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3)
上集卷之十三 (3)
1. 氣下陷則脫血,坤卦統之
吳澄曰:凡血越出上竅,皆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也。何則?血不自行,隨氣而行;血不自止,隨氣而止。今氣下陷,而不能上升,則血亦當下脫,而不應上越。殊不知有勞傷肺氣,鬱結傷脾氣,氣不上升,而血無所統,則亦有上越者。豈可執定下陷,而不上脫之說乎?
—氣為生陽,血為死陰。統運血脈,周流全體者,營氣也。故經曰:營行脈中,血隨氣配。今氣虛則下陷,血無統攝,反上脫溢。若求血屬之藥治血,血終不止。惟以人參養營湯,重用參、耆,升舉脾胃之氣,則血可立止,有旋轉造化之妙。
白話文:
吳澄認為,血液從頭部、臉部等上部器官流出,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導致氣血上升而不下降。因為血液本身不會自行流動,而是隨著氣血運行;血液也不會自行停止,也是隨著氣血停止。現在氣血下降,無法上升,那麼血液也應該向下流失,而不應該向上溢出。但有些人卻不知道,如果勞損肺氣,鬱結脾氣,導致氣血無法上升,血液失去統攝,也會出現向上溢出。因此,不能只認為血液向上溢出是因為氣血下降,而不考慮其他因素。
氣血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氣屬陽性,血屬陰性。氣血的運行和調節,主要依靠營氣。經書記載,營氣運行在脈絡中,血液隨著氣血而運行。現在氣虛導致下降,血液失去統攝,反而向上溢出。如果只用針對血液的藥物治療,血液最終也無法止住。只有用人參養營湯,大量使用人參和黃芪,提升脾胃之氣,才能讓血液立刻止住,這就是轉化生機的妙法。
—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氣陷,不能攝血,非火症也。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切不可用清涼等藥。
—氣陷而兼氣滯者,宜歸脾湯。
—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或理陰煎。
—勞傷過度,氣陷於血,食少不眠,發熱體倦,怔忡健忘驚悸,脾虛不統,當以參、耆補氣為主,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所謂歸經者,非謂已離經之死血復還本經。惟調和氣血,使好血有所依歸,不致上溢耳。宜歸脾湯。
白話文:
如果平常勞累過度,思慮過多,或者經常嘔吐、腹瀉,突然出現吐血或便血,這是脾氣虛弱,氣血下陷,無法約束血液,並不是熱症。應該服用六味回陽飲,加大量白朮治療,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氣血下陷又伴隨氣滯,應該服用歸脾湯。
如果陽氣不足,應該服用理中湯或理陰煎。
如果勞傷過度,氣血下陷,食慾不振,失眠,發熱體倦,心神不寧,健忘,驚恐不安,脾虛無法統攝血液,應該以人參、黃耆補氣為主,氣血充足才能約束血液,血液自然會回到經絡。所謂「歸經」並不是指已經離開經絡的死血回到原本的經絡,而是指調節氣血,使好的血液有依歸,不至於溢出。因此應該服用歸脾湯。
—今人見吐血,只知用降藥,而不敢用升提。蓋血已上越,清降猶恐不止,而再提補,不益甚乎?不知有一種勞傷之人,中氣下陷而吐血者,徒用歸脾無益。如薛立齋治星士張東谷,與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薛氏治一童子發熱吐血,用補中益氣湯。(見薛新甫治法。)
—李士材治章魯齋吐血發熱,用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白話文:
現今人們看到吐血,只知道用降氣的藥物,卻不敢使用升提的藥物。因為血已經向上逆流,清降藥物可能還不足以止住,如果再用升提補氣的藥物,恐怕會更糟糕。他們不知道有些勞傷之人,因中氣下陷而吐血,單用歸脾湯無效。就像薛立齋治療星士張東谷的吐血,用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薛氏還治療過一個發熱吐血的童子,也用補中益氣湯。(見薛新甫治法。)
李士材治療章魯齋的吐血發熱,也用補中益氣湯。(見血症醫案)
2. 氣逆則血隨氣升,震卦統之
吳澄曰:血以下行為順,上越為逆,然血逆之,皆由於氣之逆也。氣逆者宜降,降則氣順,而血自寧矣,雖然有說焉,降氣行血,此特八法中之一法耳。人之虛實寒熱,萬有不齊;表裡陰陽,當分類治。雖同一失血症,而治之之法不同,常酌其中有可降不可降之因,不可遂謂失血一症,輒雲氣逆,儘可降而降之也。
—東垣曰: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口鼻。
—又曰:傷寒家衄血,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白芍、生地、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白芍、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
