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2)

1. 離☲ 內陰外陽

離者火也,正南方之卦也。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則為陽亢之熱。一陰在於二陽之間,則為真寒假熱之熱。外陽而內陰,則為內寒外熱之熱。火就燥,則為燥熱之熱。離為日,則為暑熱之熱。離中虛,則為虛熱之熱。

白話文:

離,代表的是火,是正南方的卦象。能使萬物乾燥的,無非火,這便形成了強烈的陽性熱能。當一絲陰性夾雜在兩股陽性之間,就會形成外表看似熱盛,實質卻是寒冷的假熱現象。若外顯為陽性而內裡藏有陰性,那便是身體內部寒冷但表面發熱的情況。當火勢趨向乾燥,就會產生燥熱。離卦象徵太陽,因此也象徵著暑熱。而離卦中間是空虛的,這又代表了虛弱導致的熱感。

換句現代的話來說,離卦象徵的火,就好比正南方的太陽,它的強烈光和熱能讓所有東西都變得乾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性過剩導致的高溫。但如果在這強烈的陽性之中夾帶著一絲陰性,就像在酷熱天氣中忽然感覺到的寒意,這種情況下,你感受到的熱其實是假象,身體真正處於低溫狀態。同樣地,如果身體表面看起來發熱,但實際上內部卻感到寒冷,這就是外熱內寒的情況。當火勢趨向於乾燥,我們會感受到燥熱。離卦象徵的太陽,帶來的就是夏日的酷熱。然而,離卦中間的空虛,代表的則是因身體虛弱導致的熱感。

2. 震☳ 一陽在下

震者動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在人身,則為乍寒乍熱,時熱時寒之熱。又為木,則為肝鬱之熱。為雷又為龍,則為龍雷上泛之熱。震為足,則為足心之熱,又為下焦之熱。

白話文:

這段文字如果轉譯為現代白話文,大意是說:「震卦象徵的是動力,能驅動萬物的力量中,沒有比雷更快的了。若以人體來看,震卦所代表的就是那種忽冷忽熱、時而發燒時而退燒的熱感。它還可以代表木性,也就是肝氣鬱結所產生的熱感。當它象徵雷或龍時,就表示這種熱感像是龍捲風般從下面往上竄升。當震卦與腳相關時,則可能指的是腳底或下腹部的熱感。」

3. 巽☴ 一陰在下

巽者,入也。擾萬物者莫疾乎風。在人身,則為風熱之熱。為進退,則為往來寒熱之熱。為燥卦,則為狂越之熱。為長為高,則為上焦之熱。一陰在二陽之下,則下寒上熱之熱。為長女,則為婦人胎產經閉之熱。

白話文:

【巽卦象徵著進入。擾亂萬物的力量中,沒有比風更快的。若放在人體健康上來說,巽可以代表由風引起的熱症。如果說是進退的狀態,巽則表現為身體忽冷忽熱的熱症。當巽卦象徵燥烈時,則代表一種使人精神亢奮過度的熱症。巽卦亦可表示位置的高與長,這時它代表的是上身的熱症。巽卦中的一陰爻位於兩陽爻之下,象徵著下肢冰冷而上身卻發熱的情況。最後,巽卦作為長女的象徵,它也可能代表婦女在懷孕、生產或月經閉止時所產生的熱症。】

4. 艮☶ 一陽在上

艮者土也,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在人身,則為脾胃之熱。艮為背,則為背心之熱;艮為手,則為掌中之熱。成言乎艮則為出陰入陽之熱。為少男,則為童子驚疳之熱。

白話文:

艮代表的是土,它在萬物的終結和開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沒有什麼比艮的作用更強大的了。在人體中,艮象徵著脾胃的熱度。當艮作用於背部時,表現為背心的熱度;作用於手部時,則是手掌中的熱度。艮亦可表達從陰進入陽的熱度轉換過程。當艮象徵少男時,則可能呈現為孩童因驚嚇或營養不良導致的熱度。

希望這樣的解釋能幫助你理解這段古文的意思。

5. 兌☱ 一陰在上

兌者金也,說萬物者莫說乎澤。在人身,則為皮毛之熱。兌為口舌,則為口舌燥烈之熱。一柔附於二剛,則為骨髓之熱,又為癆瘵之熱。為少女,為經閉不調之熱。

吳澄曰:發熱多端,頭緒浩繁,竊取八卦爻畫比擬,諸熱豈能盡概其蘊。然其中陰陽動靜剛柔悔吝,藉此類推,不必一一拘泥,是亦不居之意也。

白話文:

兌卦象徵金屬,最能解說萬物的莫過於湖泊沼澤。對人體而言,兌卦代表皮膚和毛髮的熱度。兌卦也與口舌相關,所以也指口乾舌燥的熱感。一陰爻位於兩陽爻之上,這象徵骨髓深處的熱度,同時也可能表示肺結核等慢性熱病。兌卦還可代表少女,以及月經不調、閉經的熱性問題。

吳澄說:發燒的原因眾多且複雜,我嘗試用八卦和爻畫來比喻,當然不可能涵蓋所有熱症的內涵。然而,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理解其中陰陽、動靜、剛柔、悔吝的概念,並由此推演開來。不必完全固守這些比喻,這樣也能體現一種靈活變通的精神。

6. 發熱

7. 論治諸熱大法

諸熱分而言之,則有氣血、表裡、上下、五臟之異。合而言之,則氣熱、表熱、上焦熱、心肺熱皆屬陽,而治法相類;血熱、裡熱、下焦熱、肝腎熱皆屬陰,而治法亦相類。至於中焦與脾熱,治亦相同。

白話文:

