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4)
上集卷之十六 (4)
1. 治法
李東垣云: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由絡脈經隧之血。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聖人以上熱下寒,自有春夏而無秋冬也,當從天外引陽下降入地中。
此症乃上天群陰火熾,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先於六陽中決血絡出血,使氣不降三陰,雖力微,能逐六陽下行,以陰血自降故也,亦可謂老陽變陰之象也。故經云:上熱下寒,視其虛脈下陷於經絡者取之,此所謂引而下之也。但言絡脈皆是也,病大者,三稜針決血,出陽中之熱。
白話文:
李東垣所言: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
李東垣說:陰病出現在陽氣部位,應該從陽氣引導陰氣,必須先從絡脈、經隧中的血液入手。如果陰中火旺,上衝到頭頂,導致六陽不衰反倒上漲,就應該先去五臟之血,引導其向下運行,天氣下降,則下寒之病自然會消失。注意不要單獨瀉掉六陽。
這種病症是陽氣亢盛,實則是陰火之邪作祟,滋養著陽氣,只要去陰火,就能去除血絡經隧中的邪氣,不要搞錯了。聖人說上熱下寒,就如同一年有春夏而無秋冬,應該從天外引導陽氣下降到地中。
此症乃上天羣陰火熾,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
這種病症是上天之中的羣陰火熾盛,反過來幫助六陽,導致六陽無法衰退。應該先在六陽之中決血絡出血,讓氣不降三陰,雖然力量微弱,但能促使六陽向下運行,因為陰血自然下降的緣故。也可以說是老陽變陰的徵兆。
所以經書上說:「上熱下寒,視其虛脈下陷於經絡者取之」,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只要說到絡脈,都是如此,病症嚴重者,用三稜針決血,排出陽氣中的熱邪。
熱者,手太陽小腸中留火熱之邪致此,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故先決去手太陽之熱血,使三陰得時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舉藏也,乃瀉老陽不肯退化行陰道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如果人體出現了熱症,可能是由於手太陽經脈中的小腸部位有火熱邪氣所致。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首先清除掉手太陽經脈中的熱血,讓三陰經脈能夠正常運作並向下傳遞,以便順應秋季的天候變化,遵循收藏之道進入地底之下。這樣做可以消除那些不願轉換到陰道的老陽邪氣。
2. 乍寒乍熱
虛勞乍寒乍熱者,鬱熱於內,而肌表如故,或時有乍寒乍熱之症也。其始必因微邪,熱在經絡血脈之中,日久失調,遂成內熱,銷鑠真陰,與血虛內熱相併,則變為癆瘵。
若寒重熱輕者,柴陳解托湯;若熱重寒輕者,柴苓解托湯;若往來似瘧者,葛根解托湯;若邪陷入不出,致乍寒乍熱者,升柴拔陷湯。
白話文:
虛勞患者,時而發寒時而發熱,這是因為體內鬱積著熱氣,但肌膚表面卻沒有明顯變化,偶爾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種情況的起因大多是輕微的邪氣侵入體內,熱氣停留在經絡血脈中,時間久了,身體失調,便會形成內熱。內熱消耗人體的真陰,再加上血虛內熱,就會發展成癆瘵。
如果寒症重、熱症輕,可以服用柴陳解托湯;如果熱症重、寒症輕,可以服用柴苓解托湯;如果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可以服用葛根解托湯;如果邪氣入侵體內卻無法排出,導致寒熱交替,可以服用升柴拔陷湯。
3. 時寒時熱
虛損發熱,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症相應,其來也漸。蓋陰虛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臟而連肺者,必為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減飲食,或生懊憹,或為煩躁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調。然必倏然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之症也。若兼外邪,宜用解托、補托二法,可選用之。
白話文:
虛損發熱,大多屬於陰虛,也有可能是積熱造成的。但必然會有內在症狀相應,而且發病過程是逐漸的。
因為陰虛必然傷及精氣,傷及精氣必定連帶影響臟腑。所以若影響到肺,就會出現喘息急促、咳嗽的症狀。若影響到脾,可能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狀。若影響到腎,可能出現精血遺泄、大小便失調等症狀。
這些症狀往往是突然出現、時而發作、時而停止,而且體力虛弱、聲音微弱,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
如果同時伴隨外邪入侵,應該採用解表托里、補益托里兩種方法,可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
