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上集卷之十三

2. 血證八法扼要

3. 總論

吳澄曰:夫血者,水火合德而生,其形象天一之水,其色法地二之火,取水之精以為體,合火之神以為用,人賴以有生。其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氣使然也。故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經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是也。然人之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息。

凡血之越出上竅者,皆氣為之也。先賢立論,治法不一,或主溫補,或主寒涼,或以活血行氣,或以滋陰降火,或以心腎為主,或以脾胃為急,或主潤肺,或主疏肝。有是病用是法,非漫然也。無如時師不察,不明夫寒熱虛實之旨。欲用溫補,畏其助火添邪。欲用寒涼,畏其血凝不散。

活血行氣,又恐傷其真元。滋陰降火,又恐傷其脾胃。心陽腎陰不分,脾胃勇怯罔顧。潤肺難痊,疏肝恐誤,藥餌妄投,希圖僥倖,未有能毅然獨斷於中者也。余歷練數十年,見症甚多,務求其要,晝夜苦思,深知根底,立為八法。以氣為主,貫通寒熱虛實,經緯其間,條分縷析,開卷瞭然。

以見氣虛者宜補氣,陷者直升氣,逆者宜降氣,滯者宜行,外寒者宜散,內寒者宜溫,虛火者宜滋,實火者宜清。當用寒涼者,竟用寒涼,而無傷脾敗胃之虞。當用溫補者,竟用溫補,而無添邪助火之弊。活血行氣,非活血行氣則血不痊。滋陰降火,非滋陰降火則血不止。以心陽為主者,必當行陽固陰。

以脾胃為急者,必當調和中土。當潤肺則潤肺,當疏肝則疏肝。確然可據,不致臨證茫然,妄執臆見,歧中又歧也。

白話文:

吳澄說:血液是由水和火兩種屬性結合而成,它的形態像天一的水,顏色遵循地二的火,它提取水的精華作為身體的組成部分,融合火的能量作為功能,人類的生命倚靠它而存在。血液的進出升降,以及對身體的滋潤和流通,都是由氣來引導的。因此,氣可以視為無形的血,血可以視為有形的氣。古籍記載:血和氣,雖然名字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然而,人體內的氣和血是不可分割的,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互依存,不斷地循環。

凡是血液從上方孔竅溢出的情況,都是因為氣的緣故。前輩們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強調溫補,有的強調寒涼,有的提倡活血行氣,有的建議滋陰降火,有的認為應以心腎為主,有的認為應緊急處理脾胃,有的主張滋潤肺部,有的則建議疏肝解鬱。有這種疾病就使用這種方法,並不是隨便的。然而,一些醫生未能深入理解,不明白寒熱虛實的原理。想使用溫補,又擔心會助長火氣和邪氣。想使用寒涼,又怕血液凝固無法散去。

活血行氣,又擔心損傷了根本的元氣。滋陰降火,又怕損傷脾胃。對於心臟的陽氣和腎臟的陰氣區分不清,對於脾胃的強弱視而不見。滋潤肺部難以治癒,疏肝解鬱可能導致誤診,胡亂使用藥物,希望僥倖成功,很少有人能在其中堅定地做出自己的判斷。我經過數十年的經驗累積,見過很多病例,努力尋找關鍵,日夜苦思,深刻理解根源,制定了八種方法。以氣為主,貫穿寒熱虛實,綜合考慮各種情況,詳細分析,一目瞭然。

當發現氣虛時應補氣,氣下陷時應直升氣,氣逆時應降氣,氣滯時應促使其流動,外部寒冷時應散寒,內部寒冷時應溫暖,虛火時應滋養,實火時應清除。應該使用寒涼時,就直接使用寒涼,而無需擔心傷害脾胃。應該使用溫補時,就直接使用溫補,而無需擔心助長邪氣和火氣。活血行氣,如果不活血行氣,血液問題不會痊癒。滋陰降火,如果不滋陰降火,血液不會停止溢出。以心臟的陽氣為主,必須調理陽氣,鞏固陰氣。

以脾胃為急迫處理的重點,必須調和中土。該滋潤肺部就滋潤肺部,該疏肝解鬱就疏肝解鬱。這些方法確實可靠,不會在診斷時茫然無措,不會隨意堅持個人看法,不會在分歧中再產生分歧。

4. 醫易會參

吳澄曰:《易》之為道,至廣至大,其於事事物物之理,大無不包,細無不入。雖非為醫而設,而醫之玄妙精微,實莫能外乎此也。古人有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醫。《易》理明,則可以範圍天地,曲成民物,通乎晝夜。醫理明,則可以宣節化機,調燮陰陽,拯理民瘼。

