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7)
上集卷之十 (7)
1. 治法
李東垣云: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由絡脈經隧之血。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聖人以上熱下寒,自有春夏而無秋冬也,當從天外引陽下降入地中。
此症乃上天群陰火熾,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先於六陽中決血絡出血,使氣不降三陰,雖力微,能逐六陽下行,以陰血自降故也,亦可謂老陽變陰之象也。故經云:上熱下寒,視其虛脈下陷於經絡者取之,此所謂引而下之也。但言絡脈皆是也,病大者,三稜針決血,出陽中之熱。
熱者,手太陽小腸中留火熱之邪致此,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故先決去手太陽之熱血,使三陰得時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舉藏也,乃瀉老陽不肯退化行陰道者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
李東垣說:當疾病根源於陰分,但表現於陽分時,我們應當通過陽分來引導陰分的治療,這通常需要先處理經絡和通道中的血液問題。如果陰分的火氣過旺,向上蔓延至全身,導致身體的六陽反而不減弱且向上充盈,我們應先清除五臟中的血液,通過網絡般的經絡引導它們向下流動。這樣一來,身體上部的氣息就會下降,那麼位於下部的寒冷病症自然就會消失,千萬不要單純地去排泄六陽。
這種病看似陽氣過盛,實際上是由陰火造成的,滋養它,只是要去除陰火,只是去除經絡和通道中的邪氣,千萬不要誤解。古人認為上熱下寒的情況就像一年中只有春夏而沒有秋冬一樣,應該從外界引導陽氣下降到地下。
這種病症是因為上天聚集的陰火非常旺盛,反而幫助六陽無法退去。首先在六陽中找到血絡並釋放血液,讓氣息不再滯留在三陰中,雖然力量微小,但是能夠驅使六陽向下流動,這是因為陰血自行下降的原因,也可以稱作老陽轉化為陰的現象。因此古籍記載:上熱下寒,看到經絡中虛弱的脈象向下陷落,就要進行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引導氣息向下的方法。只要談到經絡都是這個道理,病情嚴重的,可以用三稜針放出血液,去除陽中過剩的熱氣。
熱氣的產生,是因為手太陽小腸中殘留的火熱邪氣所致,老陽不願意退化為陰而向下,所以首先需要去除手太陽中的熱血,讓三陰能夠順應季節變化而下降,以執行秋季的命令,將能量向下送入地下,進行收藏,這就是排泄老陽不願退化進入陰道的過程。
2. 乍寒乍熱
虛勞乍寒乍熱者,鬱熱於內,而肌表如故,或時有乍寒乍熱之症也。其始必因微邪,熱在經絡血脈之中,日久失調,遂成內熱,銷鑠真陰,與血虛內熱相併,則變為癆瘵。
若寒重熱輕者,柴陳解托湯;若熱重寒輕者,柴苓解托湯;若往來似瘧者,葛根解托湯;若邪陷入不出,致乍寒乍熱者,升柴拔陷湯。
白話文:
標題:[忽冷忽熱]
內容翻譯:當一個人身體虛弱,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時,這通常是體內有鬱結的熱氣,但皮膚表面並無明顯異常,有時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這種情況最初可能是因爲輕微的病邪,熱氣在經絡和血脈中積聚,如果長時間失調,就會形成內熱,消耗體內的真陰,與血虛引起的內熱合並,最終演變成癆瘵(肺結核)。
如果患者感到寒冷比發熱嚴重,可服用柴陳解託湯;如果發熱比寒冷嚴重,則服用柴苓解託湯;如果症狀像瘧疾那樣忽冷忽熱交替,可以使用葛根解託湯;如果病邪深入體內無法排出,導致忽冷忽熱,應使用升柴拔陷湯。
3. 時寒時熱
虛損發熱,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症相應,其來也漸。蓋陰虛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臟而連肺者,必為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減飲食,或生懊憹,或為煩躁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調。然必倏然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之症也。若兼外邪,宜用解托、補托二法,可選用之。
白話文:
[時冷時熱的狀況]
虛弱導致的發燒,大多屬於陰虛的情況,或者是因為長期的熱性病所致。然而,一定會伴隨著身體內部的一些相關症狀,這些症狀是逐漸出現的。因為陰虛必定會傷害到精氣,而傷害精氣就必然影響到臟腑。所以,如果這種情況影響到了肺臟,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和咳嗽。如果影響到了脾臟,可能會食慾不振,或者感到悶悶不樂,或者變得煩躁並且口渴。如果影響到了腎臟,可能會出現精液或血液的流失,或者大小便功能的失調。然而,這些症狀會忽來忽去,時好時壞,可能會伴有氣息虛弱、聲音低微等,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如果同時伴有外感疾病,應該使用解表和補益的方法,可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4. 晝則發熱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旺於陽分也。
白話文:
「患者在白天時會發燒,到了夜晚症狀就顯得平靜,這表示體內的陽氣在屬於陽性的時段(即白天)較為旺盛。」
5. 夜則發熱
夜則發熱,晝則安靜,是陽氣陷入陰中也。
白話文:
「患者在夜晚時會發燒,而到了白天則病情顯得較為平穩,這表示體內的陽氣被陰氣所困陷。」
6. 晝夜發熱
