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2)
上集卷之二十一 (2)
1. 脾濕泄瀉
土德無漸,水邪不濫。故瀉多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
白話文:
如果土的特性(指脾的功能)沒有逐漸減弱,那麼水的邪氣(泛指病邪)就不會過度泛濫。因此,腹瀉多是由脾濕所導致,而濕氣的根本源於脾虛。脾胃運作正常,則能妥善地消化和分離食物與水分。但如果脾虛的情況沒有得到調理和滋養,濕氣就會更加嚴重。這正如醫經上所說的,對於虛弱的狀況,就應該進行補養。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中醫理論中脾濕導致腹瀉的概念,強調了調理脾臟、滋養身體的重要性。
2. 鬱結泄瀉
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開,肝氣不舒,下凌脾土,虛損症多有之,宜開鬱舒結。
白話文:
「因為過度擔心和思考,導致脾臟的功能受阻,無法正常運作,同時肝臟的氣血運行也不順暢,進而影響到脾臟,這種情況在虛弱損傷的病症中常見,應該要進行疏解鬱悶、舒緩結滯的治療。」
3. 鬱熱泄瀉
虛損有種肺氣閉錮,肺金不清,咳嗽胸滿,肺中鬱熱,回奔大腸而瀉者,當先清肺金,然後和脾。
白話文:
「有一種虛弱損傷的情況是肺部氣機受到阻塞,肺功能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導致咳嗽、胸悶等症狀,且肺部積存的熱氣過多,這股熱氣影響到大腸,造成腹瀉。對於這種情況,治療上應先清除肺部的熱氣,之後再調理脾胃。」
4. 鬱怒泄瀉
虛損之人,每多善怒。怒氣未除,便進飲食,怒氣挾食,致傷脾胃。脾胃一傷,即發泄瀉,不可消食,致脾氣益弱。亦不可利氣疏解,使肝益虛。大法,補脾之虛,而利肝之氣。故患此必須切戒惱怒為主。
白話文:
患有虛弱耗損的人,往往容易生氣。在怒氣尚未消散時就進食,怒氣與食物相結合,導致脾胃受傷。一旦脾胃受傷,就會引發腹瀉,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進而使脾氣更加衰弱。也不能通過通便或疏解氣滯的方式來治療,因為這樣會讓肝臟更虛弱。基本原則是補充脾臟的虛弱,並順暢肝臟的氣運。因此,患有這種情況的人必須首要戒除惱怒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