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 (1)

1. 治法

薛氏曰:凡傷食瀉黃,若飲食已消,而泄瀉未止,此脾胃之氣傷也,宜用五味異攻散。若泄瀉而腹中重墜者,此脾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若服克伐之劑,而腹中窄狹,此脾氣虛也,宜六君子湯。

張景岳曰:脾虛者,四君子湯、參朮湯。參苓白朮散為宜。若病在下焦,腎氣虛而為熱者,六味地黃湯。微寒者,八味地黃湯,或胃關煎。若久瀉元氣下陷,大腸虛滑不收者,須於補劑中加烏梅、五味子、粟殼之屬以固之。

吳澄曰:若中氣虛陷者,升補中和湯。中氣不足者,中和理陰湯。脾陰不足者,理脾陰正方。心脾兩虛者,資成湯。

白話文:

[治療方法]

薛氏說:對於因過度飲食導致的黃色腹瀉,如果食物已經消化,但腹瀉仍未停止,這表明脾胃功能受損,應使用五味異攻散來治療。如果腹瀉且感覺腹部沉重下墜,這表示脾氣下陷,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服用攻擊性藥物後,感到腹部緊縮,這可能是脾氣虛弱,應使用六君子湯。

張景嶽指出:對於脾虛的患者,可以選擇四君子湯或參朮湯。若要更精確,參苓白朮散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病變在下焦,腎氣虛弱而產生熱感,可使用六味地黃湯。對於微寒的患者,則可使用八味地黃湯或胃關煎。對於長期腹瀉,元氣下陷,大腸虛弱滑脫無法收斂的情況,需在補充藥物中添加烏梅、五味子、粟殼等成分以固本培元。

吳澄提到:對於中氣虛陷的患者,升補中和湯是首選。對於中氣不足的患者,則推薦中和理陰湯。對於脾陰不足的患者,應使用理脾陰正方。對於心脾兩虛的患者,資成湯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