白話文:
吳澄說:血液向下流動是正常的,向上逆流就是不正常的,然而血液逆流,都是由於氣逆造成的。氣逆就要降氣,降氣則氣順,而血液自然就會安穩下來了。雖然有說降氣行血,但這只是八法中的一種方法而已。人體的虛實寒熱,千差萬別;表裡陰陽,也應該分門別類治療。雖然都是失血症,但治療方法卻不相同,要仔細判斷其中有可降不可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失血症就都是氣逆,可以降氣就降氣。
東垣說:經書上說:生氣就會導致氣逆,嚴重的話就會嘔血,暴癉內逆,肝肺互相搏擊,就會吐血鼻血。
他又說:傷寒家鼻出血,仲景說不可發汗,因為脈象微弱。如果脈象浮緊,就用麻黃湯,脈象浮緩,就用桂枝湯,脈象已經微弱的,這兩種藥都不可用,應該用黃芩芍藥湯治療。各種雜病見血,大多歸咎於熱。比如鼻出血是因肺熱,就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白芍、生地、丹參、阿膠之類的藥物治療。咯血是因腎熱,就用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的藥物治療。痰涎帶血是因脾熱,就用葛根、黃耆、黃連、白芍、當歸、甘草、沉香之類的藥物治療。
嘔吐血出於胃,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加黃連主之。血症上行,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為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症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逆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自知吉也。
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李士材曰:上盛下虛,法當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脈來微軟,精神困倦,是氣虛不能攝血,宜人參飲子,或獨參湯。脈素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滯痛,或吐塊血,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之屬,從大便導之。血以上出為逆,下出為順,苟非大虛泄,皆當行之,以轉逆為順,此釜底抽薪之妙法。
白話文:
嘔吐血的診治
嘔吐血出自胃部,實證者應以犀角地黃湯治療,虛證者則以小建中湯加黃連治療。 血症上行,無論是嘔吐還是吐血,都是逆行之象。若血症轉變為下行,則為惡痢,屬於順行。血上行為逆,治療難度較高;下行為順,治療較為容易。故張仲景說:「蓄血症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相合。若無病之人突然下痢,則病情正在加重。現今病人血逆上行,又復下行出現惡痢,說明邪氣欲去,預後良好。
經書記載:凡見血伴隨身熱脈大者難治,這是火邪盛的表現。 身涼脈靜者易治,這是正氣恢復的徵兆。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正是此意。
李士材說: 上實下虛,應當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宜用蘇子降氣湯治療。若脈來微軟,精神困倦,這是氣虛不能攝血,宜用人參飲子或獨參湯治療。若脈素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滯痛,或吐塊血,可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等藥,從大便導之。血以上出為逆,下出為順,除非是大虛泄,都應當行之,以轉逆為順,這是釜底抽薪的妙法。
若吐血已多,困倦虛乏者,不可行也。吐多而急欲止之,生地、當歸、丹皮、赤芍煎湯,入藕汁、童便各一鍾,血餘灰二錢,墨汁五分,調均熱服。怒氣傷肝者,丹皮、白芍、木香之屬。勞心者,蓮子、糯米、柏仁、遠志、棗仁、茯神之屬。酒傷者,荊芥、茅花、側柏之屬。
飲食傷者,白朮、陳皮、甘草、穀芽、砂仁之屬。吐血色黯,脈遲而寒者,理中湯。勞力者,蘇子降氣湯加阿膠,或以豬肺煮熟,蘸白及末食之。
白話文:
如果吐血量已經很多,而且感到疲倦虛弱,就不要再活動了。吐血量多,想要快速止血的話,可以用生地、當歸、丹皮、赤芍煎成湯,再加入藕汁、童尿各一杯,血餘灰兩錢,墨汁五分,混合均勻後趁熱服用。由於生氣會傷害肝臟,因此可以用丹皮、白芍、木香等藥材。勞心過度的人,可以用蓮子、糯米、柏仁、遠志、棗仁、茯神等藥材。喝酒過量的人,可以用荊芥、茅花、側柏等藥材。
