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四 (2)

1. 經旨

《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五癃津液別》篇曰: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2. 脈法

腰痛之脈必沉,沉弦而緊者為寒,沉弦而浮者風,沉弦而濡細者濕,沉弦而急實為閃肭。濡澀者瘀血,滑伏者痰氣,虛豁者腎虛。

3. 腰痛

徐東皋云: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持,以轉移、開合者也。蓋諸脈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腰必痛矣。除墜之外,不涉於虛,其於風寒濕熱,雖有外邪,多有乘虛相犯,而祛邪之中,又當有以究其本也。舉世之人,每每醉以入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務快心意,恬不知養,其不虛者幾希。

予見房室勞傷腎氣,腰脊兼痛,久則髓減骨枯,發為骨痿者有矣。甫年少時常有腰痛,及閃挫之病,每服補腎湯、丸,僅得不甚而易愈,尚不知房室之害也。予稟性淡於欲事,自壬子來多遊江湖間,欲漸稀而腰痛亦稀。至辛酉之後,集此書兼視病家,無暇而欲益寡,腰覺強健而絕無痛作之因。

可見寡欲之功,優於補劑。

—腰為腎之府,腎與膀胱相表裡,故在經而屬太陽,在臟則屬腎氣,而又為沖、任、督、帶之要會。所以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陰之不足,最宜培補腎氣為主。

—腰痛之症,虛者十居八九。但察其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以年衰,或以勞苦,或以酒色所喪,或以七情憂鬱所致者,則悉屬真陰虛症。凡虛症之候,形色必清白,而或見黧黑,脈息必和緩,而或見細微,或以行立不支,而臥急少可,或以疲倦無力,而勞動益甚。凡積而漸至者皆不足,暴而痛甚者多有餘;內傷稟賦者多不足,外感邪實者多有餘。

—凡水虧真陰虛損,精血衰少而痛者,宜地黃飲子、左右二歸丸為最。

—凡腰痛,或不甚虛者,如青娥丸煨腎散補髓丹二至丸之類。

—凡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皆腎家的病。然非失精等現症,此乃腎虛而痹,故以六味補其陰,以桂、附壯其元陽。

吳澄曰:諸般腰痛,皆屬腎虛。有外邪,須除其外邪;如無他邪,一於補腎而已。腰肢痿弱,身體疲倦,腳膝痠軟,脈或大或細,痛亦隱隱而不甚,是其候也。須分寒熱二症:脈細而無力,短氣,溺清,是為陽虛,宜八味、鹿茸、蓯蓉、補骨脂巴戟天、川椒、茴香肉桂附子之屬;脈大無力,火炎便赤,是為陰虛,宜六味丸加知母黃柏龜板白芍當歸川芎杜仲丹參續斷之屬。又有憂鬱、怒傷肝而腰痛,宜沉香、菖蒲、木瓜、棗仁、桂枝、當歸、牛膝、薑、桂之類。

4. 治案

韓𢘅治一人,患腰痛,以胡桃仁破故紙,用鹽水糊丸,服之而愈。

淳于意治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內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時切之腎脈也,澀而不屬。澀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事不下;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戊戌年八月,淮南大水,城下浸灌者連月。樓自得臟腑不調,腹中如水吼,數日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伸,雖洗面亦相妨,服遍藥不效,如是凡三月。予後思之,此必水氣陰盛,腎經感此而得,乃灸腎俞三七壯,服麋茸丸而瘥。

張子和治趙進道,病腰痛,一年不愈。診其兩手,脈沉重有力。以通經散下五七行;次以杜仲去粗皮,細切,炒斷絲為末,每服三錢,豬腰子一枚,薄劈五七片,先以椒鹽淹去腥水,摻藥在內,裹以荷葉,濕紙數重,文武火燒熟,臨臥細嚼,溫酒送下。每早以無比山藥丸服,數日而愈。

5. 骨痛

腎主骨,骨痛如折者,真陰敗竭也。

澄按:房勞傷腎,真陰虧損,骨髓空虛,氣血將絕,晝夜哀叫,遍身苦楚,骨痛如折,非藥餌所能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