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四 (2)

1. 咯血方

七珍散,治久病咯血成勞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黃粟米,黃耆(各一兩)

論曰:此純是氣藥,今以治血者,以久病傷脾肺,雖用血藥,恐滋潤之品,益足損脾,脾為金母,故只以脾為重也。虛則補其母,且培其土,能不作瀉,縱咯血甚,尚可調治。若滋陰藥多,病雖似減,一旦食少作瀉,則不可知矣。故血症必用脾肺藥收功,亦一定之法也。

聖餅子,治咯血等症。

青黛(一兩),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

以黃耆煎湯,炒如褐色,二味研作餅子,入柿餅內,濕紙包煨,連柿餅研細,米湯服下。

荷葉散,治咯血,用此方最良。

荷葉(不拘多少,焙乾為末)

上米飲或白湯送下。

思袍散,治咯血、吐血、唾血,及煩躁咳嗽。

生蒲黃,乾荷葉,茅根(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三錢,濃煎桑白皮湯,食後溫服。

羅用蒲黃、荷葉二味。

丹溪方,治咯血。

桑白皮(一錢五分),半夏(炒),知母,貝母,茯苓,生地,陳皮(各一錢),阿膠(炒),甘草,杏仁(炒,各五分),梔子,桔梗,柳桂(二分,入此以治上焦)

上用薑、蔥、白水煎服。

又方,治咯血、衄血。

白芍藥(一兩),犀角(二錢五分)

上為末,新汲水調服一錢,血止為限。

白及散,治咯血。

白及(一兩),藕節(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地黃散,治一切吐血、咯血,能解一切毒,及諸熱煩躁。

茜草根(四錢),大豆子,黃藥子,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加人參二兩,治痰嗽有血。

白話文:

【咯血方】

[七珍散],適用於長期咯血導致勞損的症狀。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黃粟米、黃耆(各1兩)

說明:這些全都是調理氣血的藥材,現在用來治療血癥,是因為長時間的疾病已傷害到脾臟和肺部。雖然使用了補血的藥物,但滋潤的成分可能會進一步損壞脾臟,脾臟是肺臟的母親器官,所以我們更重視脾臟的健康。在虛弱的情況下,應補充其母親器官,同時培養身體的根基,這樣即使不會造成腹瀉,就算咯血情況嚴重,還是可以得到調理。如果過多使用滋補陰液的藥物,病症看似減輕,但一旦食慾減退並出現腹瀉,那後果就難以預料了。因此,治療血癥必須使用脾肺藥材來達到最終的療效,這是一個固定的原則。

[聖餅子],適用於咯血的症狀。

青黛(1兩)、杏仁(49粒,去皮尖)

使用黃耆煎煮的湯汁,將藥材炒至呈褐色,然後研磨成餅狀,放入柿餅中,用濕紙包裹後烘焙,再連同柿餅一起研磨成細粉,以米湯服用。

[荷葉散],適用於咯血,這個配方非常有效。

荷葉(不限量,烘乾後磨成粉末)

以米湯或是清水送服。

[思袍散],適用於咯血、吐血、唾血,以及煩躁咳嗽。

生蒲黃、乾荷葉、茅根(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3錢,以濃煎的桑白皮湯,在飯後溫熱服用。

[丹溪方],適用於咯血。

桑白皮(1錢5分)、半夏(炒)、知母、貝母、茯苓、生地、陳皮(各1錢)、阿膠(炒)、甘草、杏仁(炒,各5分)、梔子、桔梗、柳桂(2分,加入此藥材來治療上焦)

以上藥材與薑、蔥一同以清水煎煮服用。

另一個配方,適用於咯血、鼻血。

白芍藥(1兩)、犀角(2錢5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以新汲取的冷水調和服用1錢,直到血止。

[白及散],適用於咯血。

白及(1兩)、藕節(5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1錢,以清水服用。

[地黃散],適用於各種吐血、咯血,能解除所有毒素,以及各種熱症引起的煩躁。

茜草根(4錢)、大豆子、黃藥子、甘草(各2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2錢,以新汲取的冷水服用。如果痰中有血,可以加入2兩的人參。

2. 方見各門

天王補心丹

四物湯

四君子湯,(俱見秦越人治法。)

二陰煎(見張景岳治法。)

桃仁湯(見下集積瘀。)

防風通聖散(見下集風熱。)

白話文:

天王補心丹 這是一種用來滋補心臟,安神定志的藥方。

四物湯 這是一種滋補血液,調理婦女月經的藥方。

四君子湯 這是一種補氣的藥方,主要用於脾胃虛弱的人。

以上三種藥方,都可在秦越人的治療方法中找到相關記載。

二陰煎 這是一種滋陰降火的藥方,可以在張景嶽的治療方法中找到。

桃仁湯 這是一種活血化瘀的藥方,可以在後面關於積瘀的章節中找到。

防風通聖散 這是一種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藥方,可以在後面關於風熱的章節中找到。

