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1)
上集卷之十六 (1)
1. 經旨
帝曰:陽虛生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慓。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順,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榮衛不得瀉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泣,故中寒。
《素問》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各求其屬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陽氣虛弱會產生外寒,該怎麼應對?回答說:陽氣從上焦吸取氣息,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寒氣在外,就會導致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寒氣就只能留在外面,所以就會出現寒慓。
皇帝問道:陰氣虛弱會產生內熱,該怎麼應對?回答說:如果過度勞累,精氣神就會衰弱,穀氣不順暢,上焦無法通行,下脘不通,胃氣就會發熱,熱氣熏蒸胸腔,所以就產生了內熱。
皇帝問道:陽氣盛盛會產生外熱,該怎麼應對?回答說:上焦不通暢,就會導致皮膚緻密,毛孔閉塞,玄府不通,榮衛之氣無法疏泄,所以就產生了外熱。
皇帝問道:陰氣盛盛會產生內寒,該怎麼應對?回答說:厥氣上逆,寒氣積聚在胸腔中無法散發,就會導致溫氣散去,寒氣獨留,血液凝結,脈絡不通暢,脈象就會強勁而虛弱,所以就產生了內寒。
《素問》中記載: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熱,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寒冷。又說:凡是寒冷症狀卻出現發熱的,應該從陰氣入手治療;凡是發熱症狀卻出現寒冷的,應該從陽氣入手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各求其屬”。
2. 脈法
浮大無力為虛熱;沉實有力為實熱;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大是也;無火者死,心脈沉細是也。
脈虛弦數清弱芤緩皆主熱。
《脈訣》曰:骨蒸勞熱,脈數為虛。弱而澀小,必損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凡身有熱,脈澀靜者,皆難治。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
白話文:
脉搏浮大无力代表虛热,沉实有力则代表实热。病热有火时,脉象会洪大有力,代表生命力强盛;没有火气时,脉象则沉细微弱,预示着生命力衰微。
虚弱、弦数、清弱、芤缓这些脉象都代表着热证。
《脉诀》中说:骨蒸劳热,脉象数而虛弱;脉象弱而涩小,则预示着身体损伤。劳累过度导致虚弱,脉象会浮软微弱。土败则脉象双弦,火炎则脉象数。
凡是身体有热证,脉象涩滞静止的,都难以治疗。
真正的寒证,脉象必定迟缓无力,没有生气;真正的热证,脉象必定滑利实有力。
3. 陰陽寒熱總論
張景岳曰: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則陽乘之,其變為熱;陽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寒。故陰勝則陽病,陰勝為寒也;陽勝則陰病,陽勝為熱也。熱極則生寒,熱之甚也;寒極則生熱,寒之甚也。陽虛則外寒,寒必傷陽也;陰虛則內熱,熱必傷陰也。陽盛則外熱,陽歸陽分也;陰盛則內寒,陰歸陰分也。
寒則傷形,形言表也;熱則傷氣,氣言里也。故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於內,氣交之病由於外。欲識寒熱之表裡,當知寒熱之虛實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寒熱是陰陽變化而成的。陰氣不足,陽氣便乘虛而入,就會變成熱;陽氣不足,陰氣便乘虛而入,就會變成寒。所以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生病,陰盛則寒;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生病,陽盛則熱。
