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2)

1. 氣熱失血(有虛火,有實火。)坎離二卦

吳澄曰:氣有餘即是火,非氣之有餘,實氣之不足也。既變為火,則不得復名為氣矣。宜參虛中之實,實中之虛。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虛火之血,扶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勿謂均是火也,以虛為實,以實為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實火則熱甚逼血而妄行,宜苦寒瀉火。坎卦。

虛火則陽亢陰微而上泛,宜滋陰降火。離卦。

以上八法,各有所宜,隨病所因。諸家之法,俱不可廢,則寒熱溫涼,升降補瀉之法,臨證不惑,而諸法皆得為吾用矣。

宏格曰:人身俱賴於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氣和則平,氣鬱則病。故經云: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有往必有來,有勝必有復,此一定之理也。氣本於少陽而原於腎,腎藏精,氣旺則精生,所以失血一症,皆統乎氣。而其中經緯,以寒熱虛實一理貫通,條分八法。

又以各種血症匯為全書,以備參考。而下集外損門中,又分失血、積瘀二卷,治血之法,可謂詳且盡矣。

白話文:

吳澄認為,所謂氣盛生火,其實並非氣多,而是氣虛所致。一旦氣化為火,便不再是氣了。治療時要辨明虛實,既要顧及虛中之實,也要注意實中之虛。對於實火引起的出血,應以順氣為先,氣順則血自然歸經;對於虛火引起的出血,應以扶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切勿混淆虛實,以虛當實,或以實當虛,這樣會導致補不足而益有餘,犯了虛虛實實的禁忌。

實火表現為熱盛迫血妄行,宜用苦寒藥物瀉火,对应坎卦。

虛火表現為陽亢陰微而上泛,宜用滋陰藥物降火,对应離卦。

以上八法各有適用症,應根據病因選擇。各家醫法都有其價值,不可偏廢。掌握寒熱溫涼、升降補瀉等方法,臨證時就不會迷惑,各種醫法都能為我們所用。

宏格指出,人體賴以生存的是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氣和則平,氣鬱則病。因此,經書記載:「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氣的運行有往必有來,有勝必有復,這是必然的規律。氣源於少陽,本於腎,腎藏精,氣旺則精生,所以失血症都與氣息相關。其中經緯,可以用寒熱虛實一理貫通,條分八法。

本書將各種血症匯集在一起,方便參考。下集外損門中,又分失血、積瘀二卷,對血症的治療方法可以說是詳盡無遺。

2. 氣虛不能攝血,乾卦統之

吳澄曰:天地之道,無形者依有形,有形者附無形,互相依附。天地之道,亦即氣血之道也。氣之離,未有不由於血之散;而血之脫,未有不由於氣之虛。所以善治者,不治其血,而專治其氣,氣旺則陽能統陰,而血自歸經矣。

—萬物生成之道,惟陰與陽。非陽無以生,生者神其化也。非陰無以成,成者立其形也。人有陰陽,即為氣血。陽主氣,故氣全則神王。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然人之初生,必從精始。精之與血,似乎非類。而丹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

由此觀之,則凡屬水類,無非六一所化,而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受藏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於一身,無所不及。故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體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宣通,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此形,惟賴此血。

白話文:

吳澄說:天地運行的道理,無形的依賴有形的,有形的依附無形的,彼此互相依附。天地之道,也就是氣血之道。氣的離散,沒有不是因為血的散失;而血的脫落,沒有不是因為氣的虛弱。所以善於治病的人,不治血,而專治氣,氣旺盛則陽氣能統攝陰氣,血自然就會歸於經脈了。

萬物生成的道理,只有陰和陽。沒有陽氣就不能生長,生長就是神氣變化。沒有陰氣就不能成形,成形就是建立形體。人有陰陽,也就是氣血。陽主氣,所以氣足則神明旺盛。陰主血,所以血充盈則形體強壯。人生所依靠的,只有這兩樣。但是人剛出生,必定從精氣開始。精氣和血,似乎不是同一類。但是道家認為:涕、唾、精、津、汗、血、液這七種靈物,都屬於陰。

