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5)

1. 胸背熱

肺居胸背,肺熱則胸背亦熱。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肺臟位於胸腔和背部,當肺部有熱時,胸腔和背部也會感到熱。

2. 四肢熱

黃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鑠也。三物黃芩湯。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四肢感覺發熱,遇到風或寒冷的天氣,皮膚就像被烤火一樣熱,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種情況是因為這個人的體內陰氣不足,而陽氣過剩。四肢屬於陽的部分,當兩種陽氣互相結合,但陰氣卻不足,就像是水量太少無法熄滅旺盛的火,導致只有陽氣在起作用。只有陽氣主導時,身體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它們會過度活躍到一個極限然後停止。當遇到風或像被火烤的情況,說明這人的肌肉正在受損。這種情況適用於服用三物黃芩湯來治療。

3. 五心煩熱

火鬱於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宜升發火鬱,以火鬱治。若四肢煩熱,亦火鬱也。宜六郁湯。

白話文:

【五心煩熱】

火氣被困在體內,而我們的四肢,就屬土性。當心臟的火氣下降,滲入到屬於土性的脾臟中,應該要提升並釋放這股被困的火氣,用對治火氣被困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四肢感到煩躁與熱感,也是因為火氣被困的緣故。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六鬱湯來治療。

4. 肘前熱

肘前熱者,腰以上熱;手前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亦熱,桔梗湯。

白話文:

如果手肘前方感覺熱,這表示腰部以上的部位有熱感;若手掌至手腕部分感到熱,則是腰部以下有熱感。單純只有手肘前方熱,代表胸部前方有熱感;僅手肘後方熱,表示肩膀和背部有熱感;手臂中段獨特的熱感,顯示腰部和腹部有熱感。如果手肘後方下方三到四寸的位置感到熱,可能腸道中有寄生蟲。手掌中心感到熱,也表示腹部內側有熱感,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桔梗湯來調理。

請注意,這只是翻譯,並非醫療建議。在實際應用中,請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

5. 真寒假熱

趙養葵曰:實熱真寒,人所易知。至於煩憂狂越,不欲近衣,欲臥坐於泥水中者,屬假熱之症。甚者煩擾發躁,渴飲不絕,舌如芒刺,口唇燥裂,面若塗朱,身如焚燎,足心如烙,吐痰如湧,大便閉結,小便淋瀝,三部脈洪大而無倫。當是時也,卻似承氣,承氣入口即死;卻似白虎,白虎下咽則亡。急以八味丸料一斤,內用肉桂一兩,作湯冰冷與飲,諸症自退。

白話文:

趙養葵說:實質上的熱病和真正的寒病,人們比較容易辨識。但像是煩躁、憂慮、狂亂、無法忍受衣物觸碰,甚至想在泥水中躺坐,這些屬於假熱的症狀,就比較難以判斷。

更嚴重的情況下,病人會出現極度煩躁、焦躁不安,持續感到口渴想要喝水,舌頭表面像有芒刺般疼痛,口脣乾燥到龜裂,臉色紅得像抹了硃砂,全身感覺像被火燒一樣,腳底像被烙鐵燙著,大量吐痰,大便乾硬排不出,小便則是滴滴答答地流,脈搏跳動強而無序,彷彿整個身體都陷入混亂。

在這樣的狀態下,看起來像是應該使用承氣湯,但實際上如果服用承氣湯就會導致死亡;看似應該使用白虎湯,但一旦服下白虎湯也會立即喪命。這時候,應該緊急使用八味丸的藥材一斤,其中肉桂用量為一兩,煎煮成湯後冰涼飲用,各種症狀自然就會緩解。

6. 陰症似陽熱

脈從病反,陰症似陽者,脈亦從症似陽,而其病反是寒也;症似陰者,脈亦從症似陰,而其病反是熱也,故皆反其脈症施冶。如身熱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陰症似陽也。身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知脈,誤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

《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故仲景云:少陰症面赤者,四逆湯加蔥白治之。

東垣云;寒涼之藥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陰躁之極,故欲坐井中,是陰已先亡。醫尤不悟,復認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

啟玄子云: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經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白話文:

標題:[類似陽熱的陰症]