熱到極點就會生寒,是熱的極致;寒到極點就會生熱,是寒的極致。陽氣虛弱就會導致外寒,寒氣必然會傷及陽氣;陰氣虛弱就會導致內熱,熱氣必然會傷及陰氣。陽氣旺盛就會導致外熱,陽氣歸於陽分;陰氣旺盛就會導致內寒,陰氣歸於陰分。
寒氣會傷及形體,形指表層;熱氣會傷及氣血,氣指內裡。所以火旺的季節,陽氣有餘就會生熱病;水旺的季節,陽氣不足就會起寒病。人為的疾病源於內,氣交感應的疾病源於外。想要識別寒熱的表裡,就必須瞭解寒熱的虛實。
4. 陰陽偏勝
病有寒熱者,由陰陽之有偏勝也。凡陽勝則熱,以陰之衰也;凡陰勝則寒,以陽之衰也。故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寒熱之病有不同,而陰陽之不可不察也。又若外來之寒熱,由風寒外感。內傷之寒熱,由臟氣內傷。此因寒熱之因有不同,而表裡之不可不察也。
雖曰陽症多熱,陰症多寒,然極熱者反有寒症,此又真假之不可不察也。雖曰外入之邪多有餘,內出之邪多不足,然陽盛生外熱,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陰虛生內熱,此又虛實之不可不察也。諸如此者,有症可據,有脈可診,有因可問,以此參求其理,則可盡悉其要而自無難矣。
白話文:
疾病有寒熱之分,是因為陰陽失衡,一方偏勝。一般來說,陽氣盛則發熱,是因為陰氣衰弱;陰氣盛則發寒,是因為陽氣衰弱。所以說,發熱怕冷的,是陽氣盛所致;不發熱卻怕冷的,是陰氣盛所致。因此,寒熱的病因不同,不可不細心辨別陰陽。
此外,外來的寒熱,是由風寒外感引起的;內傷的寒熱,是由臟氣受損引起的。因此,寒熱的病因不同,不可不細心辨別表裡。
雖然說陽症多發熱,陰症多發寒,但極熱的人反而會有寒症,這又要細心辨別真假。雖然說外來的邪氣多為有餘,內出的邪氣多為不足,但陽氣盛則生外熱,陽氣虛則生外寒;陰氣盛則生內寒,陰氣虛則生內熱,這又要細心辨別虛實。
像這樣的情況,有症狀可以依據,有脈象可以診斷,有病因可以詢問,以此參究其理,就能夠完全了解其要領,自然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5. 華元化論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白話文:
人體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是因為陰陽失衡。陽氣不足會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熱;陰氣不足則先感到發熱,然後才感到寒冷。另外,上半身氣盛會導致發熱,下半身氣盛會導致發寒。皮膚冰冷乾燥代表陽氣不足,皮膚燥熱代表陰氣不足。皮膚冰冷且感覺寒冷代表陰氣過盛,皮膚燥熱且感覺發熱代表陽氣過盛。熱從下半身發作,是陰氣中的陽邪;熱從上半身發作,是陽氣中的陽邪。寒從上半身發作,是陽氣中的陰邪;寒從下半身發作,是陰氣中的陰邪。
臉頰泛紅、說話過多卻感到寒冷,是陽氣中的陰邪作祟。臉色青白、說話過多卻感到發熱,是陰氣中的陽邪作祟;臉色青白、說話過多卻感到寒冷,是陰氣中的陰邪作祟。如果病人沉默不語,就無法治療。陰氣中的極陰,一生九死;陽氣中的極陽,九死一生。陰證難以治療,陽證容易醫治。診斷脈象時,如果脈象滑實且在上面,代表陽氣中的陽邪;脈象滑實且在下面,代表陰氣中的陽邪。脈象微弱且在上面,代表陽氣中的陰邪;脈象微弱且在下面,代表陰氣中的陰邪。
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因熱取,熱因寒攻,順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白話文:
當脈搏強勁且中央部位有熱感時,表示內部有熱症;而脈搏微弱且中央部位有冷感時,表示內部有寒症。治療寒症的方法是用溫熱藥物來對抗它,治療熱症的方法是用寒冷藥物來攻擊它。這種“順”和“逆”的方法遵循著天地自然規律,並且基於陰陽學說。跟隨這些規律的人會得到康復,違反這些規律的人可能會死亡。《金匱大要論》指出:“夜晚出現寒癥的是‘順’,夜晚出現熱癥的是‘逆’;白天出現熱癥的是‘順’,白天出現寒癥的是‘逆’。”因此,“逆”或“順”的判斷方式也需要仔細地辨別清楚。
6. 卦象比擬
吳澄曰:發熱一症,幽顯難明,真假莫側,苟不詳辨明析,則生死立判,殺人反掌矣。惟虛損之熱,不似外感,更難詳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非參曉《易》義,洞悉卦象,則不能通曉。於是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爻畫,竊為比擬,使人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少剛柔,陰陽動靜,可悟而通。故曰:病治脈藥,須識靜中有動;聲色氣味,當明柔里藏剛。
