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1)

1. 經旨

帝曰:陽虛生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慓。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順,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榮衛不得瀉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泣,故中寒。

《素問》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各求其屬也。

2. 脈法

浮大無力為虛熱;沉實有力為實熱;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大是也;無火者死,心脈沉細是也。

脈虛弦數清弱芤緩皆主熱。

《脈訣》曰:骨蒸勞熱,脈數為虛。弱而澀小,必損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凡身有熱,脈澀靜者,皆難治。

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

3. 陰陽寒熱總論

張景岳曰: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則陽乘之,其變為熱;陽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寒。故陰勝則陽病,陰勝為寒也;陽勝則陰病,陽勝為熱也。熱極則生寒,熱之甚也;寒極則生熱,寒之甚也。陽虛則外寒,寒必傷陽也;陰虛則內熱,熱必傷陰也。陽盛則外熱,陽歸陽分也;陰盛則內寒,陰歸陰分也。

寒則傷形,形言表也;熱則傷氣,氣言里也。故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於內,氣交之病由於外。欲識寒熱之表裡,當知寒熱之虛實也。

4. 陰陽偏勝

病有寒熱者,由陰陽之有偏勝也。凡陽勝則熱,以陰之衰也;凡陰勝則寒,以陽之衰也。故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寒熱之病有不同,而陰陽之不可不察也。又若外來之寒熱,由風寒外感。內傷之寒熱,由臟氣內傷。此因寒熱之因有不同,而表裡之不可不察也。

雖曰陽症多熱,陰症多寒,然極熱者反有寒症,此又真假之不可不察也。雖曰外入之邪多有餘,內出之邪多不足,然陽盛生外熱,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陰虛生內熱,此又虛實之不可不察也。諸如此者,有症可據,有脈可診,有因可問,以此參求其理,則可盡悉其要而自無難矣。

5. 華元化論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因熱取,熱因寒攻,順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6. 卦象比擬

吳澄曰:發熱一症,幽顯難明,真假莫側,苟不詳辨明析,則生死立判,殺人反掌矣。惟虛損之熱,不似外感,更難詳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非參曉《易》義,洞悉卦象,則不能通曉。於是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爻畫,竊為比擬,使人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少剛柔,陰陽動靜,可悟而通。故曰:病治脈藥,須識靜中有動;聲色氣味,當明柔里藏剛。

《易》曰:知柔知剛,知微知彰,萬病之狀莫逃乎此矣。

7. 乾☰ 純陽

乾為天,陽卦也。《易》曰:乾在人身,則為陽分之熱。陽主外,則為外感之熱;陽主腑,則為六腑之熱;陽主氣,則為氣分之熱;陽主剛,則為翕翕之熱;陽主動,則為陽煩之熱;陽主日,則為晝熱,又為平旦之熱;乾為首,則為頭熱之熱;陽主上,則為上身之熱。

8. 坤☷ 純陰

坤為地,陰卦也。在《易》曰:坤在人身,則為陰分之熱。陰主內,則為內傷之熱;陰主臟,則為五臟之熱;陰主血,則為血分之熱;陰主柔,則為蒸蒸之熱;陰主靜,則為似熱之熱;陰主夜,則為夜熱之熱,又為晡熱之熱;坤為腹,則為腹中之熱;陰主下,則為下身之熱。

9. 坎☵ 陽內陰外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則為水虧之熱。一陽在於二陰之間,則為陽陷陰中之熱。外陰而內陽,則為外寒內熱之熱。水流濕,則為濕蒸之熱,又為心病,則為五心煩熱之熱。坎為血卦,則為失血之熱。勞乎坎,則為勞倦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