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6)

1. 陰虛潮熱

陰虛潮熱者,乃陰血自傷,不能制火,以致陽氣升騰而為潮熱也,脈必數而無力。六味地黃湯,培土養陰湯。

白話文:

陰虛潮熱的情況,指的是陰血自損,無法抑制體內的熱力,導致陽氣上昇,形成潮熱現象。這時的脈搏一定會快且缺乏力量。

六味地黃湯,和培土養陰湯,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藥方。

2. 陽虛潮熱

陰虛潮熱者,多在子午之時,不爽其期,如潮水之有期也。外感則潮熱無時,內傷則不差時刻。陽虛潮熱,乃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潮熱也,脈必大而無力。

澄按:潮熱雖有陰虛、陽虛之分,而總不過七情、飲食、色欲之所致也。治當培其根本,養血健脾,兼以清心降火,不可妄用苦寒,致敗乃事。

白話文:

陰虛引起的潮熱,通常在子時和午時出現,時間不固定,就像潮水有規律的漲落。外感引起的潮熱則沒有時間規律,內傷引起的潮熱則隨時都可能發生。陽虛引起的潮熱,是因為陽氣受損,無法正常上升和下降滋養陰分而引起的,脈象會呈現大而無力。

總之,潮熱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最終都是由於七情、飲食和色欲等因素造成的。治療應以培補根本、養血健脾為原則,同時兼顧清心降火,不可隨意使用苦寒藥物,以免適得其反。

3. 陽虛火浮潮熱

凡男婦小兒,脾胃受傷,陰虛火浮,潮熱夜熱者,必用理陰煎,或溫胃飲、大補元煎之類,方可保全。

白話文:

若男女老少因脾胃受損而出現陰虛火旺、夜晚發燒的情況,必須使用「理陰煎」、「溫胃飲」或是「大補元煎」等藥方纔能確保安全。

4. 午前潮熱

午前潮熱,陽虛而陰火乘之也,故見氣虛無汗,火燥熱鬱故也。人參清肌散。

白話文:

中午之前感到發燒,是因為陽氣不足、陰寒之氣過盛所引起的。因此會出現氣虛沒有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內有火邪和濕氣積聚所致。可以使用「人參清肌散」這個方子來治療。

5. 午後潮熱

午後潮熱,熱在陰分,陽陷陰中也。其症見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白朮除濕湯。

白話文:

下午開始發燒,這表示熱氣已經深入到身體的陰部,而陽氣被困在其中。這種病症會出現背部怕冷、四肢無力和尿液呈淡黃色的情況。「除溼湯」可以治療這個問題。

6. 病後潮熱

凡人大病之後,氣血兩虛,遂成勞怯,潮熱往來,盜汗自汗,或無汗躁熱,世俗便以柴胡、地骨皮治之,往往不效,其病愈劇。故男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養榮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生肌散。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八物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柴胡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逍遙散。其咳嗽咯血,以人參五味子散;骨蒸者,清骨散。

白話文:

一般人罹患重病後,氣血都會兩虛,導致體力虛弱,容易疲倦,並且出現潮熱反覆、盜汗、自汗,或無汗燥熱的症狀。民間常以柴胡、地骨皮治療這些症狀,但往往效果不佳,病情反而加重。

因此,對於男子來說,如果血虛伴有盜汗潮熱,應服用人參養榮湯;如果氣虛伴有盜汗潮熱,應服用茯苓補心湯;如果氣虛無汗潮熱,應服用人參生肌散。

對於女子來說,如果血虛伴有盜汗潮熱,應服用八物湯;如果氣虛伴有盜汗潮熱,應服用人參柴胡湯;如果血虛無汗潮熱,應服用茯苓補心湯;如果氣虛無汗潮熱,應服用逍遙散。

若出現咳嗽咯血的症狀,應服用人參五味子散;若出現骨蒸發熱的症狀,應服用清骨散。

以上皆治勞熱之聖藥也。

若病後挾有外邪,血虛潮熱者,益榮內托散;氣虛潮熱者,益衛內托散;氣血兩虛,雙補內托散。或房勞、七情,則補托之法,皆可選用之。

白話文:

以上這些藥方都是治療勞熱的聖藥。

如果病人病後還夾帶外邪,血虛潮熱,可以使用益榮內託散;如果氣虛潮熱,可以使用益衛內託散;如果氣血兩虛,可以使用雙補內託散。

或者因為房勞、七情所致,則補託的治療方法都可以選用。

7. 虛勞煩熱

煩熱者,煩躁不寧也。心不寧為煩,身不寧為躁,良由血少液枯,腎衰水涸。故見內熱口渴,神昏躁妄,皆由勞煩過度,憂思傷神,脈必虛數無力,宜除濕寧燥湯。若有外邪,宜補真內托散。

若心經蘊熱,火在陽分,而煩熱往來者,宜二陰煎。肝火不清,時多鬱怒而煩熱者,宜徙薪飲。三陰虧損,血虛火盛而煩熱者,宜地骨皮膏,三才封髓丹。

白話文:

感到煩熱,就是指煩躁不安、坐立難安。心神不安則為煩,身體不安則為躁,主要原因是血液不足、津液枯竭,腎臟虛弱、水分減少。因此會出現內熱口渴、神志昏迷、胡言亂語,這些都是因為勞累過度、憂慮傷神所致。脈象一定虛弱、快速且無力,應該服用除濕寧燥湯。如果伴有外邪,則應該服用補真內托散。

如果心經積聚熱氣,火氣在上焦,表現為反覆出現煩熱,應該服用二陰煎。如果肝火旺盛,經常生氣而感到煩熱,應該服用徙薪飲。如果三陰虧損、血虛火盛而感到煩熱,應該服用地骨皮膏和三才封髓丹。

8. 往來寒熱

陰虛陽勝,或陰陽俱虛,而為寒熱往來者,此以真陰不足,總屬虛損之病也。然其陰陽微甚,亦所當辨。如晝則熱而夜則靜者,此陽邪王於陽分,陽有餘也。晝則靜而夜則熱者,此陽陷入陰中,陰不足也。其有晝夜俱熱,或兼煩躁多汗,而本非外感者,此症雖曰重陽,而實則陰虛之極也。

又有下見溏瀉,或上見嘔惡,而潮熱夜熱者,此元氣無根,陽虛之病也。大都陽實者,宜瀉其陽,瀉陽者宜用苦寒。陰虛者宜補其陰,補陰者宜用甘涼。惟陽虛一症,則身雖有熱,大忌寒涼,此則人多不識也。然陰虛則病熱,而陰氣未竭者,治之猶易。陽虛則病寒,而陽氣未竭者,治之亦易。

白話文:

若身體出現陰虛陽盛,或陰陽俱虛,導致寒熱交替的症狀,這都是由於真陰不足所導致的虛損之病。然而,陰陽的虛損程度各有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比如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邪偏盛,陽氣過盛的表現。白天安靜,晚上發熱,則是陽氣陷入陰中,陰氣不足的表現。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並且伴隨煩躁多汗,並非外感疾病,這種情況雖然表面上像是陽氣過盛,實際上卻是陰虛到了極點。

另外,如果出現腹瀉、嘔吐,同時伴有潮熱夜熱,則是元氣不足,陽氣虛弱的表現。

總而言之,陽氣過盛的人,應該瀉其陽,瀉陽要用苦寒的藥物。陰氣不足的人,應該補其陰,補陰要用甘涼的藥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陽氣不足的人,雖然身體發熱,但忌諱寒涼,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一點。

然而,陰氣不足導致發熱,但陰氣還沒有完全耗竭,治療起來比較容易。陽氣不足導致怕冷,但陽氣還沒有完全耗竭,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

若孤陽無陰而寒之不可,孤陰無陽而熱之不可,斯所謂兩死之症也,無能為力矣。

若陽氣或陰氣虛而寒熱往來,或夜熱不止者,加減一陰煎,或培土養陰湯。若婦人多郁多怒,而寒熱不止者,宜暢郁湯。

白話文:

如果單純是陽氣而沒有陰氣,寒症無法治療;如果單純是陰氣而沒有陽氣,熱症也無法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兩死之症,無法醫治了。

如果陽氣或陰氣虛弱,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或是夜間發熱不止,可以服用加減一陰煎,或是培土養陰湯。如果婦女情緒鬱結,經常生氣,導致寒熱交替,則應服用暢郁湯。

9. 虛勞寒熱

病之有寒也,半成於外來之邪。然亦有無邪而身發寒熱者,不可不知。無邪而身發寒熱,乃肝氣鬱而不得宣,膽氣亦隨之而鬱。木之氣既鬱滯,而心之氣自然不舒。心、肝、膽三經皆郁,則脾胃之氣不化,肺金無養,其金不剛,上少清肅之氣,下行而木寡於畏,土欲發泄而不能,於是作寒作熱,似瘧非瘧而不能止。倘用祛邪之藥,則其勢更甚,惟有舒其木氣,而寒熱自除矣。

逍遙散加白芍,暢郁湯。若外邪未清,宜葛根解托湯。

白話文:

疾病的發寒,有一半來自外來的邪氣。但也有沒有邪氣卻身體發寒發熱的情況,這點不可不知。沒有邪氣卻發寒發熱,是因為肝氣鬱結而無法宣泄,膽氣也跟著鬱結。木氣鬱滯,心氣自然不舒暢。心、肝、膽三經皆鬱結,脾胃之氣無法運化,肺金得不到滋養,金氣不剛,上部的清肅之氣不足,下行而木氣沒有畏懼,土氣想要發泄卻不能,於是就出現寒熱交替,像是瘧疾卻又不是,而且無法停止。如果使用祛邪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只有舒解肝氣,寒熱才能自然消除。

可以服用逍遙散加白芍,稱為暢郁湯。如果外邪未清,則應該服用葛根解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