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四 (1)

1. 暑勞

盛暑之月,火能鑠金,不禁辛酒,勞熱燥攘,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脹悶,煩渴不寧。即童稚老夫,亦有此病。昧者以為癆瘵,不知火載血而上升,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四物湯去川芎,黃連解毒湯去黃柏,二陳以貝母易半夏,加苦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冬、五味以斂之,或黃連香薷飲亦可。

澄按:暑邪內伏,銷鑠真陰,肌肉盡脫,咳嗽吐痰失血,宛類虛損。夏秋之間,人有驟然暴瘦不堪者,多有暑邪內伏之症。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季,炎熱如火能熔化金屬,如果這時不節制辛辣與酒精的攝入,加上過度勞累和燥熱擾亂身體,會導致心臟和脾臟的功能失調,進而可能引發咳嗽、呼吸困難,甚至突然間嘔血或鼻血,頭腦不清醒,胸口感到悶脹,頻繁口渴且無法平靜。即使是小孩或老人,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有人誤以為這是肺結核,但事實上,這是因為血液因熱上升,並非真正因為陰氣不足所引起的虛弱勞損。應服用四物湯但要去掉川芎,黃連解毒湯但去掉黃柏,二陳湯則用貝母代替半夏,再加入苦梗來抑制,薄荷來散熱,麥冬、五味子來收斂,或者也可選擇黃連香薷飲。

澄按:暑熱之邪內伏於體,耗損真陰,使得肌肉消瘦,咳嗽、咳痰、失血,看起來很像虛弱勞損。在夏末秋初,有人會突然變得很瘦弱,大多數是因為暑邪在體內作祟。

2. 傷暑吐衄

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斯無弊也。

白話文:

「對於因暑熱導致嘔吐或鼻血的情況,這是因為暑熱傷害了心臟,心臟虛弱無法正常製造血。我們不應該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心火,而應該用清解暑熱和補益元氣的藥物,再加上牡丹皮、生地黃、犀角這一類的藥物。因為暑熱不僅傷害心臟,也會傷害到身體的氣,所以脈象一定會顯得虛弱。我們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補充元氣,這樣就不會有副作用。」

3. 暑熱鬱閉於經絡

暑熱之症,必面垢口渴喜飲,乾嘔腹痛,或不痛,其脈必虛。若鬱閉於經絡而不解,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則為吐出清血。吐之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萎黃。宜犀角地黃湯。若暑毒攻心,嘔吐鮮血,宜枇杷葉散。

澄按:以上二條,乃時令之火,鬱閉於內,心包之陽,不行於外,則榮衛之開闔不調,腠理閉塞,暑火內逼,而吐衄見矣。若傷之甚者,則非點滴可止,必大吐大衄,頃刻盈盆。治之之法,雖曰清暑涼血為主,然必以益氣為先。蓋暑熱傷氣,血脫益氣,徒用清涼無濟也。

白話文:

【暑熱鬱積在經絡的情況】

暑熱的病症,必定會出現臉部油膩、口渴想喝水的症狀,也可能會有乾嘔、腹痛的現象,或者沒有疼痛感,脈搏通常是虛弱的。如果暑熱鬱積在經絡裡無法排解,隨著氣流的湧動可能會導致鼻血,或者因為通道堵塞,熱血流入胃部,就會出現吐血的現象。如果吐血不止,剩餘的血液停留在體內,可能導致面色變得枯黃。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犀角地黃湯。若是暑熱毒氣侵襲心臟,出現嘔吐鮮血的情況,則應服用枇杷葉散。

澄進一步說明:上述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季節性火熱鬱積在體內,心包的陽氣無法流通到體表,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制失調,皮膚毛孔被阻塞,暑熱在體內加劇,因而出現吐血和鼻血的情況。如果病情嚴重,就不是小量出血可以解決的,必須大量吐血或鼻血,甚至在短時間內滿溢盆中。治療的方法,雖然主要的是要清熱涼血,但必須首先補充氣力。因為暑熱會損耗氣力,血氣流失後更需補氣,單純使用清涼藥物是無濟於事的。