飲食不當導致吐血的人,可以用白朮、陳皮、甘草、穀芽、砂仁等藥材。如果吐血顏色暗淡,脈搏遲緩且冰冷,可以服用理中湯。勞累過度的人,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加入阿膠,或者用豬肺煮熟後沾白及粉末食用。
—氣逆於上,血隨氣亂,吐血不止,宜用降氣不降火之法。氣順而火而自熄,血自寧。
—怒氣傷肝,動肝火則火載血上,動肝氣則氣逆血上奔,所以皆能嘔血。
—肝氣逆者,必有胸脅脹滿痛等症,宜白芍、生地黃、青皮、枳殼、貝母、澤瀉之類,行其氣而血自清。
—氣逆於臟,則血隨氣亂,錯經妄行,然必有氣逆喘滿,或胸脅脹痛,或黃柏弦長等症。此當以順氣為先,宜青皮、陳皮、蘇子、澤瀉之屬。氣逆兼火,佐以平肝,宜梔子、白芍之屬。氣逆無火,當行陰滯,宜香附、烏藥、鬱金、乾薑之屬。然必氣逆多實者,乃堪用此。其或實中有虛,不堪消耗者,或宜暫用,不可不審。
白話文:
當氣逆上衝時,血液隨著氣血紊亂,就會出現吐血不止的情況。這時應該採用降氣而不降火的治療方法。氣順了,火自然就熄滅,血液也會自然恢復平靜。
憤怒會傷肝,肝火旺盛就會導致火帶著血液上涌,肝氣逆亂也會導致氣逆血上奔涌,因此都會造成嘔血。
肝氣逆的人,一定會有胸脅脹滿疼痛等症狀,應該用白芍、生地黃、青皮、枳殼、貝母、澤瀉等藥物,疏通氣機,血液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氣逆於臟腑,血液就會隨著氣血紊亂,經脈錯亂,運行失常。這時一定會有氣逆喘滿,或者胸脅脹痛,或者脈象弦長等症狀。應該以順氣為先,可用青皮、陳皮、蘇子、澤瀉等藥物。如果氣逆兼有火氣,可以輔以平肝的藥物,如梔子、白芍等。如果氣逆沒有火氣,應該行氣化瘀,可用香附、烏藥、鬱金、乾薑等藥物。但是,這些藥物適用於氣逆多實證的患者,如果是實中有虛,不能過度消耗的患者,可以用這些藥物,但不可不慎重考慮。
—胃虛不能傳化,其氣逆上,亦能吐衄,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凡出血諸症,每以胃藥收功。
—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逆吐衄者,法當順其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各一錢,下養正丹。
—凡怒氣動肝火盛者,必有煩熱脈症,降火而血自清。氣逆者,必兼胸脅痛滿,行氣而血自止。
—有病因怒,而怒氣已散者,不得再加行散,以傷其氣。或肝火已平,不得過用苦寒,再損元陽。且凡肝氣為邪,每多侮土,故常致脾胃受傷,及營血失守等症。若察其無脹無火,脈虛神困,而血有妄行者,此其病傷在脾,治當專理中氣,宜五陰煎、五福飲之類主之。或兼火不生土,則理中湯、理陰煎之屬皆不可少,勿謂始因怒起,而專意伐肝也。
白話文:
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氣逆而上,也會導致吐血或鼻出血,可以用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治療。一般來說,治療出血症狀,常常可以透過調理胃氣取得效果。
上半身氣盛,下半身虛弱,有上升沒有下降,血液隨著氣逆而上造成吐血或鼻出血,應該要順氣,讓氣下降,血液自然會回到經脈。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加上人參、阿膠各一錢,再配合服用養正丹。
凡是因生氣導致肝火旺盛的人,必定會有煩熱的脈象,要降火才能使血液清淨。氣逆的人,必定會伴隨胸脅疼痛、滿悶,要行氣才能使出血停止。
如果疾病是由於生氣引起,但怒氣已經消散,就不要再使用行散的藥物,以免傷氣。或者肝火已經平息,也不要過度使用苦寒藥物,以免損傷元陽。而且,肝氣化為邪氣,經常會侵犯脾土,所以常常會導致脾胃受傷,以及營血失守等症狀。如果觀察到病人沒有脹滿、發熱,脈象虛弱,精神困倦,但卻有出血,這是脾氣受傷造成的,治療應該專注於調理中氣,可以用五陰煎、五福飲等藥物治療。如果同時出現火不生土的情況,就要配合理中湯、理陰煎等藥物,不要因為病因是生氣而只專注於治療肝臟。
—血從下出者順,上出者逆。一應血上溢之症,苟非脾虛泄瀉,羸瘦不禁者,當以大黃醋製,和生地汁及桃仁泥、丹皮之屬,引入血分,使血下行,轉逆為順,此妙法也。不知此而從事於芩、連、知、柏之屬,輔四物而行,使氣血俱傷,脾胃兩敗,今之醫治血症者,百豈有一生焉?
—氣逆者因怒傷肝木,則氣菀於上,令人薄厥,宜沉香、木香、青皮、白芍、丹皮之屬。
白話文:
出血部位如果往下流是正常的,往上流就是逆了。凡是血往上溢的病症,如果不是脾虛泄瀉、體虛瘦弱的,就應該用大黃醋製成藥物,再加入生地汁、桃仁泥、丹皮等,引入血分,使血液向下流動,把逆轉為順,這是很有效的辦法。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反而使用黃芩、黃連、知母、柏樹皮之類的藥物,輔以四物湯來治療,就會使氣血雙傷,脾胃受損。現在很多醫生治療血症,十個裡面恐怕沒有一個能治好。
氣逆是因為怒氣傷了肝,導致氣上衝,讓人昏厥,應該用沉香、木香、青皮、白芍、丹皮等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