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3)
上集卷之二十一 (3)
1. 脾腎兩虛泄瀉
虛損泄瀉,由多脾腎兩虛,何也?蓋腎氣不能攝,脾弱不能運。脾氣虛則闌門之氣亦虛,是以不能泌別清濁,致水液渣滓混入大腸,或溏而或瀉也。當補土實水清金。金實則脾氣實,而自能健運;水壯則腎氣實,而自能收攝。清金則清濁分,而自能施化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脾腎兩虛導致的腹瀉問題。大意是,虛弱導致的腹瀉,很多情況下是由於脾臟和腎臟的功能都比較弱。這是因為腎臟的氣力無法控制住身體的水液,而脾臟又太弱無法正常運作。
脾臟如果虛弱,那麼負責分離精華和糟粕的機能也會變弱,所以無法正常區分清與濁,導致水份和廢物一起進入大腸,因此造成拉肚子的情況。
對此,治療的方法是應當補充脾臟、強化腎臟以及調理肺部。肺部強壯了,脾臟的運作也會跟著強壯,就能夠正常工作;腎臟強壯了,就能夠更好地控制水液。肺部調理好了,就能夠區分清濁,讓身體自行進行代謝作用了。
2. 藥誤泄瀉
虛損之人,多有陰虧火泛,而治之之法,首以保護脾胃為主。昧者不察,專以滋陰降火,甚則芩、連、知、柏,損傷脾胃,而泄瀉由是作矣。
白話文:
對於體質虛弱且常有陰虛火旺的人來說,治療的首要原則應該是保護脾胃功能。但有些人不明白這一點,單純地專注於滋陰降火的療法,甚至過度使用像黃芩、黃連、知母、黃柏這些藥材,結果反而傷害了脾胃,從而導致腹瀉的問題發生。
3. 食忌泄瀉
虛損之人,津液不足,口內無味,思鹽想淡。蓋其虛火內灼,又喜食水果清潤之物,或油膩生冷,並食雜進,脾不能勝,由此而泄瀉者甚者。故凡患虛症,脾胃不可不慎。
澄按:虛損泄瀉一症,最不可忽略,何也?蓋亡陰脫液之肇端,實勞怯之大忌,如經霜之敗葉,鮮有不凋者也。既虛火動,而復又下,多亡陰,則清陽之氣益陷,相火之焰益炎,下而窘迫,上而咽疼。當此之際,欲實脾土,則防肺金;欲清肺金,則防脾土,惟補脾陰正方最宜。
或虛損未甚,偶因他因,而暫時一瀉者,此屬標症,猶可圖治。若脾腎之氣,俱已損傷,而泄瀉不止者,此症已極,仙丹何益?所以明者見機未萌,略見便溏,預先提防著意,不使後天脾氣損壞,致先天之真元難復也。
白話文:
對於那些身體虛弱、津液不足的人,他們會覺得口中無味,特別想吃鹹的或是清淡的食物。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虛火在燃燒,還喜歡吃些水果等清涼滋潤的東西,或者是油膩、生冷的食物,這些各種食物混在一起吃,他們的脾臟承受不了,因此就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腹瀉。所以,對於所有患有虛弱病狀的人來說,對待脾胃一定要小心。
進一步來說,虛弱導致的腹瀉這一種病症,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為什麼呢?因為它可能是陰液流失的開始,是體力衰弱的大忌,就像被霜打過的枯葉,很少能不凋謝的。當虛火燃起,又出現下瀉的情況,會大量消耗陰液,那麼清陽之氣就會更陷落,相火的熱度也會更高,下面的腹瀉會讓你困擾,上面的咽喉會疼痛。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調理脾臟,就要考慮到肺部;想要調理肺部,又要顧及脾臟,最好的方法就是補充脾臟的陰液。
如果虛弱的程度不是太嚴重,只是因為其他原因偶爾腹瀉一次,這種屬於表面症狀,還有機會治療。但如果脾臟和腎臟的氣血都已經受損,並且腹瀉一直沒有停止,這種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就算有仙丹也無濟於事。所以聰明的人會在問題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就去預防,一旦發現大便有點稀,就會提前防範,避免後天的脾氣受到損壞,導致先天的元氣無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