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下集卷之十二

2. 酒傷

3. 總論

吳澄曰:曲糵之戒多矣,而人終日飲酒,腸胃熏蒸,真元暗損,人習以為常,而不察耳。蓋人之所賴以生者,氣血也,氣血有真元以統御之。真元者,人性命之根本也。人之云性命則知重,而不知縱飲則暗損真元,損真元一分,即暗損性命一分,不可輕視也。余少年時,亦喜豪飲,後究岐軒之書,猛加警戒,先少飲節飲,漸至不飲,而今已數十年於茲矣。追思曩日暢飲諸友,同席歡娛,厭厭夜飲,不醉無休,曾幾何時,而今十無一二人矣。

雖曰人之壽命修短自有定數,而未必非狂藥之為害也。

白話文:

吳澄說:關於酒的警示已經很多了,但人們還是整天飲酒,腸胃被酒精蒸騰,真正的元氣在不知不覺中受損,大家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卻沒有察覺到問題。人的生存依賴的是氣血,而氣血是由真正的元氣來統領的。所謂的真元,就是人的生命根本。人們聽到生命這個詞就知道其重要性,卻不知道過度飲酒會悄悄地損害真元,每損害一分真元,就等於悄悄地損害了一分的生命,這一點我們不能輕視。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喜歡豪飲,後來深入研究了醫學典籍,開始嚴格警醒自己,先是少量飲酒,逐步減少,直到完全不飲酒,至今已有數十年了。回憶起過去那些一起痛飲的朋友,我們同桌歡樂,夜晚長飲,不到醉倒不罷休,然而,不過短短的幾年,當年的人現在已所剩無幾。

雖然說人的壽命長短自有天定,但不一定不是因為過度飲酒造成的危害。

4. 縱酒成勞

少年縱酒,多成勞損。夫酒本狂藥,大損真陰。惟少飲之,未必無益;多飲之,難免無傷;而耽飲之,則受其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稟賦,臟有陰陽,而酒之性質,亦有陰陽。蓋酒成於釀,其性則熱,汁化為水,其質則寒。人縱飲之,為患匪淺也。

—陰虛者縱飲之,則質不足以滋陰,而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而病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煩躁狂悖等症,此酒性傷陰而然也。

—陽虛者縱飲之,則性不足以扶陽,而質留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食少、亡陽暴脫等症,此酒質傷陽而然也。

凡縱酒者,既能傷陰,尤能損陽,害有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亂性,每致因酒妄為,則凡傷精竭力,動氣失機,及遇病不勝等事,無所不至,而陰受其損多罔覺也。夫縱酒之時,固不慮其害之若此,及病至沉危,猶不知為酒困之若此。故詳明於此,以為縱酒者之先覺云。

澄按:人之稟受,臟腑陰陽,各有偏勝。有能大飲者,有不能飲者,有涓滴不入口者,各有其量,不能勉強。究其為物,米汁化成,原不害人。但釀法多有曲料酷頭,做成毒烈峻猛之藥,化米成漿,服之頃刻能通十二經絡,移情易性。少飲之,則宣和氣血,壯神禦寒;多飲之,則損神耗血,腐胃鑠精;沉湎不歇,毒流腸胃,暗損天年,潛消元氣,多變虛損。

白話文:

[酗酒導致健康損耗]

年輕時過度飲酒,大多會造成身體的損耗。酒本質上是一種令人亢奮的東西,對身體的真正陰性能量有很大的損害。適量飲酒或許無害,甚至可能有些好處;但過量飲酒,必然會帶來傷害;如果沉迷其中,則十個人中有八九個會受到影響。而且,人的體質各異,有的偏向陰性,有的偏向陽性;同樣地,酒的性質也有陰性和陽性之分。酒是通過發酵製成的,所以它的性質是熱的,但發酵後的液體是冷的。人如果過量飲酒,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陰性能量不足的人來說,過量飲酒無法滋養陰性能量,反而會助長火氣,使身體更熱,可能導致吐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喘息咳嗽、焦躁不安或精神錯亂等症狀,這都是因為酒的性質傷害了陰性能量。

對於陽性能量不足的人來說,過量飲酒無法增強陽性能量,反而會在體內積累水分,使身體更寒,可能導致腹脹、腹瀉、腹痛、胃酸反流、食慾不振或陽氣突然消失等症狀,這都是因為酒的實質傷害了陽性能量。

過度飲酒既會傷害陰性能量,也會損耗陽性能量,其危害如此之大,人們是否真的明白?此外,酒精能使人失去理智,往往會讓人因醉酒而做出荒唐的事,無論是消耗精力、動搖情緒、失去機會,還是生病無法承受等事情,都可能會發生,而這些對陰性的傷害往往被忽視。在醉酒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會想到會有這樣的危害,等到疾病嚴重到危及生命,才發現自己已被酒精困擾至此。因此,這裡詳細說明,希望那些過度飲酒的人能夠提前警醒。

