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十六
2. 熱證全書
3. 經旨
帝曰:陽虛生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慓。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順,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榮衛不得瀉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泣,故中寒。
《素問》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各求其屬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陽氣虛弱會產生體表的寒冷,該怎麼辦呢?回答是:陽氣在上焦接受氣息,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如果寒氣存在體表,就會導致上焦的運行不暢,上焦運行不暢,就會使寒氣單獨留在體表,因此會感到寒冷刺骨。
黃帝又問:陰氣虛弱會產生體內的熱感,該怎麼辦呢?回答是:如果有過度的勞累疲倦,形體氣力衰減,食物消化不順,上焦不能正常運作,下脘也不能通暢,胃部會產生熱氣,熱氣燻蒸胸中,所以會產生體內的熱感。
黃帝再問:陽氣旺盛會產生體表的熱感,該怎麼辦呢?回答是:如果上焦的運行不暢利,就會使皮膚變得緊密,毛孔閉塞,汗腺不通,營氣和衛氣無法排出,因此會產生體表的熱感。
黃帝最後問:陰氣旺盛會產生體內的寒冷,該怎麼辦呢?回答是:當逆氣上升,寒氣在胸中堆積而無法排泄,溫暖的氣息就會消失,只留下寒氣,血液就會凝固,淚液就會堵塞,脈絡就不通,脈搏就會強大且阻塞,因此會產生體內的寒冷。
《素問》中說:陰氣過剩會使陽氣生病,陽氣過剩會使陰氣生病,陽氣過剩會產生熱感,陰氣過剩會產生寒感。又說:所有用寒涼方法治療卻產生熱感的,應從調整陰氣著手;所有用溫熱方法治療卻產生寒感的,應從調整陽氣著手,這就是所謂的各自尋找其相對應的調整方法。
4. 脈法
浮大無力為虛熱;沉實有力為實熱;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大是也;無火者死,心脈沉細是也。
脈虛弦數清弱芤緩皆主熱。
《脈訣》曰:骨蒸勞熱,脈數為虛。弱而澀小,必損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凡身有熱,脈澀靜者,皆難治。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
白話文:
[脈法]的內容如下:
如果脈象浮大但無力,這表示虛熱;若脈象沉實且有力,代表實熱。病人有熱症且有火氣者可存活,如心脈洪大的情況;反之,無火氣者可能危及生命,如心脈沉細的情況。
脈象虛弱、弦硬、數急、清冷、弱小、芤象(脈搏浮大中空)、緩慢,都主導著熱症。
根據《脈訣》所述,如果脈象頻率加快,伴隨骨蒸勞熱,這顯示虛弱的熱症。若脈象弱小、澀滯,必定對身體造成傷害。各種勞損過度導致的虛弱,脈象會呈現浮軟、微弱的狀態。如果出現兩條弦脈,表示脾臟功能衰弱;脈象數急,則代表火氣旺盛。
凡是身體有熱感,但脈象滯澀且平靜,這些情況通常較難治療。
真正的寒冷脈象一定會緩慢、無力且缺乏精神;真正的熱症脈象則會光滑、實在且有力。
5. 陰陽寒熱總論
張景岳曰: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則陽乘之,其變為熱;陽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寒。故陰勝則陽病,陰勝為寒也;陽勝則陰病,陽勝為熱也。熱極則生寒,熱之甚也;寒極則生熱,寒之甚也。陽虛則外寒,寒必傷陽也;陰虛則內熱,熱必傷陰也。陽盛則外熱,陽歸陽分也;陰盛則內寒,陰歸陰分也。
寒則傷形,形言表也;熱則傷氣,氣言里也。故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於內,氣交之病由於外。欲識寒熱之表裡,當知寒熱之虛實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寒與熱,是陰和陽的轉化結果。當陰不足時,陽就會過剩,進而導致熱的產生;反之,當陽不足時,陰就會過剩,進而導致寒的產生。所以,陰過剩會讓陽受損,因為陰過剩就是寒;陽過剩會讓陰受損,因為陽過剩就是熱。熱到極點就會轉化為寒,這是熱過剩的表現;寒到極點就會轉化為熱,這是寒過剩的表現。陽虛弱時,身體表面會感到冷,因為寒一定會傷害陽;陰虛弱時,身體內部會感到熱,因為熱一定會傷害陰。陽旺盛時,身體表面會感到熱,這是因為陽屬於外部;陰旺盛時,身體內部會感到冷,這是因為陰屬於內部。
