉甲,黃耆(八兩,熬膏)
又加蜜一兩,飴糖一兩,同黃耆膏入藥末為丸。
除煩寧嗽湯
生地(二錢),麥冬(三錢),棗仁(二錢),人參(一錢),茯神(一錢),知母(一錢五分),五味子(三分)
白話文:
地黃汁、白蓮藕汁、生乳汁(生用),三者等量,用砂石器材以文火武火熬煮成膏狀。之後加入人參、白朮、黃連、黃耆、五味子、胡黃連。
黃耆膏
人參、白朮、柴胡、黃芩、白芷、知母、甘草、鱉甲、黃耆(八兩,熬成膏狀),再加入蜂蜜一兩、飴糖一兩,與黃耆膏一同研磨成藥丸。
除煩寧嗽湯
地黃(二錢)、麥冬(三錢)、棗仁(二錢)、人參(一錢)、茯神(一錢)、知母(一錢五分)、五味子(三分)。
麥冬、五味子、人參,生脈散也,生津液而補接元氣,用知母以清金水之化源。煩熱者則神不寧,心血必虧,以生地、麥冬、棗仁、茯神,補血安神。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中藥方「生脈散」,主要由三種草本植物組成:麥冬、五味子和人參。這個配方的主要作用是滋養身體中的津液並增強元氣(即生命能量)。如果使用了知母這種草本植物,可以幫助清理肺部和腎臟的能量來源。
當一個人感到煩躁且發熱時,可能表示他的心靈不安定,並且可能存在血液不足的情況。因此,應該使用一些能夠補充血液和安定精神的草本植物,例如生地黃、麥門冬、酸棗仁和茯苓等。這些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和改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