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3)

1. 咯血

李東垣治鄭仲本,年二十三歲,因心痛服丹、附等藥,得上氣病,胸膈兩脅急迫,脹觸不快,便時嗽咯出血,病形漸瘦,大便燥而難,脈弦數,夜略同,熱食稍減。因與燈籠草和節麻黃細末,以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調下十餘服,病減半。又與通聖散去石膏為丸,以桃仁湯下之。

朱丹溪治林德方,年二十餘歲,得嗽而咯血發熱,體漸瘦,諸醫以補榮調治,數年其症愈甚,診其六脈皆澀,曰:此好色而多怒,精血耗少,又因服塞補藥太多,營衛不行,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精血耗少非補不可,惟倒倉二者俱備,但使之吐多於瀉耳,兼灸肺俞五次而愈。

生生子治一人,辛苦及酒多,則咯血數口,脈兩寸皆短弱,關尺洪數。此胃中有痰火,下焦有陰火,由壯年酒色所傷故耳。以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而安。

白話文:

咯血

李東垣治療一位名叫鄭仲本的二十三歲年輕人,因為心痛服用含有丹砂、附子等藥物,導致上氣病,胸膈和兩脅感到緊迫、脹滿不適,咳嗽時咯血,病情逐漸消瘦,大便乾燥難解,脈象弦數,晚上症狀略微加重,吃熱食症狀稍有減輕。李東垣於是用燈籠草和節麻黃研成細末,用白朮、桔梗、木通、甘草煎湯送服,服用十幾劑後,病情減輕了一半。之後又用通聖散(去石膏)製成丸藥,用桃仁湯送服。

朱丹溪治療一位名叫林德方的二十多歲年輕人,因咳嗽咯血而發熱,身體日漸消瘦。許多醫生都用滋補的方法治療,但幾年下來病情反而更加嚴重。朱丹溪診脈發現其六脈皆澀,認為這是因為他好色易怒,耗損精血,又因服用過多滋補藥物,導致營衛不通,瘀血積聚,肺氣壅塞,不能下降。於是認為治療肺氣壅塞必須要讓他吐出瘀血,而精血耗損又必須要補,因此採用既能吐又能瀉的方法,但以吐為主,同時在肺俞穴灸五次,最終治癒。

生生子治療一位患者,如果辛勞或飲酒過度,就會咯血數口,脈象兩寸皆短弱,關尺脈洪數。診斷為胃中有痰火,下焦有陰火,都是因為壯年時期縱慾傷身所致。於是處方: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後痊癒。

2. 唾血

唾血者,鮮血隨吐而出者是也。其源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而唾血也。

唾血責在下焦,陽火煎迫而為之也。腎主唾,為足少陰,少血多氣,故其症亦為難治。

張景岳曰:唾血、咯血,古皆云出於腎;痰涎之血,云出於脾,此亦未必然也。凡咯血、唾血者,於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大都咳嗽而出者,出於臟,出於臟者,其來遠。一咯而出者,出於喉,出於喉者,其來近。其來遠者,內傷已甚;其來近者,不過在經絡之間。

所以凡見咯血、唾血、痰中帶血者,多無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此其輕重可知矣。治此之法,凡因火者,亦不過微清脾肺之火,或因勞倦而致者,但宜養榮補陰,則自無不愈。

治法

《易簡》曰:唾血出於腎與肝。如涎唾中有少血散漫,此腎從相火炎上之血,六味湯加阿膠、童便主之。若氣自兩脅逆上,唾出純血,此肝氣受傷,肝血不藏,可先用杏仁、蘇子、歸、芍、丹皮、熟大黃、枳殼之類,以降其氣火;再用四物湯加牛膝、萸肉等補之。如久咳上氣,吐膿血,背痛面腫,此肺氣虛熱,風邪停滯,久之使然,難治也。

肺熱咳吐血,惟七傷散,用黃藥子、白藥子最效。又脈浮數忌灸法,若誤灸之,必吐血。仲景云:脈浮熱甚,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是也。若肝木旺,怫鬱唾血者,宜暢郁湯。

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雖多出於腎,然亦有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用天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遠志肉,或加炮姜。

生生子曰:唾血症,曾見二人,口中津唾,皆是紫黑血水,如豬血之色,晦而不鮮,形瘦體熱盜汗,為有怫鬱所致,如此者年餘。治以清痰降火開鬱等藥,或止或發。又一婦人,症亦如是,後因注船,大吐痰涎數碗,其症再不復萌。由是觀之,唾血亦有木鬱之症,不可不知。

治案

孫兆治博士王珣,患咽喉噎塞,胸膈不利,時發寒熱,夜多盜汗,忽心胸塞悶,咳唾血三數口即止,晚後脈數,口乾唾涎稠黏,咳一二聲不透,肩背微痛。當於關元、氣海、中脘、三里等穴著艾。不詳得之肺虛,其狀中客熱。症皆因誤灸,服暖藥所致。遂與《外臺》第一廣濟紫菀湯,為丸合服之,立效。