進一步解釋,人的體質和臟腑的陰陽能量各有特點。有的人能大量飲酒,有的人不能,有的人滴酒不沾,每個人的酒量不同,不能勉強。酒本身是由米汁發酵而成,原本對人無害。但是,發酵過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製造出強烈的藥性,把米轉化為液體,這種液體能在短時間內打通全身的經絡,改變情緒和性格。少量飲酒可以調和氣血,壯神禦寒;過量飲酒則會消耗精神和血液,腐蝕胃部和精華;長期沉溺其中,毒素會在腸胃中積累,悄悄地損害壽命,消耗元氣,導致多種虛弱和損耗。

5. 酒困成百病

有困於酒者,但知米汁之味甘,安知曲糵之性烈,能潛移禍福,而令人難避也,能大損壽元,而人不知也。及其為病也,或血敗為水,而肌肉為其浸潰,則膨脹是也;或濕邪侵土,而清濁苦於不分,則泄痢是也;或濕邪入血,不能養筋,而弛縱拘攣,甚至眩暈卒倒,則中風是也;或水泛為涎,而滿悶不食,甚至脾敗嘔喘,則痰飲是也。耽而不節,則精髓枯,久醉陰血日以散亡,未及中年,多見病變百出。

而危於此者,不知其幾何人矣。

澄按:物糟既久,色變為赤,味亦變,便是糟物色。人飲不節,便終日醺醺,淪膚漬髓,則成糟人矣。人糟既久,惟曲糵用事,並非本來面目,神昏形倦,大則蕩家殞命,小則多病生非。嗜飲者雖云陶情遣興,知己,合歡,而不知其失時誤事,皆酒之為害也。

白話文:

[酒困成百病]

有些人過度沉迷於酒精,只知道酒的味道甜美,卻忽略了酒的性質其實很強烈,它能悄悄地改變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讓人難以避免其危害,甚至大大的損害人的壽命,而這些,人們往往毫不自知。

當酒成為疾病的導火線時,可能導致血液品質下降,身體組織被酒精浸泡破壞,進而形成浮腫;也可能因濕氣入侵脾胃,導致消化系統混亂,分不清清濁,引發腹瀉等腸胃疾病;若濕氣進入血液,無法正常滋養肌肉和筋骨,可能會導致肌肉無力、抽搐,甚至頭暈、突然倒下,這就是中風;又或者水分過多,造成口吐泡沫,食慾不振,嚴重時會導致脾臟衰竭,呼吸困難,這就是痰飲病。如果長時間沉溺於酒精,無法自我節制,那麼人的精髓會逐漸枯竭,長時間的醉酒會讓陰血逐漸流失,未到中年,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

這樣因酒而陷入危機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進一步說明:物品若浸泡在酒糟中太久,顏色會變紅,味道也會改變,這就是酒糟的影響。人若喝酒沒有節制,整天醉醺醺的,酒精滲透皮膚,進入骨髓,就成為一個「酒糟人」了。人一旦成為「酒糟人」,就會被酒精所控制,失去了原本的自己,精神渙散,身體疲憊。嚴重的會破產喪命,輕微的也會疾病纏身,惹上麻煩。那些愛喝酒的人,雖然認為喝酒可以抒發情感,與知己共享樂趣,卻不知道酒精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讓他們錯失良機,誤事連連,這都是酒精的危害。

6. 縱酒泄瀉

飲酒泄瀉之症,人多有之。但酒有陰陽二性,人有陰陽二臟,而人多不能辨也。夫酒性本熱,酒質則寒,人但知酒有濕熱,而不知酒有寒濕也。故凡因酒而生濕熱者,因其性也,以糵汁不滋陰,而悍氣生熱也。因酒而寒濕者,因其質也,以性去質不去,而水留為寒也。何以辨之?常見人陽強氣充而善飲者,亦每多泄瀉,若一日不瀉,反云熱悶。

蓋其隨飲隨泄,則雖泄不致傷氣,而得泄反以去濕。此其先天稟厚,胃氣過人。如此治宜去濕清利,四苓散、酒蒸黃連丸之類,去其濕熱病自愈。

陽虛之人,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則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敗,胃氣因濕所以日虛。其症則形容漸羸,飲食漸減,或脈見弦細,或口體常怯寒,或臍腹常有隱痛,或眩暈常多困倦,或不安於五鼓,或加甚於秋冬,但無熱症可據,而常多飧泄者,總屬虛寒也。若不速培陽氣,必致漸衰,而日以危矣。

白話文:

【酗酒導致腹瀉】

喝酒後腹瀉的情況,很多人都有經歷。然而,酒具有陰和陽兩種性質,人體內也有陰和陽兩種臟腑,但很多人無法分辨這一點。酒本質上是熱性的,但酒質卻是寒性的,人們只知道酒會造成濕熱,卻不知道酒也會帶來寒濕。