4. 晝則發熱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旺於陽分也。
5. 夜則發熱
夜則發熱,晝則安靜,是陽氣陷入陰中也。
6. 晝夜發熱
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亟當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白天和夜晚都感到發燒和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身體過度亢奮而缺乏陰氣。應該立即減弱陽氣並大力滋養陰氣。
7. 平旦發熱
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
8. 日晡發熱
日晡發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
9. 三焦發熱
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為堅痞;熱在下焦者,為尿血,亦令淋閉不通。上焦熱,梔子、黃芩;中焦熱,黃連、芍藥;下焦熱,黃柏、大黃。
白話文:
如果熱邪在上焦(即胸肺部位),會導致咳嗽,嚴重者甚至發展成肺痿(肺氣虛弱,津液虧損,咳嗽無力)。如果熱邪在中焦(即脾胃部位),會造成堅痞(腹部硬結疼痛)。如果熱邪在下焦(即膀胱、腎臟部位),會引起尿血,也可能導致小便閉塞不通。
針對上焦熱,可以用梔子、黃芩來清熱解毒。
針對中焦熱,可以用黃連、芍藥來清熱瀉火。
針對下焦熱,可以用黃柏、大黃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10. 兩脅熱
肝膽居脅,肝膽熱則兩脅亦熱。熱在兩脅者,寅卯時甚,多驚多怒,肝經所主。當歸龍薈丸,回金丸,左金丸。
白話文:
肝臟和膽囊位於胸腔內,如果肝膽發熱,那麼胸部也會感到悶熱。這種情況在凌晨3點到早上5點之間會更嚴重,並且容易出現焦慮和易怒的情況,這是因為這段時間是肝經最活躍的時候。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回金丸】或【左金丸】來治療這個問題。
11. 兩腰熱
腎居腰,腎熱則腰亦熱。熱在腰有兼痛者,滋腎丸。
白話文:
腎臟位於腰部,如果腎臟發熱,那麼腰部也會感到熱。如果有腰部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滋腎丸來治療。
12. 臍上熱
胃居臍上,胃熱則臍以上熱。
13. 胃中熱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上發熱。
14. 臍下熱
腸居臍下,故腸熱則臍以下熱。
15. 腸中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
16. 手掌中熱
掌中勞宮穴也,手厥陰心包所主,是經少氣而多血,是動則病掌中熱。
澄按:胃實膈煩掌心亦熱。四順飲,三承氣湯。
白話文:
手掌中的「勞宮穴」是由於手厥陰心包經脈所主宰的地方,這條經絡相對來說氣較少但血液較多。如果這個穴位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手掌發熱的情況發生。
澄指出:當脾胃過度充盈、胸悶不適時,手掌中心也會感到發熱。可以使用 四順飲 和 3 劑 承氣湯 治療。
17. 血脈熱
熱在血脈,日午煩甚,手掌中亦熱,屬心所主。宜千金地黃丸。
白話文:
血液中的熱氣,在中午時分最為嚴重,手掌也感到很熱,這是由於心臟引起的。適合服用「千金地黃丸」。
18. 足心熱
足心如烙者,虛火鑠陰,湧泉涸竭也。
澄按:足少陰,其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出於然谷,循內踝入跟為湧泉穴。此經原多氣而少血。今虛勞之人,真陰不足,則湧泉漸乾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然脈之所過,金水二臟,每多相應為病,觀其直脈,從腎貫肝膈入肺,所以見咳嗽。腎主唾,腎損又見失血,腎氣上奔,故作喘,善恐。
觀其挾舌本,循喉嚨,故見咽痛口乾,舌瘡喉癬。
白話文:
脚心像被烙铁烫过一样,是由于虚火灼伤阴液,导致涌泉穴干涸。脚少阴经脉从无名指斜行至足心,从然谷穴出发,沿着内踝进入跟部,到达涌泉穴。这条经脉本来气多血少,现在虚劳之人,真阴不足,涌泉穴逐渐干涸,因此像被火烙过一样,或者脚跟疼痛,这是水不能制火所致。然而经脉所经过的肾和肝两个脏器,往往互相影响而生病,观察经脉的走向,它从肾穿过肝、膈肌进入肺,所以会出现咳嗽。肾主唾液,肾虚还会出现失血,肾气上冲,所以会喘气、容易害怕。观察经脉沿舌根,循喉咙而行,所以会出现咽喉疼痛、口干、舌头溃疡和喉咙生癣。
19. 膚中熱
熱在皮膚,日西甚,喘咳,屬肺。瀉白散。
白話文:
皮膚感到燥熱,且在下午時更加嚴重,同時伴有呼吸急促和咳嗽,這可能是與肺部有關的症狀。可以考慮使用「瀉白散」這個方劑來治療。
20. 手獨熱
大小便閉澀,血滯,屬下熱。石韋散,青金丸。
白話文:
如果大、小便都出現排泄困難的情況,並且伴有血液凝結不暢的症狀,這可能是下半身有熱氣所致。可以使用「石韋散」和「青金丸」來治療。
21. 身前熱
胃足陽明之脈,氣甚則身以前皆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