如果我們將各種熱症分別來談,就有氣熱、血熱、表熱、裡熱、上焦熱、下焦熱及五臟各自不同的情況。但若我們將它們綜合來說,氣熱、表熱、上焦熱、心肺熱都屬於陽性,其治療方法大致相似;血熱、裡熱、下焦熱、肝腎熱則屬於陰性,其治療方式也類似。至於中焦熱和脾熱,其治療方式也是一樣的。

8. 辨虛實熱

胸悶而噁心,引飲便實者,實熱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虛熱也。

白話文:

如果感覺胸口悶堵且有噁心感,同時喝水後大便變得較為實硬,這表示是實質上的熱症。相反的,若覺得胸口舒暢但食慾不佳,經常自發性出汗並且有呼吸短促、氣力不足的現象,這就是虛弱型的熱症。

9. 辨表裡熱

有表症而身熱者,外感表熱也。無表症而身熱者,內傷裡熱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出現像是發燒這樣的症狀,同時還伴有像是頭痛、喉嚨痛或咳嗽等表面症狀,這通常是由於外部感染所引起的表層發熱。反之,若沒有這些表面症狀,但身體仍然發熱,那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機能失調導致的內部發熱。

10. 辨手背熱手心熱

東垣曰: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心手心熱,手背不熱。其辨大要如此。

澄按:有內傷而無外感者,有外感而無內傷者,以此辨之,則判然矣。若夫內傷外感相兼而發熱者,則其脈症互見,須當輕重權衡。若顯內症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現外症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此東垣未言之意也。

白話文:

【辨別手背熱與手心熱】

東垣先生指出:當人感受外界病邪時,會出現手背發熱,但手心卻不熱的情況;反之,若是體內有疾病,則手心會發熱,而手背不會熱。這就是基本的辨識方法。

進一步說明,有些人只有內在的疾病而無外界感染,有些人則只有外界感染而無內在疾病,透過這種方式來辨別,就可以清楚區分了。然而,對於同時有內在疾病和外界感染導致發熱的人,他們的脈象和症狀會交錯出現,此時必須評估兩者的嚴重程度。如果內在疾病的症狀較明顯,顯示內傷較嚴重而外界感染較輕微,應以滋補調理為首要考量。相反地,如果外界感染的症狀較明顯,表示外界感染較嚴重而內傷較輕微,應以疏散病邪為急務。這部分是東垣先生未提及的意思。

11. 五臟發熱

12. 肺經之熱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症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加減一陰煎,《正傳》麥冬湯,一物黃芩湯。

白話文:

【肺部過熱的情況】

肺部過熱的狀況,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稍微用力按壓則感覺不到熱度,這種熱感就像是閃現於皮膚表面,這是因為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的原因。這種熱感在下午時分尤其明顯,這正是皮膚和毛髮的熱度所導致。此病症的主要表現必定會有喘息咳嗽,以及忽冷忽熱的症狀。

對於輕微的肺熱,可以使用瀉白散治療;若病情嚴重,則應使用涼膈散一類的藥物來治療,或者用地黃、地骨皮散,並酌情加入或減少一陰煎的劑量。此外,還有《正傳》中的麥冬湯,以及單純使用黃芩的黃芩湯,這些都是治療肺熱的有效方法。

13. 心經之熱

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火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二陰煎,天王補心丹,門冬丸。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當心臟過熱時,心臟負責血液的循環,輕輕按壓在皮膚下、肌肉上的位置,就可以感受到。若是在皮毛下的部位輕輕按壓,感覺到的熱度較少,再加重力道去按壓卻完全感覺不到熱度,這表示熱度存在於血液中。中午時分,火氣特別旺盛,這就是心臟過熱的現象。其症狀包括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發熱及打嗝等。可以使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等藥物來治療。此外,二陰煎、天王補心丹、門冬丸也是可用的治療選項。」

14. 脾經之熱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乃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心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以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實熱用之,人參黃耆散、補中益氣湯治中虛熱者用之。白虎湯,玉泉散,黃耆芍藥湯,清化飲,大清飲。

白話文:

【脾臟過熱的情況】

脾臟過熱的人,輕輕觸摸皮膚時感覺不到熱度,用力按壓到筋骨處也感覺不出熱度,這種熱度是在輕輕觸摸和用力按壓之間,也就是熱度集中在肌肉層,尤其在夜晚時會更加明顯。病徵包括心煩意亂,精神疲憊只想躺著,四肢無力,缺乏活力。

對於實際的高熱,可以使用瀉黃散和調胃承氣湯來治療。而如果是因為中氣虛弱導致的熱度,則應使用人參黃耆散和補中益氣湯。另外,白虎湯,玉泉散,黃耆芍藥湯,清化飲,大清飲等方劑也可以選擇使用。

15. 肝經之熱

肝熱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其症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之類主之。兩手脈弦者,或寅中時發者,皆肝熱也。俱宜回金丸、左金丸、化肝煎、保陰煎、芍藥清肝散、七正散、加味龍膽瀉肝湯。

白話文:

【肝臟過熱的情況】

如果肝臟有熱,你可以在肌肉下方,接近骨頭的地方感受到這種熱感,尤其在清晨的寅時到卯時(約凌晨三點到早上七點)這種情況會特別明顯。肝熱者的脈象通常呈現弦狀,常見的症狀包括四肢感到脹滿悶痛,排便困難,容易抽筋,情緒上易怒且驚恐,四肢疲乏且因熱感導致肌肉無力,嚴重時甚至無法下牀活動。

對於此種症狀,可以使用瀉青丸、柴胡飲等藥物來治療。若雙手的脈象都呈現弦狀,或者在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病癥特別顯著,都可判定為肝熱。這時,回金丸、左金丸、化肝煎、保陰煎、芍藥清肝散、七正散、加味龍膽瀉肝湯等藥物都是適用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