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1. 泄瀉

吳澄曰:虛勞而至於泄瀉,則難為力矣。蓋脾與胃合主腐熟水穀,外營肌肉,此後天之根本也。而其源,未有不由於先天,何也?經曰:腎主二便,腎開竅於二陰。命門火衰,則陰寒獨盛,丹田不暖,則尾閭不固。二便之開合,惟腎是司。虛勞泄瀉,多由脾腎兩虧,真陰真陽不足所致也。

其症多見咳嗽吐痰,潮熱失血,而治者不察,或滋陰以損其脾,或寒涼以傷其胃,則腎中之真陽益弱,本不泄瀉者,亦多泄瀉矣。既泄瀉,則難為力矣。

白話文:

吳澄說:當人體因虛弱疲勞到出現腹瀉的情況,治療起來就變得困難了。因為脾胃共同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並對身體肌肉提供營養,這是人後天生長的根本。但其根本原因,大多源自於先天條件,這是為什麼呢?醫經上說:腎臟掌控大小便,腎臟的功能與肛門和生殖器的開閉有關。如果命門火衰,就會導致陰寒氣過盛,下腹部無法保持溫暖,尾椎部位也就無法緊密封閉。大小便的控制,主要由腎臟負責。虛弱疲勞導致的腹瀉,大多是由於脾臟和腎臟功能衰退,真陰真陽不足所引發的。

這種病症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咳痰、潮熱、出血等,但治療的人如果不仔細判斷病情,可能用滋陰的方法誤傷脾胃,或者用寒涼藥物損害胃部,這樣一來,腎臟中的真陽會更弱,原本沒有腹瀉的人,也可能開始腹瀉。一旦出現腹瀉,治療起來就更困難了。

2. 論脾胃為泄瀉之本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健運。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含汙下降,而泄瀉矣。脾強者,滯去則愈,此強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

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故不必外受風寒,而始謂之寒也。且陰寒性降,下必及腎,故瀉多必亡陰,謂亡其陰中之陽耳。所以泄瀉不愈,必自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腸澼者,豈非降泄之甚,而陽氣不升,臟氣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氣虛,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復以寒之逐之,無有不致敗者。

白話文:

關於脾胃是導致腹瀉的根本原因的討論,內容如下:

腹瀉的根本原因,無一例外都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因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而脾臟負責調整消化運轉。如果脾臟和胃的功能正常,那麼食物就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轉換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和血液,進而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然而,當飲食習慣不規律或生活作息紊亂,導致脾胃受到損傷,水份就會變成濕氣,食物殘渣會形成積滯,身體無法有效轉化和利用營養,最終導致排泄物混濁,引起腹瀉。

對於脾胃功能強健的人,只要消除積滯,腹瀉就會好轉,因此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治療。

但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因為虛弱才容易腹瀉,而腹瀉又會加重虛弱的情況。這就像門沒有鎖緊,體內的元氣隨著腹瀉流失,氣力消逝後,體內的陽氣也會衰弱,陽氣衰弱便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意,所以不一定非得著涼感冒,才會感到寒冷。而且,寒氣性質趨向下降,向下影響到腎臟,因此,嚴重的腹瀉必然會耗損陰液,指的是損耗體內陰中之陽。所以,如果腹瀉持續不好轉,必然會從脾臟(屬太陰)影響到腎臟(屬少陰),造成慢性腸炎。慢性腸炎,難道不是因為過度的排泄,以及體內陽氣無法上升,臟腑功能無法穩固所造成的疾病嗎?對於脾胃氣虛,且無法讓體內陽氣上升和臟腑功能穩固的人,如果再使用寒性的藥物來驅除,很可能會造成病情惡化。

3. 真陰不足泄瀉

真陰不足而泄瀉者,則或多臍下之痛,或於寅卯時為甚,或食入已久,反多不化,而為嘔惡溏泄,或瀉不甚臭,而多見完穀等症。蓋因丹田不暖,所以尾閭不固;陰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此其咎在下焦,故曰真陰不足也。本與中焦無涉,故非利所及也,惟胃關煎一劑,乃為最上之乘。

