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一 (1)

1. 經旨

經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標本病傳論》曰: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標。

《脈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經脈》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

白話文:

[經旨]的內容如下:

如果脾臟有問題,體虛時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腸鳴、食物消化不良以及餐後立即排泄的情況。

根據《陰陽應象大論》,若身體的清氣(即正氣)位於下方,就會導致餐後立即排泄的問題。

《太陰陽明論》指出,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都容易讓陰邪入侵,進而影響五臟,造成五臟功能受阻,下方會有餐後立即排泄的情況,長時間下來可能引發腸道疾病。

《標本病傳論》表示,若是先有疾病然後出現排泄問題,應從根本治療;反之,如果先有排泄問題再引發其他疾病,應先處理表面的問題。

《脈要精微論》說明,如果消化系統功能失調,就像門戶失去防護,無法守住體內營養;如果水分無法正常排出,則像是膀胱功能失調。能守住這些機能的人就能活著,失去這些機能的人可能就會死亡。

《經脈》篇提到,脾臟生病可能導致胸口緊繃疼痛,腹部腫塊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脈法

尺脈寒細,謂之後泄。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緩濕邪,沉虛滑脫。凡泄瀉脈,沉緩弱小者生,浮大弦數者死。

白話文:

如果手腕內側的脈搏感覺冷且微弱,這預示著將會有腹瀉的情況。若脈搏細弱且皮膚感覺寒冷,表示身體氣力不足,可能會出現前後持續的腹瀉,甚至嚴重到無法攝取食物,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五虛。

對於腹瀉的脈象,如果脈象顯得深沉,這可能代表身體受到寒氣入侵;若脈象深沉且緩慢,可能是身體受寒;脈象深沉且快速,可能表示有火熱;脈象深沉且緩慢,可能是濕邪入侵;脈象深沉且虛弱或滑脫,可能表示病情嚴重。總的來說,腹瀉患者的脈象如果是深沉、緩慢、虛弱或細小,通常表示病情可控制;但若是脈象浮淺、大、緊繃或快速,則表示病情危急,需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