內容:當病症和脈象呈現相反的狀態,也就是陰症卻表現出類似陽熱的症狀時,脈象也會跟隨病症表現出類似陽熱的狀態,然而實際上疾病本身卻是寒性的;反之,如果病症表現出類似陰寒的症狀,脈象也會跟隨病症表現出類似陰寒的狀態,然而實際上疾病本身卻是熱性的。因此,在治療時必須根據脈象和病症的實際情況來反向施治。

例如,病人出現身體微熱、煩躁不安、臉色紅潤,但脈象卻呈現出沉緩和微弱的特徵,這就是陰症表現出類似陽熱的症狀。身體感到熱,其實是因為體內有寒;感到煩躁,其實是因為陰寒過盛;臉色紅潤,其實是因為下焦虛弱。如果醫生不明瞭脈象,誤以為這是實熱,反而給予涼性藥物,那麼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形成嚴重的疾病。

《外臺祕要》中提到:當陰寒過盛而產生煩躁,這種情況被稱為陰躁,病人可能會想要坐在井中,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因此,張仲景說:當少陰病出現臉色紅潤的情況,應該使用四逆湯加上蔥白來治療。

李東垣提到:當寒涼的藥物進入腹部,全身的熱氣因為得到水分而上升。當陰躁達到極點,病人可能想要坐在井中,這代表陰已經先亡。如果醫生還不明白,再次認為這是熱症加重,再使用寒涼的藥物,病人的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孫思邈說:熱不能降溫,是因為缺乏水份;寒不能增溫,是因為缺乏熱力。寒不能降溫,應該責備的是缺乏水份;熱不能增溫,應該責備的是缺乏熱力。經典中提到:應該滋養其轉化的來源。當來源已經斷絕,藥物可以作為替代,滋養真正的水火平衡。

7. 陽陷陰中熱

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症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

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之症,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治法見李東垣治虛損法。

澄按:陽陷陰中發熱,亦有陰陽二者之分。李垣發補中益氣湯之論,用參、耆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陽邪陷於陰中之陽也。景岳發補陰益氣煎,用歸、地大補其血,而提其下陷,此治陽邪陷於陰中之陽也。

白話文:

【陽陷陰中熱】

當飲食不節制,冷熱溫度適應不當,脾胃功能便會受損。情緒起伏如歡喜、憤怒、憂慮、恐懼,也會耗損身體的本源氣力。脾胃功能衰退,本源氣力不足,而心臟的火氣卻異常旺盛。心臟的火氣,實際上是陰性的火氣,起源於下腹部區域,並與心臟有密切關聯。但心臟無法控制這種火氣,於是相火(一種與心臟相關的火氣)代替心臟來控制。相火,即包絡之火,是對抗本源氣力的敵人。火氣與本源氣力不能同時強盛,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被抑制。脾胃功能虛弱,使得肝腎的陰性火氣趁機影響脾胃功能,所以當脾胃疾病開始時,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全身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脈搏跳動頻率增大且頭痛,可能口渴難止,皮膚無法抵抗風寒,進而產生寒熱交錯的情況。這是因為陰性火氣上衝,導致呼吸困難、煩躁發熱,頭痛和口渴,脈搏增大。

脾胃功能下降,使得食物的營養無法正常吸收上升,就像春天萬物生長的規律被打破,缺乏了保護營養和防禦系統的陽性能量,無法抵抗風寒,導致寒熱交錯的現象,這都是脾胃功能不足所導致的。然而,這些症狀與外感風寒的病症雖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有所不同。內傷脾胃,指的是氣力受損;外感風寒,指的是身體機能受損。外在受損會造成過剩,過剩的要減緩。內在受損會造成不足,不足的要補充。發汗、催吐、剋制等方法都是減緩的方式。

溫暖、和諧、調節、滋養等方法都是補充的方式。對於內傷不足的疾病,如果錯誤地認為是外感風寒的病症,反而使用減緩的方法,那就是虛弱上加虛弱。讓實質的問題更加虛弱,導致這樣的結果,醫生應該承擔責任。治療方法可以參考李東垣治療虛損的療法。

澄清說明:陽性能量陷入陰性環境導致發熱,也有陰性和陽性兩種情況。李東垣提出補中益氣湯的理論,使用人參、黃耆等藥材大力補充氣力,並提升下陷的陽性能量,這是處理陽性邪氣陷入陰性環境中的陽性能量。張景嶽提出補陰益氣煎,使用當歸、熟地等藥材大量補充血液,並提升下陷的陽性能量,這是處理陽性邪氣陷入陰性環境中的陰性能量。

8. 虛勞厥熱

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厥者手足冷也。氣屬陽,陽虛則陰湊之,故厥血者陰也。血虛則陽湊之,故發熱也。氣虛發厥者,當用溫藥;血虛發熱者,不宜用涼藥,當用溫養氣血之藥以補之,黃耆建中湯之屬是也。

又有一種病實熱者,熱極而手足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此當用涼藥,乃實熱症,而非虛損也,須以脈辨之。若差之毫釐,則害人性命。戒之!