如失血一症,既立八法以扼其要,而又以八卦統之何也?蓋《易》之變化無窮,猶病之變化亦無窮也。《易》無定體,病亦無定體。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此八卦也,其參伍互換,八卦變而為六十四卦矣。氣虛、氣陷、氣逆、氣滯、虛火、實火、內寒、外寒,此扼要八法也。

其標本虛實,萬有不齊,或一症而相兼,或數症而合併,則當以主卦為本,變卦為標,再相兼相雜者,為神明變化,亦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八而六十四矣。推而廣之,病情變遷,反復難測,亦如三百八十四爻,不外乎此矣。倘氣虛而兼實火,則乾卦而變為天水訟;若兼虛火,則變為天火同人。

倘氣逆而兼外寒,則震卦而變為雷風恆;若兼內寒,則震卦而變為雷澤歸妹矣。聖人作《易》,不過模寫象數,順其自然,而非有心要安排如此也。如先賢著書,亦不過標示法則,而非有心執定某症必用某藥也。《易》曰: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白話文:

吳澄說:《易經》的道理,極為廣大深遠,它涵蓋了所有事物的原理,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無所不包、無所不及。雖然《易經》並非專門為醫學而創作,但醫學中的玄奧精妙,實際上都不能脫離《易經》的範疇。古人有云,不懂《易經》的人,不足以談論醫學。《易經》的道理清晰了,就能夠理解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洞悉日夜交替的奧祕。醫學的道理明瞭,就能夠掌握生命的節奏,調和陰陽,救助民眾的疾苦。

就像失血這一病症,我們已確立了八種治療方法來抓住其核心,但為什麼又要用八卦來統攝這些方法呢?因為《易經》的變化無窮無盡,就像疾病的變化也是無窮無盡一樣。《易經》沒有固定的模式,疾病也沒有固定的形態。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是八卦,它們相互交錯變化,八卦就變成了六十四卦。氣虛、氣陷、氣逆、氣滯、虛火、實火、內寒、外寒,這是八種扼要的治療方法。

然而,疾病的本質和表象、虛實情況千差萬別,有的病症同時具有多種特徵,有的多種病症合併出現,這時應以主卦為基礎,變卦為發展,對於那些複雜多變的情況,就是神妙的變化,也可以像八卦一樣,由一變二,由二變四,由四變八,最後達到六十四種可能。進一步擴展,病情的變化莫測,反覆無常,就像三百八十四爻一樣,也都在這個範圍內。如果氣虛同時伴有實火,則乾卦就會變成天水訟卦;如果伴有虛火,則會變成天火同人卦。

如果氣逆同時伴有外寒,則震卦就會變成雷風恆卦;如果伴有內寒,則震卦就會變成雷澤歸妹卦。聖人創作《易經》,只是描繪象數,順應自然,並不是刻意要設定成這樣。如同前輩們寫書,也只是標示出一些原則,並不是固執地認為某種病症必須使用某種藥物。《易經》中有言:變化通達,取決於個人的理解。

5. 八卦統八法意義

乾為天為圓,君象也。天包乎地,則陽統乎陰。氣虛不能攝血者,乾卦統之。

坤為地為土,主載萬物者也。中氣有虧,如土德或慚。氣虛下陷失血者,坤卦統之。

震動也,其象為雷。東方屬木,肝氣上逆失血者,震卦統之。

艮止也,其象為山,止而不移。氣滯血凝失血者,艮卦統之。

坎者水也,陽卦也,得乾之正體,中含一點真陽。凡實火失血者,坎卦統之。

離者火也,陰卦也,得坤之正體,中含一點真陰。凡虛火失血者,離卦統之。

巽入也,其象為風。凡屬風寒外入失血者,巽卦統之。

兌西也,其象為澤。凡屬寒從內生失血者,兌卦統之。

凡治血症,不能脫此八法,乃總綱也。臨證施治,察其果屬何證,便知某卦所屬,則用藥不致狐疑,而胸中自有定見矣。

白話文:

[八卦統八法意義]

  • 乾卦象徵著天與圓滿,是君王的象徵。天涵蓋著地,意味著陽性統領陰性。對於氣力虛弱無法控制血液的情況,我們可以參考乾卦的原則來處理。

  • 坤卦代表大地和土壤,它承載著萬物。如果中氣有所損失,就像土的德行可能受到影響一樣。對於因氣力虛弱導致下墜或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坤卦的原則來處理。

  • 震卦象徵著動態,它的象徵是雷。在東方,它屬於木,肝氣上衝而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依據震卦的原則來處理。

  • 艮卦代表停止,它的象徵是山,表示停滯不動。對於氣滯血瘀而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參考艮卦的原則來處理。