因此,因喝酒而產生濕熱,是因為酒的性質,酒中的穀物發酵液不能滋養陰分,反而會生成熱氣。而因喝酒導致寒濕,則是因為酒的質地,當酒的性質消失,質地仍存,水分就會停留成為寒濕。如何分辨呢?常見一些陽氣旺盛且擅長喝酒的人,他們往往也會頻繁腹瀉,如果一天不瀉,反而會感到熱悶。

這是因為他們邊喝邊瀉,雖然瀉,但不會傷害到元氣,反而可以藉由瀉來去除濕氣。這種情況下,他們先天稟賦充足,胃氣超過常人。對此,治療應著重在去除濕氣和清熱利尿,如使用四苓散、酒蒸黃連丸等,去除濕熱,病症自然會好轉。

對於陽氣虛弱的人,脾虛無法抵抗濕氣,而濕氣過盛會生成寒氣,陽氣因寒氣而逐漸衰退,胃氣因濕氣而逐漸虛弱。其症狀可能表現為身體逐漸消瘦,飲食逐漸減少,或者脈搏呈現弦細,或者口脣和身體經常畏寒,或者肚臍周圍常有隱痛,或者經常感到頭暈疲憊,或者在凌晨時分感到不適,或者在秋冬時節病情加重,但沒有熱症可根據,經常出現餐後即瀉的情況,總體來說屬於虛寒體質。如果不迅速培養陽氣,必定會逐漸衰弱,日趨危險。

7. 酒臌

少年縱酒無節,多成酒臌。蓋酒為水穀之液,血亦水穀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直走血分。經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此之謂也。然血者,神氣也。血屬陰而性和。酒者,淫氣也。酒屬陽而性悍。凡酒入血分,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逐之,故飲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徵,亦散血之徵也。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第年當少壯,則旋耗旋生,固無所覺,及乎血氣漸衰,則所生不償所耗,而且積傷並至,病斯見矣。或致敗血不養筋,則為中風。或致傷脾,則為痰飲瀉痢。或濕熱上浮,則為喘汗鼻淵。或流於筋骨,則為瘈瘲疼痛。或致動血傷精,則為勞損吐衄。或致傷肌腐肉,則為爛瘡痔漏。

其有積漸日久,而成酒臌者,則尤多也。蓋酒性本濕,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怯者著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以酒為水,而血氣既衰,亦皆隨酒悉化為水矣。所以凡治水臌者,必當以血氣為主,而養陰利濕,是誠善矣。然無知少年,初不知畏,而惟酒是耽,此其浸漬,已非一日,致令血氣天真敗極至此,又豈能以旦夕挽回者哉!

白話文:

[酒臌]

在年輕時過度且無節制地飲酒,大多會形成因酒精過量導致的腹部腫脹(酒臌)。因為酒和血液都是由食物和水分精華轉換而來,當酒進入人體的消化系統後,會尋找與自己性質相似的物質,所以它會直接影響到血液。古籍記載:飲酒的人,酒精會先在皮膚和淺層血管中擴散,這就是酒對血液影響的具體表現。然而,血液是我們身體的精華,屬陰性且性質平和。而酒則是烈性物質,屬陽性且性質強烈。當酒精進入血液,原本血液想要保持靜態,但酒精使它活躍;原本血液想要內藏,但酒精使它外泄,因此飲酒後,臉部和身體都會變紅,這是酒精進入血液的證據,也是血液分散的證據。經過這樣的一番擾亂,血液和氣息能不被消耗損失是不可能的。

在年輕力壯時,身體可以迅速補充被消耗的部分,所以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是當身體狀況開始衰退,新生成的血液無法彌補損失的部分,加上長期的累積傷害一併發作,疾病就會顯現出來。可能會導致血液無法滋養肌肉,進而引發中風;或者傷害脾臟,導致痰飲、腹瀉或痢疾;或者濕熱上昇,造成喘息、出汗或鼻炎;或者影響筋骨,導致痙攣或疼痛;或者使血液受損,精氣耗損,導致虛弱、咳嗽出血;或者傷害肌肉,導致爛瘡或痔瘡。

而長期大量飲酒,最終形成酒臌的人更是常見。酒精本身具有濕性,對於身體強壯的人,酒精會隨著氣血運行而消散,對他們來說,酒就像是血液;但對於體質較弱的人,酒精會滯留在體內形成疾病,對他們來說,酒就像水一樣,會造成水腫。不只是酒精會轉化成水,當氣血已經衰退,血液也會隨著酒精轉化成水。所以治療因水腫導致的腹部腫脹,應該從調理氣血入手,滋養陰氣,幫助排除濕氣,這確實是個好方法。然而,無知的年輕人起初並不知道害怕,只沉溺於酒精,這種情況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導致氣血和身體的自然機能受到極大損害。要想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豈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