白話文:

【虛弱勞損伴隨四肢冰冷與發燒】

氣力不足會導致四肢冰冷,血液不足會引起發燒。四肢冰冷指的是手腳冰涼的情況。氣力屬於陽性,如果氣力不足,陰寒就會趁虛而入,因此導致四肢冰冷。血液不足,陽性能量就會過度聚集,所以會發燒。對於因氣力不足導致四肢冰冷的人,應使用溫暖的藥物。對於因血液不足導致發燒的人,不應使用冷性的藥物,而應使用溫和滋養氣血的藥物來補充,如黃耆建中湯等。

另外,還有一種實際上是高燒但手腳卻冰冷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熱深厥亦深」,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冷性的藥物,因為這是實質上的高燒,而不是虛弱或耗損。必須透過脈搏來判斷這種情況。如果診斷稍有偏差,可能會危及人的生命,請謹慎對待!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原文的意思。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向我提問。

9. 水虧夜熱

虛損三陰不足,至午後或晚夜發熱,夜半後即退,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內熱,水不制火之象,宜養真陰。

盜汗不止,水虧夜熱者,當歸六黃湯。陰虛血熱,崩淋不止而夜熱者,保陰煎。若挾外邪者,益榮內托散。若病久夜熱者,宜理脾益榮湯,或培土養陰湯。

腎水虧竭,夜熱晝寒是也。此等病若認作陽症治之,則口渴而熱益熾,必致削盡陰水,吐痰如絮,咳嗽不止,聲啞聲嘶,變成癆瘵。法當峻補其陰,使陰水足而火陷自消,骨髓清泰,上熱餘火俱歸烏有矣。方用熟地一兩,山萸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五錢,元參三錢,地骨皮三錢,丹皮一錢,沙參五錢,白芥子一錢,芡實五錢,車前子一錢,桑葉七片,水煎服。此方妙在全用純陰之品,一直竟進腎宮,滋其匱乏,則焦急之形,不上焰於口舌皮毛之際。

又加元參、丹皮、沙參、地骨皮之品,少清其骨髓中之內熱,自然陰長陽消,不治陽而自安也,又何必更加柴胡以散之,而邪始去哉!

白話文:

[水虧夜熱]的情況,指的是人體內陰虛三陰虧損,導致午後或者夜晚發熱,到了半夜後熱度就退去,或是有喜歡冷飲且大便乾燥的情形,這些都是陰虛導致內部產生熱氣,水分無法控制火氣的現象,應當滋養真陰。

如果出現夜間盜汗不止,屬於水虧夜熱,應服用當歸六黃湯。如果是陰虛血熱,陰道出血或尿道出血不止且夜晚發熱,可以使用保陰煎。如果伴有外部病邪,則適合服用益榮內託散。如果是長期疾病導致夜晚發熱,建議服用理脾益榮湯,或者培土養陰湯。

腎水虧損,就會出現夜晚熱白天冷的症狀。這類疾病如果誤認爲是陽症治療,就會口乾且熱氣更盛,最終會耗盡陰水,吐出如棉絮般的痰,咳嗽不停,聲音變得沙啞,轉變成癆瘵(肺結核)。正確的治療方法是重補陰水,讓陰水充足,火氣自然消失,骨髓清爽,上部的熱氣和餘火都會消失無蹤。藥方使用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五錢,元參三錢,地骨皮三錢,丹皮一錢,沙參五錢,白芥子一錢,芡實五錢,車前子一錢,桑葉七片,用水煎煮後服用。這方藥的妙處在於全都是純陰性質的藥材,可以直接進入腎臟,滋養其匱乏,緩解焦躁,不會在口舌皮膚上引起燥熱。

此外加入元參、丹皮、沙參、地骨皮,稍微清理骨髓中的內熱,自然陰長陽消,無需特別針對陽氣,身體自然就能恢復平衡,也就無需再添加柴胡來發散,病邪自然就會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