且人之患此者最多,勿謂其新病,而不可用也;勿謂其年少,而未宜用也。覺有是症,即宜是藥,劑少功多,攸利非小。但知者見其先,昧者見其後,見其後,恐見其遲矣。

白話文:

對於因為真正陰氣不足導致的腹瀉,可能伴隨肚臍下方的疼痛,或者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五點期間症狀會特別嚴重。有的時候,即使食物攝入已經很久,卻仍然無法完全消化,反而引發噁心、腹瀉,大便稀薄如水。有些情況下,雖然排洩物並不十分臭,但是會發現食物殘渣沒有被充分消化。這主要是因為下腹部不能保持足夠的溫暖,因此導致排泄控制能力下降;同時,體內陰氣中的熱力不足,導致中腹部容易感到寒冷。因此,這種問題出在下腹部,我們稱之為真正陰氣不足。這種情況並不是中腹部的問題,所以不會影響消化吸收,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服用胃關煎。

然而,這種疾病在人羣中的發生率非常高,不要以為這是新發的疾病,就認為不能使用傳統的藥方;也不要以為患者年輕,就不適合使用這種藥物。一旦發現有上述的症狀,就應該立即使用這種藥物。雖然藥量不大,但是效果顯著,對身體的好處不小。明智的人會預見到藥物的效用,愚昧的人只看到藥物的副作用。如果等到症狀加劇才開始治療,恐怕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了。

4. 真陽不足泄瀉

腎乃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陰氣極盛之時,令人泄瀉不止也。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皆治此之良方。若必陽生於陰,而腎氣充足,則又惟八味丸為宜。新方特製胃關煎、一炁丹、九炁丹、復陽丹之屬,斯得其濟者,多矣。

白話文:

[真陽不足引起的腹瀉]

腎臟是控制胃部功能的重要器官,它與身體的排泄系統(包括大小便)息息相關。如果腎臟中的陽氣不足,會導致生命之火減弱,陰寒之氣過剩。因此,在夜間至清晨的時段,也就是陽氣尚未恢復,陰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就可能會有止不住的腹瀉。對於這種情況,椒附丸、五味子散和四神丸都是很好的治療選擇。

然而,若要補充陽氣,使腎氣充足,則八味丸是最適合的。新研發的方劑如胃關煎、一炁丹、九炁丹以及復陽丹等,對於改善這種因真陽不足而導致的腹瀉,效果顯著,已幫助了許多人。

5. 陽虛泄瀉

陽虛之人,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則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敗,胃氣因濕所以日虛。其症則形容日羸,飲食漸減,或脈忽見弦細,或日體常怯寒,或臍腹常有隱痛,或眩暈常多困倦,或不安於五鼓,或加甚於秋冬。但無熱症可據,而常多飧泄者,則總屬虛寒也。凡若此者,不速培陽氣,必致漸衰而日危矣。

白話文:

對於陽氣虛弱的人來說,脾臟虛弱無法有效抵抗濕氣,而過度的濕氣會產生寒氣,使得身體的陽氣因為寒氣的影響而逐漸衰退,胃氣也會因為濕氣的影響而日益虛弱。這種情況下,外在表現會越來越憔悴,食慾逐漸下降,或者突然出現脈象細弱的情況,或者日常經常感到寒冷,或者肚臍周圍常常有隱隱的疼痛,或者常感到頭暈和疲倦,或者在清晨時分感到特別不舒服,或者在秋冬季節病情加重。但如果沒有出現發燒等熱性病症,卻常有餐後即瀉的情況,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是虛寒的問題。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立即培養和補充陽氣,病情勢必會逐漸惡化,進入危險的狀態。

6.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脾虛下陷,胃氣不能上騰,則注下泄瀉。宜升舉脾胃之氣,而瀉自止。

白話文:

如果脾臟虛弱導致功能下降,會使得胃部無法正常地上昇氣機,進而造成大量的腹瀉。這時候應該提升脾胃的功能,一旦脾胃氣機恢復,腹瀉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