寒冷會傷害身體的表面,這裡的形指的是身體表面;熱會傷害身體的內部氣息,這裡的氣指的是身體內部。因此,在火氣旺盛的時期,陽過剩會導致熱病的產生;在水氣旺盛的季節,陽不足會導致寒病的產生。由內因導致的疾病,源自於人體自身的問題;由外因導致的疾病,源自於環境的影響。想要理解寒熱的外在和內在,就應該瞭解寒熱的虛弱和強壯。
6. 陰陽偏勝
病有寒熱者,由陰陽之有偏勝也。凡陽勝則熱,以陰之衰也;凡陰勝則寒,以陽之衰也。故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寒熱之病有不同,而陰陽之不可不察也。又若外來之寒熱,由風寒外感。內傷之寒熱,由臟氣內傷。此因寒熱之因有不同,而表裡之不可不察也。
雖曰陽症多熱,陰症多寒,然極熱者反有寒症,此又真假之不可不察也。雖曰外入之邪多有餘,內出之邪多不足,然陽盛生外熱,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陰虛生內熱,此又虛實之不可不察也。諸如此者,有症可據,有脈可診,有因可問,以此參求其理,則可盡悉其要而自無難矣。
白話文:
疾病出現寒熱的情況,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所導致。當陽氣過剩時,身體會產生熱象,這是因為陰氣衰弱;同樣地,當陰氣過剩時,身體會產生寒象,這是因為陽氣衰弱。因此,當患者發燒卻怕冷,這是由於陽氣的反應;而當患者沒有發燒卻怕冷,這是由於陰氣的反應。這說明瞭寒熱病症各有特點,我們必須明確辨別陰陽的狀態。
然而,寒熱病症不僅僅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也可能由外部環境影響,如風寒侵襲;或是體內臟器受損,如內臟功能受損。這顯示了導致寒熱的緣由各有不同,我們必須清楚辨識體表與體內的情況。
雖然通常來說,陽性病症多表現為熱象,陰性病症多表現為寒象,但也有極度熱象卻伴隨寒象的情況,這需要我們辨別真偽。
同樣地,雖然通常外部致病因素多是過剩,內部致病因素多是不足,但也有陽氣過剩引發外部熱象,陽氣不足引發外部寒象;陰氣過剩引發內部寒象,陰氣不足引發內部熱象,這也需要我們辨別虛實。
總結以上,只要根據症狀、脈象和病因進行診斷,理解這些道理,就能全面掌握病情的核心,治病自然就不那麼困難了。
7. 華元化論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因熱取,熱因寒攻,順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白話文:
人在身上感到忽冷忽熱,這是什麼病呢?這是由於體內的陰氣和陽氣失衡所致。當陽氣不足時,人會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熱,反之,陰氣不足時,人則會先發熱再感到寒冷。如果上半身的氣血過旺,就會產生熱感;下半身的氣血過旺,就會產生寒感。皮膚感覺寒冷且乾燥,代表陽氣不足;皮膚感覺熱且乾燥,代表陰氣不足。皮膚感到寒冷且實際環境也是冷的,表示陰氣過旺;皮膚感到熱且實際環境也是熱的,表示陽氣過旺。若熱感從下身開始,這是屬於陰中的陽邪;若熱感從上身開始,這是屬於陽中的陽邪。若寒冷感從上身開始,這是屬於陽中的陰邪;若寒冷感從下身開始,這是屬於陰中的陰邪。
兩頰泛紅且說話很多但感覺寒冷,這是屬於陽中的陰邪。臉色蒼白且說話很多但感覺熱,這是屬於陰中的陽邪;臉色蒼白且說話很多但感覺寒冷,這是屬於陰中的陰邪。若病人完全無法說話,就非常危險了。若是陰中的陰邪,通常存活率很低,只有一成活機;若是陽中的陽邪,通常存活率很高,只有死亡率一成。陰性病症難以治療,陽性病症較易醫治。觀察脈搏的狀態,若在上半身摸到滑實的脈象,表示是陽中的陽邪;若在下半身摸到滑實的脈象,表示是陰中的陽邪。若在上半身摸到微弱的脈象,表示是陽中的陰邪;若在下半身摸到微弱的脈象,表示是陰中的陰邪。
若在腹部摸到滑實的脈象,表示腹部有熱;若在腹部摸到微弱的脈象,表示腹部有寒。治療寒症要用熱療法,治療熱症要用寒療法,這是順應自然、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遵照這個原則治療,病人就能存活;違反這個原則治療,病人就會死亡。根據《金匱大要論》所述,夜晚出現寒感是正常的,夜晚出現熱感是反常的;白天出現熱感是正常的,白天出現寒感是反常的。判斷正常與反常的方法,在於詳細而明確地瞭解病情。