《易》曰:知柔知剛,知微知彰,萬病之狀莫逃乎此矣。
白話文:
吳澄說:發燒這個症狀,隱藏的和顯露的都很難辨別,真的假的也難以判斷,如果不好好分辨清楚,就會直接決定生死,殺人的速度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尤其虛損導致的發熱,跟外感引起的發熱不同,更難探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如果不參透《易經》的道理,洞悉八卦的象徵,就無法徹底明白。因此我用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的爻畫,偷偷地做比喻,讓大家知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少剛柔,陰陽動靜,可以理解並通曉。所以說:治病的時候看脈、用藥,都要明白靜中藏動;觀察聲音、顏色、氣味,都要明白柔中帶剛。
《易經》說:懂得柔也懂得剛,懂得細微也懂得顯著,萬病的狀態都逃不出這些道理。
7. 乾☰ 純陽
乾為天,陽卦也。《易》曰:乾在人身,則為陽分之熱。陽主外,則為外感之熱;陽主腑,則為六腑之熱;陽主氣,則為氣分之熱;陽主剛,則為翕翕之熱;陽主動,則為陽煩之熱;陽主日,則為晝熱,又為平旦之熱;乾為首,則為頭熱之熱;陽主上,則為上身之熱。
白話文:
乾為天,是陽卦。 《易經》說:乾卦在人體,就代表陽氣所主宰的部位,也就是陽分之熱。
陽氣主宰著人體的外表,因此外感風寒導致的發熱,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陽氣主宰著人體的六腑,所以六腑功能失調導致的發熱,也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陽氣主宰著人體的氣分,所以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發熱,同樣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陽氣主宰著人體的剛強之氣,所以人體出現急躁、發熱、出汗,也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陽氣主宰著人體的活動能力,所以人體出現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發熱等症狀,也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陽氣主宰著人體的白晝,所以人體在白天出現發熱,或者在早晨出現發熱,也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乾卦代表人體的頭部,所以頭部發熱,也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陽氣主宰著人體的上半身,所以上半身發熱,也屬於陽氣受損的熱症。
8. 坤☷ 純陰
坤為地,陰卦也。在《易》曰:坤在人身,則為陰分之熱。陰主內,則為內傷之熱;陰主臟,則為五臟之熱;陰主血,則為血分之熱;陰主柔,則為蒸蒸之熱;陰主靜,則為似熱之熱;陰主夜,則為夜熱之熱,又為晡熱之熱;坤為腹,則為腹中之熱;陰主下,則為下身之熱。
白話文:
坤代表地,屬於陰卦。在《易經》中說:坤在人體中,就相當於陰氣的部分,陰氣偏盛則會導致內熱。
陰主內,因此內傷也會造成內熱;陰主臟,所以五臟也可能出現熱症;陰主血,因此血分也會出現熱症;陰主柔,所以熱症表現為蒸蒸發熱;陰主靜,所以熱症表現為似熱非熱;陰主夜,所以熱症主要發生在夜間,也可能在下午出現熱症。
坤代表腹,因此腹中也可能出現熱症;陰主下,所以下半身也可能出現熱症。
9. 坎☵ 陽內陰外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則為水虧之熱。一陽在於二陰之間,則為陽陷陰中之熱。外陰而內陽,則為外寒內熱之熱。水流濕,則為濕蒸之熱,又為心病,則為五心煩熱之熱。坎為血卦,則為失血之熱。勞乎坎,則為勞倦之熱。
白話文:
坎卦代表水,位於正北方。滋潤萬物莫過於水,所以水不足就會產生熱。一陽之氣在二陰之間,代表陽氣陷於陰中,也會造成熱。外邊是陰寒,內邊是陽熱,則為外寒內熱。水氣流動易於潮濕,所以會產生濕氣蒸騰的熱。又因為坎卦也代表心臟,所以心病也會導致五心煩熱。坎卦還代表血,因此失血也會造成熱。過度勞累也會消耗坎卦之氣,從而導致勞倦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