4. 暑證類虛損

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肌倦便溏。暑熱傷氣,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甚則身熱身重,暑傷氣則脈虛而不足,有類乎虛損之症。

澄按:炎暑酷熱,稟質瘦弱之人,不任外邪,故偶感而即病,致傷心脾,宛與虛勞相類。如脈虛不足,脈類虛損也;無氣以動,無氣以言,狀類虛損也;身熱咳嗽,吐痰失血,症類虛損也;肌肉消瘦,形枯骨槁,形類虛損也。雖曰相類,而於相類之中,要求其所以不類焉。

如面垢不澤,與兩顴發赤,不相類也;寒熱不定,體若燔炭,與骨蒸潮熱,不相類也;暑熱失血,神氣倦怠,虛火失血,人反精神,又不相類也。能於不類之中,而察其所以類焉,又能於類之中,而察其所以不類焉,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關於像虛弱損耗的暑熱症狀]

在炎熱潮濕的天氣裡,人體的脾胃功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會感到肌肉疲倦,排便稀軟。暑熱消耗人體元氣,導致呼吸急促,心情煩躁,口乾舌燥,小便顏色深紅。如果髒氣積聚在上焦,會引起脹氣,讓人感到胸口悶塞,食慾不佳。暑熱首先進入心臟,汗液是心臟的精華,所以會有自汗的現象。濕氣過重會使身體發熱且感到沉重,暑熱消耗了元氣,使得脈象虛弱,這些症狀都類似於長期虛弱或損耗的狀態。

進一步說明:在炎熱的季節,身體瘦弱的人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稍微感染就會生病,影響心臟和脾胃的功能,其症狀和慢性虛弱類似。例如,脈象虛弱,就像長期虛弱一樣;沒有力氣活動,說話也缺乏氣力,這和長期虛弱的樣子相似;身體發熱,咳嗽,咳痰,甚至咳血,這些症狀也類似於長期虛弱;肌肉消瘦,身形枯槁,外表看起來也像長期虛弱。

雖然這些症狀看似相似,但我們仍需從相似中找出不同之處。

例如,面色暗沉無光澤,和兩頰泛紅的現象並不相同;發燒和體溫不穩定,和持續低燒的情況不同;因暑熱而出血,使人感到疲倦,但因虛火而出血的人反而精神奕奕,這些都是不同的地方。能夠在不同中找到相似,並在相似中發現不同,這樣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了。

5. 暑瘵

暑熱每多傷氣,氣虛身熱,脈弱,汗出口渴,有似虛損,其甚變為瘧痢,或為熱症。調治失宜,元氣內虧,日久累成不足之症。有暑邪內伏,銷鑠真陰,肌肉盡脫,大骨枯陷,吐痰失血,蒸熱,全類虛損,而實為暑邪所傷,謂之暑瘵。

澄按:暑本不成瘵,日久調治失宜,真陰銷鑠,則變成瘵矣,成瘵則難治矣。雖似虛損,實因於暑。故欲治其瘵者,必先治其暑,如青蒿煎之類。

白話文:

【暑瘵】

暑熱天氣常會傷害到人的氣力,導致氣虛、身體發熱、脈搏虛弱、出汗、口渴等症狀,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虛弱耗損的情況。嚴重時,可能會轉變為瘧疾、痢疾,或者成為熱症。如果調理治療不當,人體的元氣就會逐漸虧損,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長期的虛弱病態。有些情況下,暑熱的邪氣在體內潛伏,消耗掉身體的真陰(即人體內的精華物質),使肌肉消瘦,骨骼枯萎,還可能出現咳嗽吐痰,甚至咯血,以及整日感到燥熱等症狀,這些都和虛弱耗損非常相似,但實際上是由暑熱邪氣所導致的,這種情況被稱為「暑瘵」。

進一步說明,暑熱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瘵」(一種類似肺結核的疾病),但如果長時間未能妥善調理,使體內的真陰被大量消耗,就會逐漸轉變成「瘵」。一旦轉變為「瘵」,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儘管這些症狀看似虛弱耗損,但其實根源在於暑熱。因此,想要治療「瘵」,首先必須治療暑熱,例如可以使用青蒿煎這類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