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亟當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患者在白天會出現發燒與煩躁的症狀,到了夜晚同樣有發燒與煩躁的情況,這表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應立即採取措施以排除過剩的陽氣,並強力地補充體內的陰氣。」
7. 平旦發熱
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
白話文:
在清晨時分發燒,這表示體內的熱氣在身體活動、代謝較旺盛的時段產生,主要與肺臟的功能運作有關。
8. 日晡發熱
日晡發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
白話文:
在下午時分出現發燒的情況,這種熱感出現在身體下半部,主要由腎臟功能所影響。
9. 三焦發熱
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痞;熱在下焦者,為尿血,亦令淋閉不通。上焦熱,梔子、黃芩;中焦熱,黃連、芍藥;下焦熱,黃柏、大黃。
白話文:
如果發熱在上焦(身體的上部),會因為咳嗽而導致肺部虛弱;若發熱在中焦(身體的中部),會形成堅硬的痞塊;若發熱在下焦(身體的下部),可能引起尿血,也會造成排尿困難。
對於上焦的熱,可用梔子和黃芩來治療;對於中焦的熱,黃連和芍藥是適當的藥物;對於下焦的熱,則需用黃柏和大黃來處理。
10. 兩脅熱
肝膽居脅,肝膽熱則兩脅亦熱。熱在兩脅者,寅卯時甚,多驚多怒,肝經所主。當歸龍薈丸,回金丸,左金丸。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肝臟和膽臟位於脅部位置,如果這兩個器官有火熱的情況,那麼兩側的脅部也會感到熱。這種脅部的熱感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七點之間會特別明顯,且患者可能會經常感到驚恐或易怒,這些都是肝經問題的表現。對此情況,可使用當歸龍薈丸、回金丸及左金丸進行調理。
11. 兩腰熱
腎居腰,腎熱則腰亦熱。熱在腰有兼痛者,滋腎丸。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腎臟位於腰部,當腎臟有熱時,腰部也會感覺到熱。若腰部熱且伴有疼痛,可服用滋腎丸來改善。」
12. 臍上熱
胃居臍上,胃熱則臍以上熱。
白話文:
「胃位於肚臍上方,當胃部有熱時,就會感到肚臍以上的部位發熱。」
13. 胃中熱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上發熱。
白話文:
如果胃裡過熱,會加速食物的消化,使人經常感到非常飢餓,並且會感覺到肚臍上方有發熱的現象。
14. 臍下熱
腸居臍下,故腸熱則臍以下熱。
白話文:
「因為腸子位於肚臍下方,所以當腸子有熱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肚臍以下的部位發熱。」
15. 腸中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
白話文:
如果腸道有熱,那麼排出的大便顏色會偏黃且質地像粥一樣,而且肚臍以下的皮膚會感覺到熱。
16. 手掌中熱
掌中勞宮穴也,手厥陰心包所主,是經少氣而多血,是動則病掌中熱。
澄按:胃實膈煩掌心亦熱。四順飲,三承氣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手掌心發熱」的問題,它主要與勞宮穴有關,這個穴位歸屬手厥陰心包經。此經脈特點是氣偏弱但血較多,一旦發生異常,就會導致手掌心感到熱。
進一步來說,如果胃部消化功能過剩、胸膈有熱感,也會造成手掌心發熱。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參考使用四順飲或三承氣湯這兩種中藥方來調理。
17. 血脈熱
熱在血脈,日午煩甚,手掌中亦熱,屬心所主。宜千金地黃丸。
白話文:
「當熱氣存在於血液之中,中午時分會感到特別煩躁,甚至手掌也會感覺到熱。這是由心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適合服用千金地黃丸來調理。」
18. 足心熱
足心如烙者,虛火鑠陰,湧泉涸竭也。
澄按:足少陰,其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出於然谷,循內踝入跟為湧泉穴。此經原多氣而少血。今虛勞之人,真陰不足,則湧泉漸乾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然脈之所過,金水二臟,每多相應為病,觀其直脈,從腎貫肝膈入肺,所以見咳嗽。腎主唾,腎損又見失血,腎氣上奔,故作喘,善恐。
觀其挾舌本,循喉嚨,故見咽痛口乾,舌瘡喉癬。
白話文:
【腳底發熱】
如果感覺腳底像被烙鐵烙一樣熱,這通常是身體裡的虛火在消耗陰液,導致湧泉穴的濕潤度下降。
根據中醫理論,足少陰腎經從小趾斜向腳底,經過然谷穴,沿著內踝進入腳跟形成湧泉穴。這個經絡特徵是氣多於血。對於那些體虛或長期勞累的人,他們的真陰(即身體的陰液)可能不足,這就會使湧泉穴逐漸乾涸,就像被火燒一樣熱,有時甚至會感到腳跟疼痛。這是因為陰液無法抑制虛火的緣故。
然而,當脈絡通過金臟(肺)和水臟(腎)時,兩者常會相互影響,產生相關病症。觀察其直行的脈絡,從腎臟貫穿肝膈進入肺臟,因此會出現咳嗽症狀。腎主唾液,腎臟受損還會出現失血,腎氣上衝,所以會喘息,容易恐懼。
再看其沿著舌根,穿過咽喉,所以會出現咽喉痛、口乾、舌頭生瘡以及咽喉瘙癢等症狀。
19. 膚中熱
熱在皮膚,日西甚,喘咳,屬肺。瀉白散。
白話文:
「當熱氣存在於皮膚之中,症狀在下午時會特別明顯,可能會出現喘息咳嗽等現象,這些都與肺部相關。治療上可以使用瀉白散這種藥方。」
20. 手獨熱
大小便閉澀,血滯,屬下熱。石韋散,青金丸。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手部單獨異常發熱」的情況,可能伴隨大小便不順、排泄困難,以及血液循環不暢等症狀,這類現象歸屬於下焦過熱的問題。對於此類情況,可使用石韋散與青金丸來進行治療。
21. 身前熱
胃足陽明之脈,氣甚則身以前皆熱。
白話文:
當胃和足部的陽明經脈氣血過旺時,身體的前側都會感到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