由此可見,凡是屬於水類的,都是由六一之氣化生,而血就是精氣的一種。但是精氣藏於腎臟,蘊藏的不多,而血則充盈於全身,到處都是。因為血源源不斷地產生,由脾臟化生,由心臟統攝,由肝臟儲藏,由肺臟宣佈,由腎臟排泄,灌溉全身,無所不及。所以血是七竅的靈氣,是四肢的動力,是筋骨的柔韌,是肌體的豐盛,甚至滋養臟腑,安神魂,潤澤顏色,充盈營衛,津液得以宣通,陰氣得以調暢,凡是形體存在的地方,都是血的作用。因此人體的形體,只靠血來維持。

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所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然血化於氣,而成於陰。陽虛固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溫而不宜寒。陽亢則最能傷陰,所以血宜靜而不宜動。此盈虛消息之機,苟能察其精義,而得養榮之道,又何血病之足慮者哉?

—陽能統陰,氣能攝血。凡氣虛而不能攝血者,其脈必微弱虛軟,精神疲憊,宜獨參湯,或人參飲子。

—今人凡見吐血,喜用血分之藥,而不敢補氣,恐助火也。人但知火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但知金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惟東垣有曰:甘溫能除大熱,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要知氣旺自能攝血,陽生陰長,一定之理也。故補氣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白話文:

因此,血液衰竭就會導致形體萎縮,血液敗壞就會導致形體衰敗,而身體各部位,凡是血液虧損的地方,就會出現相應的病症。假如血液流失,那麼形體如何立住,氣機又往哪裡去呢?陰陽皆亡,危險至極。然而血液由氣化生,並且依賴陰氣而形成。陽氣虛弱就無法生成血液,因此血液需要溫而不寒。陽氣亢盛就會最容易傷陰,因此血液需要靜而不動。這是血氣盈虛消長的法則,只要能夠精通其原理,掌握滋養血液的方法,又何必擔心血病呢?

陽氣能統攝陰氣,氣能攝持血液。凡是氣虛而不能攝持血液的人,脈象必然微弱虛軟,精神疲憊,應該服用獨參湯,或人參飲子。

現在的人,凡是見到吐血,就喜歡用補血的藥物,卻不敢補氣,擔心會助長火氣。人們只知道火剋金,卻不知道氣能勝火。人們只知道金生水,卻不知道氣就是水。唯有東垣說過:「甘溫能除大熱,人參、黃芪、甘草是消除煩熱的聖藥。」應該知道氣旺就能夠攝持血液,陽氣生長則陰氣也随之增長,這是恆定的道理。所以補氣確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氣虛血弱,當從長沙治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憂思過度,損傷心脾,以致吐血咯血者,其病多非火症。或常見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懷鬱結,飲食無味;或腹雖作飢而不欲食;或神魂驚困而臥不安。是皆中氣虧損,不能收攝所致。速宜救本,不得治標,惟五福飲、五陰煎之類。

—徐東皋論王節齋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吐衄咳咯血等症,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世人不識,往往服之致不救者多矣。噫!此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甫論節齋,議論多長,而獨短於此,何則?凡諸失血症,因火盛妄行,不宜於甘溫者,理固然也。

白話文:

如果氣虛血弱,就應該按照長沙的治療方法。血虛可以用人參來補,陽氣旺盛就能滋生陰血。

憂思過度會損傷心脾,導致吐血或咯血,這種病大多不是火症。患者常表現為氣短氣怯、面色憔悴,或胸悶鬱結、食慾不振,或明明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或精神恍惚、夜不能寐。這些都是中氣虧損,不能收攝造成的。必須及時治療根本,不可治標,可以用五福飲、五陰煎等藥方。

徐東皋評論王節齋說:凡是因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導致咳嗽、吐痰、吐血、咳血等症狀的,誤服人參、黃芪等甘溫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世人不了解,常常服用這些藥物,導致無法挽救的人很多。唉!這只是片面的說法,不是普遍適用的論點。雖然王節齋的醫術精湛,見解獨到,但唯獨在這方面有所欠缺,這是為什麼呢?凡是失血症,都是因為火盛妄行,不適合用甘溫藥物,這是符合道理的。

