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7)

1. 外邪不解寒熱

寒邪鬱伏經絡,而為寒為熱,此似瘧非瘧之類也。治法雖宜表散,然邪氣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氣之虛,而正不勝邪也。故凡治此者,皆當以兼補氣血為主。若血分原虛,形氣又不足,而邪者不解者,宜益榮內托散。若外邪里郁,內熱而不解者,宜和中解托湯。若因勞倦,或體氣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盡者,宜葛根解托湯升補中和湯

若陽邪陷入陰分,微兼內熱,而邪有不解者,宜補陰益氣煎,或升補中和湯。若脾胃陽氣不健,中氣不暖而邪不解者,溫胃飲。若病久元氣大虛,而寒熱不退者,但當單培元氣,不必兼散,宜五福飲歸脾湯,或大補元煎理陰煎之類,察其陰陽,擇而用之。若果陽虛,非用溫補不可。

2. 虛勞客熱

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頰赤心忪,夜有盜汗,咳唾稠黏,有時膿血,黃耆鱉甲散

澄按:虛勞客熱,極多方論,俱見下集風勞門。

3. 食積發熱

以上見下集各門。

4. 勞倦發熱

勞倦內傷發熱,六脈微弱,或右手三倍於左手,按之無力,懶言自汗,渾身痠軟,甚至肌膚壯熱,目赤面紅,譫語煩渴,日夜不息,不惡寒。此血虛發熱,症似白虎,誤服白虎必死,但脈不長實為異耳,宜當歸補血湯

輕者頭眩倦惰,飲食無味,惡寒發熱,時作時止,下午乃發,手心熱而手背不熱,此陽虛下陷發熱也。輕者三發即止,俗稱勞發是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或升補中和湯秦艽續斷亦可。

5. 肺虛勞熱

火旺鑠金,肺虛勞熱,能受溫補者易治,不能受溫補者難治。蓋肺虛挾火,致咳嗽發熱,陰虧已甚,再服補陽之藥,則火益亢而金愈虧,只宜二母散。故雖病虛勞,而勢有不能服補藥者也。

6. 虛中挾邪發熱

陰虛發熱,丹溪用四物湯黃柏知母,或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蓋無外邪也。若兼挾外邪,則榮不能榮之人,虛邪客入,難以疏散,宜益榮內托散

7. 陽虛挾邪發熱

陽虛發熱,丹溪用四物湯人參黃耆白朮,或用八味、四君,亦無外邪也。若兼挾外邪,則衛不能衛,邪氣乘虛襲入,而不能托出者,宜助衛內托散

8. 陰陽兩虛挾邪發熱

陰陽兩虛者,氣血俱衰,不能拒邪,邪正相併,合而發熱者,雙補內托散主之。

9. 七情內傷兼挾邪發熱

外感六淫,內傷情志,內外合邪,發熱無休者,寧心內托散主之。

10. 房勞兼挾邪發熱

房勞之後,兼感外邪,令人都以房勞後得病,不分陰陽脈症,輒命曰陰症,可笑之甚。蓋陰經不發熱,惟少陰症有發熱。房勞得病,乃挾虛感,當以培補精神,托邪外出,宜用補真內托散主之。

11. 勞心太過挾邪發熱

食少事煩,勞心太過,風寒不謹,榮衛受傷,寒熱交作者,宜寧神內托散

12. 勞力太過挾邪發熱

勞傷筋骨,氣損血耗,最易受託,遍身筋骨疼痛而發熱者,理勞神功散主之。

13. 虛勞蒸熱

蒸熱者,血虛勞倦,五心煩熱,兩頰赤,盜汗,榮衛不和,痰嗽,肌體羸瘦。蓋火炎則水乾,真陰銷鑠,故肌肉之間蒸蒸而熱。

凡骨蒸熱,熱深在裡,一切輕揚之藥,真不可用。用之反引熱勢外出,而增其熾,灼干津液,肌肉枯槁,再求其止在內里時蒸時退,且不可得,安望除熱止病乎?

勞熱之病,不盡屬陰虛,亦有陽邪入里,傳為骨蒸者,令人先寒後熱,漸成羸瘦,宜用解托、補托二法。

澄按:骨蒸熱有內外二種。陽邪陷入陰中,必用輕揚之劑而熱方退,若誤滋陰,勢必愈甚。若火炎水涸,必用滋陰之劑而熱方退,若誤輕揚,熱必愈甚。總察其有邪無邪,以分辨耳。骨蒸又與蒸熱不同,蒸熱熱在肌肉,骨蒸熱在骨髓,當分輕重。先蒸熱而後變骨蒸者有之,是骨蒸重而蒸熱輕也,若癆瘵則又更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