8. 熱證
9. 卦象比擬
吳澄曰:發熱一症,幽顯難明,真假莫側,苟不詳辨明析,則生死立判,殺人反掌矣。惟虛損之熱,不似外感,更難詳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非參曉《易》義,洞悉卦象,則不能通曉。於是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爻畫,竊為比擬,使人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少剛柔,陰陽動靜,可悟而通。故曰:病治脈藥,須識靜中有動;聲色氣味,當明柔里藏剛。
《易》曰:知柔知剛,知微知彰,萬病之狀莫逃乎此矣。
白話文:
吳澄說:「發燒這個症狀,其內在原因與外在表現複雜難解,真假難辨,如果不仔細分辨清楚,生死就在一念之間,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特別是因虛弱損耗導致的發熱,不像外界感染那樣容易追蹤,更是難以深入研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的變化,如果不理解《易經》的哲理,不懂得卦象的涵義,就無法通曉其中的奧妙。
因此,我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卦的爻畫,來做一個比喻,讓人明白陰中含陽,陽中有陰,少和太、剛和柔、陰和陽、動和靜之間的微妙關係,從而領悟其中的規律。所以說,治療疾病,使用藥物,必須瞭解靜態之中有動態的存在;對於聲音、顏色、氣味,也應當明白柔和裡藏著堅韌。
《易經》上說:懂得柔和,也懂得堅韌,懂得微小,也懂得顯著,萬病的形態都逃不過這些原則。」
10. 乾☰ 純陽
乾為天,陽卦也。《易》曰:乾在人身,則為陽分之熱。陽主外,則為外感之熱;陽主腑,則為六腑之熱;陽主氣,則為氣分之熱;陽主剛,則為翕翕之熱;陽主動,則為陽煩之熱;陽主日,則為晝熱,又為平旦之熱;乾為首,則為頭熱之熱;陽主上,則為上身之熱。
白話文:
乾代表天,是陽性的卦象。《易經》裡提到:在人體中,乾象徵著屬於陽性的熱度。陽性主宰外部,所以指的是由外界感染引起的熱度;陽性主宰腑臟,所以指的是六腑產生的熱度;陽性主宰氣血,所以指的是氣血運行產生的熱度;陽性代表堅韌,所以指的是身體內部持續的熱度;陽性代表動態,所以指的是因活動而產生的燥熱;陽性與太陽相連,所以指的是白天的熱度,特別是黎明時的熱度;乾代表頭部,所以指的是頭部的熱度;陽性主宰上方,所以指的是上半身的熱度。
11. 坤☷ 純陰
坤為地,陰卦也。在《易》曰:坤在人身,則為陰分之熱。陰主內,則為內傷之熱;陰主臟,則為五臟之熱;陰主血,則為血分之熱;陰主柔,則為蒸蒸之熱;陰主靜,則為似熱之熱;陰主夜,則為夜熱之熱,又為晡熱之熱;坤為腹,則為腹中之熱;陰主下,則為下身之熱。
白話文:
坤代表大地,是陰性的卦象。根據《易經》所述,在人體中,坤象徵著陰性部位的熱度。因為陰性主管內部,所以它涉及到的是內在的熱感;陰性主管內臟,所以與五臟的熱度相關;陰性主管血液,因此影響血液中的熱度;陰性象徵柔和,所以表現為溫和的熱感;陰性象徵靜止,所以呈現出類似熱度的現象;陰性與夜晚相連,所以在夜晚或黃昏時會感到熱度;坤卦象徵腹部,因此涉及腹部的熱度;陰性主管下方,所以影響下身的熱度。
12. 坎☵ 陽內陰外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則為水虧之熱。一陽在於二陰之間,則為陽陷陰中之熱。外陰而內陽,則為外寒內熱之熱。水流濕,則為濕蒸之熱,又為心病,則為五心煩熱之熱。坎為血卦,則為失血之熱。勞乎坎,則為勞倦之熱。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坎」卦,它象徵著水,位於正北方。水能滋潤萬物,但若水份不足,就會產生因缺水導致的燥熱。當一絲的陽氣被包圍在兩股陰氣之中,就形成陽氣深陷陰氣內的熱症。表面看似陰冷,實則內部藏有熱力,這就是外表寒冷而內心火熱的情況。水往低處流,當濕氣過重時,會形成濕熱。如果這是心臟的疾病,那麼可能表現為五心煩熱,即手心、腳心和胸口感到熱的症狀。因為「坎」卦與血液有關,所以也可能代表失血導致的熱症。當在「坎」卦中勞累,可能會出現疲憊不堪的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