3. 唾血方

七傷散,治勞嗽咳唾血。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芍(七錢五分),知母,玄胡索(各五錢),鬱金,當歸,山藥,乳香,血竭(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下。一法,紅花、當歸煎湯下。

澄按:《本草》云:黃、白藥子,治肺熱有功。

千金方,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生薑汁,杏仁(各二升),蜜糖,豬膏(二合),糖

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淨,搗如膏,和薑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每服杏仁一枚,日夜服六七次,漸加。

阿膠散,治肺燥咳嗽不已及唾血。

阿膠(炒),白及(各二錢),天冬,北五味,人參,生地,茯苓(各一錢)

上以白及為細末,余藥用水一鍾半,入蜜二匙,秫米百粒,生薑五片同煎,入白及末調,食後溫服。

茅根湯,治唾血。

白茅根一味,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絞汁飲之。

百部丸,治諸咳不得氣息,唾血。

百部(二兩),升麻(五錢),桂心,五味子,甘草,紫菀,乾薑(各一兩)

上七味,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三次,知為度。忌生蔥、海藻、菘菜。

款冬散,治肺偏損,胸中虛;肺偏痛,唾血氣咳。

款冬花,當歸(各六分),桂心,川芎,五味子,附子(炮,各七分),細辛,貝母(各四分),乾薑,生地(各八分),白朮,炙甘草,杏仁(去皮,各五分),紫菀(三分)

上為末,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蔥、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豬肉、蕪荑。

澄按:唾血、咳血屬寒者少。今此二方,用薑、桂、附熱劑,蓋為腎足少陰脈是動病咳、唾血者設也。用者審之。

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天冬,麥冬,桑白皮(各七分),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淡竹葉,生地(各一錢),五味子(九粒)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唾血治療方]

【七傷散】,適用於治療勞力性咳嗽及唾液帶血。

藥材:黃藥子、白藥子(各30克),赤芍(22.5克),知母、玄胡索(各15克),鬱金、當歸、山藥、乳香、血竭(各6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6克,用茶湯吞服。另一種方法是用紅花、當歸煎煮的湯來送服。

【千金方】,用於治療上氣咳嗽、呼吸困難,以及喉嚨有異物感且唾液帶血。

藥材:生薑汁、杏仁(各600毫升),蜜糖,豬膏(60毫升),糖。

製作方法:首先,用豬膏煎杏仁至表面呈黃色,然後取出,用紙擦拭乾淨,再將其搗成膏狀,與薑汁、蜜糖混合煎煮,直到可以搓成丸狀。每次服用量相當於一顆杏仁大小,每日夜間服用六到七次,逐漸增加劑量。

【阿膠散】,用於治療因肺部乾燥引起的持續性咳嗽及唾液帶血。

藥材:阿膠(炒)、白及(各6克),天冬、北五味、人參、生地、茯苓(各3克)。

製作方法:將白及研磨成細末,其他藥材用水450毫升,加入兩湯匙蜂蜜,一百粒秫米,五片生薑一同煎煮,最後加入白及末調勻,飯後溫服。

【茅根湯】,用於治療唾液帶血。

藥材:白茅根。

服用方法:取白茅根切成小塊,每日三次,每次一小勺。也可以將其搾汁飲用。

【百部丸】,適用於各種咳嗽無法正常呼吸,唾液帶血。

藥材:百部(60克),升麻(15克),桂心、五味子、甘草、紫菀、乾薑(各3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製成蜜丸,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每日三次,直到病情好轉。忌食用生蔥、海藻、菘菜。

【款冬散】,適用於肺部受損,胸部虛弱;肺部疼痛,唾液帶血,氣喘咳嗽。

藥材:款冬花、當歸(各18克),桂心、川芎、五味子、炮附子(各21克),細辛、貝母(各12克),乾薑、生地(各24克),白朮、炙甘草、杏仁(去皮,各15克),紫菀(9克)。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清酒吞服一小勺,每日兩次。忌食用生蔥、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豬肉、蕪荑。

【麥門冬湯】,適用於病後肺部被熱邪侵襲,咳嗽帶血,胸膈脹滿,呼吸困難,五心煩熱並口渴。

藥材:天冬、麥冬、桑白皮(各21克),紫菀茸、貝母(各18克),桔梗、甘草(各15克),淡竹葉、生地(各30克),五味子(9粒)。

服用方法:將藥材用水450毫升,加入一顆棗一同煎煮,然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