  • 坎卦象徵著水,是一個陽卦,它得到乾卦的真正本質,其中包含一絲真正的陽性能量。對於因實火而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依據坎卦的原則來處理。

  • 離卦象徵著火,是一個陰卦,它得到坤卦的真正本質,其中包含一絲真正的陰性能量。對於因虛火而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依據離卦的原則來處理。

  • 巽卦象徵著進入,它的象徵是風。對於因風寒外侵而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巽卦的原則來處理。

  • 兌卦象徵西方,它的象徵是沼澤。對於因內部產生寒冷而出血的情況,我們可以依據兌卦的原則來處理。

總的來說,治療出血病症時,基本上不會脫離這八種方法,這是基本的原則。在實際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一旦確認了具體的病症,就能知道該病症歸屬於哪個卦,這樣使用藥物就不會有疑惑,心中自會有明確的判斷。

6. 血證八法扼要總綱

7. 氣虛失血(有氣虛,有氣陷。)乾坤二卦

吳澄曰:氣為血母,血為氣軀。今氣虛而不攝,氣下陷而不固,若不以甘溫純補之劑,固而攝之,則氣隨血脫,更虛之甚也。氣愈虛則血愈吐,血愈吐則氣愈虛,何所底止?必先救本培元,乃克有濟。若以為火而止之,鮮有不危者矣。

中氣虛則不能攝血,宜補氣溫氣。乾卦。

中氣陷則自能脫血,宜補氣升氣。坤卦。

白話文:

吳澄表示:氣是血的主宰,血是氣的載體。如今氣虛無法控制血,氣下陷而無法穩固,如果不使用甘溫純補的藥物來穩固和控制,那麼氣會隨著血流失,使身體更加虛弱。氣越虛,血就越會吐出;血吐得越多,氣就會越虛,這樣下去何時才能停止?必須先拯救根本,培養元氣,纔能有所幫助。如果誤以為這是火熱所致而阻止它,很少不會造成危險的。

當中氣虛弱時就無法控制血液,應該補充和溫暖氣。這就像乾卦所象徵的。

當中氣下陷時,自然會導致血的流失,應該補充和提升氣。這就像坤卦所象徵的。

8. 氣實失血(有氣逆,有氣滯。)震艮二卦

吳澄曰:實者泄之。氣實者,非正氣實也,乃邪氣、火氣實也。邪氣、火氣實,則血不循經而上逆;邪氣、火氣實,則血凝結而不行。當以苦寒瀉火,辛溫利氣,方能止血。若姑息太過,因循畏攻,則虛者益虛,而實者益實,終無愈時也。

氣逆則血隨氣升,宜降氣活血。震卦。

氣滯則血隨氣積,宜利氣行血。艮卦。

白話文:

吳澄指出:對於實證的情況,應該採取瀉法來治療。這裡所說的「氣實」並不是指身體的正氣充盈,而是指邪氣或是火氣過盛。邪氣或火氣過盛會導致血液不遵循正常的循環路徑而向上逆流;邪氣或火氣過盛也會導致血液凝結,無法正常運行。在這種情況下,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瀉火,以及辛溫的藥物來利氣,這樣纔能有效止血。如果對病情過於寬容,害怕進行攻擊性治療,那麼虛弱的部分會更加虛弱,實證的部分會更加嚴重,最終病情將無法痊癒。

當氣逆發生時,血液會隨著氣的上昇而上升,這時候應該用降氣及活血的方式來處理。這與震卦的象徵意義相符合。

當氣滯發生時,血液會隨著氣的阻塞而積聚,這時候應使用利氣和行血的方法來處理。這與艮卦的象徵意義相吻合。

9. 氣寒失血(有內寒,有外寒。)巽兌二卦

吳澄曰:氣虛挾寒者,陽氣虛衰,真火不足也。蓋火旺則能生氣,火衰則中氣虛餒,外來之寒不能拒,虛久之寒從中生。故亦有內外二證,俱失血者焉。

內寒則陽虛而陰必走,宜引火歸原。兌卦。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宜溫表散寒。巽卦。

白話文:

吳澄表示:對於氣虛又夾雜著寒氣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人體的陽氣虛弱,真火不夠旺盛。因為火氣旺盛時能夠生成氣力,但當火氣衰弱,中氣就會虛弱,無法抵擋外來的寒氣,而且長期的虛弱會導致內部產生寒氣。因此,也有內外兩種情況,都會出現出血的症狀。

若是內部有寒氣,這表示陽氣虛弱,陰氣就會流失,應該用方法讓身體的火氣回歸到正常狀態。這就像兌卦所象徵的。

如果是外來的寒氣,那麼邪氣被驅除後,血液就能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應該用溫暖外表、散去寒氣的方式來治療。這就像巽卦所象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