其虛火有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耆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獨參湯一味服之,所以治其虛也。經云虛者補之,是以臞仙集之以為《十藥神書》。今之治勞怯吐血,立有起死回生之效。然則彼以獨參湯者,何其神歟!又如丹溪治一人,勞嗽吐血,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桑白皮、杏仁、貝母、瓜蔞、海石、五味子、天冬而愈。

白話文:

體弱氣虛的人,怎麼可能不用人參、黃耆呢?葛洪用參湯單味就能治療大吐血後的虛弱,因為經書上說虛則補之,所以臞仙將這方法收錄在《十藥神書》裡,如今治療勞累虛弱、吐血,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可見參湯的功效的確神奇!丹溪先生也曾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桑白皮、杏仁、貝母、瓜蔞、海石、五味子、天冬治療一位勞咳吐血的病人,最終也治好了。

又如局方人參湯,專治胃弱吐血衄血之症,然則彼皆非歟?大抵用藥補瀉宜審人虛實,則無施不當,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

—劉忠厚云: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衰則神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但何以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其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亢陰乏矣。

—凡暴吐暴衄,失血如湧泉,多致血脫氣亦脫,危在頃刻者,此其內傷敗劇而然。當此之際,速宜以氣為主。蓋有形之血不能即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漸可生。宜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加飛羅面一錢許,或溫水,或井花水,隨其所好,調和稀糊,徐徐服之。或濃煎獨參湯,徐徐服亦可。此正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大法也。

白話文:

人參湯專門治療胃弱、吐血、流鼻血等症狀,但也有人認為它不適合所有情況。其實,用藥補瀉應該根據個人體質虛實來判斷,沒有絕對的不可用,為何要說溫熱性質的藥物一定不可用呢?

劉忠厚說:血液是精神氣血的根本,維持血液才能存活,失去血液就會死亡。因此,血氣充盈則身體健壯,血氣衰弱則精神衰弱。精神安靜則陰氣滋生,身體勞累則陽氣亢盛,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衰弱。那麼,為何陽氣旺盛能滋生陰血呢?這是因為氣的本性是陰氣依附陽氣,隨着氣在體內運行。如果沒有陰氣約束,陽氣就無法立足。所以陽氣容易生病,治療起來也比較困難。因為陽氣常常虧損,如果再繼續損耗它,就會導致陽氣亢盛,陰氣不足。

對於突然嘔吐、流鼻血,失血如泉涌,血氣快速流失,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這是內傷嚴重導致的。這種情況下,應以補氣為主,因為有形的血液無法立即生成,而無形的氣則需要急救。只要氣不完全流失,生命就能維持,血液也能慢慢恢復。應該立即用一兩到兩兩的人參研磨成細末,加入一錢左右的麵粉,用溫水或井水調成稀糊,慢慢服用。也可以濃煎人參湯,慢慢服用。這就是治療血氣流失、補益氣血、滋養陰氣的最佳方法。

—元氣、穀氣、營氣、清氣、胃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穀氣上行之別名,其實一也。百病之源,皆由於此。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是六腑之元氣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則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營衛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乃生髮耳。

—積勞吐血,久病之餘,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用獨參湯。

—血從九竅齊出,乃血脫也。發灰、大薊汁、人參湯調服止之。血溢或觸傷破出,遂如湧泉不止,惟用十全大補湯,頻頻多服之。

白話文:

元氣、穀氣、營氣、清氣、胃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這六種氣都是飲食進入胃後,穀氣上行的不同名稱,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百病的根源,都源於此。所以經書上說五臟之氣,已經消散到體外,這就是六腑的元氣。氣受損傷就會導致臟器生病,臟器生病就會影響身體的外表,這就是五臟六腑都虛弱了。只有陰火獨盛,向上侵犯陽氣,才會導致營衛失守,各種疾病產生。其中各種變化,都是因為中氣不足而引起的。

積勞吐血,久病之後,吐血量多而且很久都止不住,可以用獨參湯。

血從九個孔洞一起流出,這就是血脫。可以用發灰、大薊汁、人參湯調和服用來止血。血溢出或因碰撞而破裂流出,像湧泉一樣止不住,就只可以用十全大補湯,頻繁地多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