生生子治薇垣內人,喉中掀癢,咳唾紅痰,兩寸關洪大,內熱生瘡。山梔子、小薊、生地、牡丹皮、滑石、青皮、麥冬、甘草、黃連、瓜蔞,水煎服之,而血止嗽除。後遇勞心即咳嗽,喉中血腥,總由上焦熱盛而然。以枇杷葉、山梔子、生地、白芍、甘草、丹皮、地動蜂、天花粉、滑石、紫菀,常服三五劑,兩月而安。(地動蜂,即龍牙根。)

白話文:

[唾血]

唾血指的是口腔中隨唾液吐出的新鮮血液。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腎臟問題,或是體內有瘀血堆積,肺部氣流受阻無法順利下行導致。

唾血通常和下腹部區域的問題有關,可能由於過度的陽性火氣煎熬所造成。腎臟主管唾液分泌,屬足少陰,其特性為血少氣多,因此這種病症較難治療。

醫學家張景嶽指出:傳統上認為唾血、咯血源於腎臟;痰液中的血則來自脾臟,但這種說法未必完全正確。通常,咯血、唾血的情況下,血會輕易地從喉嚨中咯出,不像咳嗽或吐血那樣需費力。一般來說,由咳嗽引起的出血,通常源於內臟,而源於內臟的出血,其病源較深。直接咯血的情況,則通常源於喉嚨,病源較淺。病源較深的,代表內部已受損嚴重;病源較淺的,則只在經絡間。

因此,當看到咯血、唾血、痰中帶血的情況,且沒有伴隨咳嗽、發燒、呼吸困難、骨頭蒸熱等症狀,我們可以推測病情的輕重。對於這種病症的治療,如果是由火氣引起,只需稍作清熱,調理脾肺;如果是因勞累或疲倦導致,應滋養身體,補充陰氣,即可恢復健康。

治療方法

《易簡》一書指出,唾血可能源自腎臟或肝臟。如果唾液中夾雜少量血絲,這可能是腎臟的火氣上升,可服用六味湯加阿膠和童便來治療。若是氣從兩側肋骨逆向上行,純血隨唾液吐出,這表示肝氣受損,肝血無法儲存,可以先使用杏仁、蘇子、歸、芍、丹皮、熟大黃、枳殼等藥物,降低氣火;再用四物湯加牛膝、萸肉等藥物進行補充。若是長期咳嗽,上氣不接下氣,吐出膿血,背痛臉腫,這代表肺氣虛弱且有熱氣,風邪停留太久,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肺熱咳嗽吐血,推薦使用七傷散,其中黃藥子、白藥子效果顯著。另外,脈搏快速時避免使用灸法,否則可能會導致吐血。醫學家仲景提到:脈搏快速且熱,若誤用灸法,會導致咽部乾燥及吐血。如果肝氣旺盛,鬱結導致唾血,建議使用暢鬱湯。

唾血是指新鮮血液隨唾液吐出。雖然大多源自腎臟,但也可能是體內瘀血堆積,肺氣受阻,無法順利下行。可以使用天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遠志肉,或加炮姜來治療。

生生子曾經治療過兩位患者,他們的唾液都是暗紫色的血液,顏色像豬血,色澤晦暗不鮮艷,身形消瘦,體溫偏高且盜汗,這是因為鬱結導致。這樣的狀態持續一年多。以清痰、降火、開鬱的藥物治療,病情時好時壞。另有一位婦女,也有同樣的症狀,後來因船隻顛簸,大量吐出數碗的痰液,之後病情不再復發。由此可見,唾血也可能源自鬱結,這一點不可不知。

治療案例

孫兆治療博士王珣,他出現咽喉堵塞、胸膈不舒暢、時冷時熱、夜間盜汗的症狀。突然間心胸感到悶堵,咳嗽時吐出幾口血,隨後停止。到了晚上,脈搏加快,口乾舌燥,唾液變得粘稠,偶爾咳嗽一兩聲卻咳不出痰,肩膀和背部微微疼痛。在關元、氣海、中脘、三里等穴位進行艾灸。然而,他實際上是肺虛,症狀是因為體內有熱氣。這些症狀都是誤用灸法,服用溫熱藥物所致。於是,孫兆讓他服用《外臺》第一廣濟紫菀湯,製成藥丸服用,立即見效。

生生子治療薇垣內人的喉嚨瘙癢,咳嗽時吐出紅色痰液,雙手脈搏洪大,內部生瘡。使用山梔子、小薊、生地、牡丹皮、滑石、青皮、麥冬、甘草、黃連、瓜蔞,用水煎煮服用,血止嗽除。之後,每當心力交瘁,就會再次咳嗽,喉嚨有血腥味,這是因為上焦熱氣過盛。使用枇杷葉、山梔子、生地、白芍、甘草、丹皮、地動蜂、天花粉、滑石、紫菀,持續服用三到五劑,兩個月後康復。(地動蜂,即龍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