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五 (1)

1. 濕勞

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潤,秋涼則復乾燥。濕本不自生,因乎火熱怫鬱,水液不能宣通,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多自熱生,而熱氣尚多,以為兼症。經云:明知標本,正行無間是也。世俗不詳《內經》之旨,但執滋補之說,怫鬱轉加,而病愈甚。當求病之所在,以平為期而已。戴人有言曰:養生與攻病不同。近世人以補劑治病,宜乎難望其效。

澄按:濕多生水腫脹滿,泄瀉濕痹,脾胃之症。今類虛損者,以其火熱怫鬱,精液不能宣通,脾虛受濕,氣血凝泫水穀道路,生痰上湧,不生肌肉,而為失血潮熱自汗之症。

白話文:

濕氣和土性質相似,而火熱能促進濕氣的生成,就像夏天炎熱時萬物都能得到充足的濕潤,到了秋天氣溫下降,環境又會變得乾燥。濕氣本身不會無緣無故產生,它是因為火熱過盛,導致身體的水分無法正常流通,積聚下來形成了濕氣。許多疾病都跟體內過熱有關,而且通常這種熱氣還很旺盛,成為疾病的併發症。古人說:「只有明確辨別病因和病症,才能正確地治療,而不致於誤診。」但現在的人們往往忽略了《黃帝內經》中的教導,只是一味地強調滋補,反而使體內的火熱更嚴重,病情也因此越來越糟。應該找出疾病的根源,以恢復平衡為目標。戴人曾經說過:「養生和治病是兩回事。」現代人常用滋補的藥材來治病,這當然難以期待會有好的療效。

進一步分析:濕氣過重常會引發水腫、腹脹、腹瀉、濕性關節炎等脾胃相關的問題。現在很多人看似虛弱,其實是因為體內火熱過旺,導致精液無法正常運行,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有效處理濕氣,使得氣血凝滯,影響了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造成痰液上湧,無法長出健康的肌肉組織,進而引發失血、潮熱、自汗等症狀。

2. 濕鬱吐血

外感雨濕,鬱於經絡,血溢作衄,及血溢流入於胃,胃滿亦吐血,宜服除濕湯。

澄按:除濕湯治冒雨吐血,理中湯治傷胃吐血,皆用乾薑為君。丹溪治大吐血不止,亦用乾薑一味為末,童便調服,從治之法。可見乾薑亦為治吐血要藥也。

白話文:

【濕鬱吐血】

因外界環境潮濕,如被雨水淋濕,導致濕氣滯留在身體的經絡中,使血液無法順利循環而溢出,造成鼻血或吐血的情況。當血液溢出流入胃部,使胃部過度充盈時,也會引起吐血。對於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除濕湯來治療。

進一步說明,除濕湯適用於因淋雨後出現的吐血癥狀,而理中湯則適用於因胃部受損導致的吐血。兩者都以乾薑作為主要成分。丹溪在治療嚴重且持續不止的吐血時,也是使用乾薑磨成粉末,並以童子尿調和後服用,這是遵循治療原則的方法。由此可見,乾薑確實是治療吐血的重要藥材。

3. 挾濕吐血

《卮言》云:古人言諸見血非寒症,皆以血為熱迫,遂至妄行,然皆復有所挾也,或挾風,或挾濕,或挾氣,又有藥石而發者,其本皆熱。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則梔子、黃芩、黃連、白芍、犀角、蒲黃,而濟以生地、丹皮之類。胃血古人有胃風湯,正是以陽明火邪為風所煽,而血為之動,中間有桂,取其能伐木也。

若蒼朮、地榆、白芍之類,而濟以火劑。大腸血,以手陽明火邪,為風為濕也。治以火劑風劑,風能勝濕也,如黃芩、黃連、白芍、柏皮、荊芥、防風、羌活之類,兼用雞冠花,則又從類之義也。

白話文:

根據《卮言》所述:古人認為,凡是有出血的情況,如果不是因為寒證引起,大多是由於體內的熱氣過盛,迫使血液異常運行,然而,這些情況往往都伴隨著其他因素,可能是夾雜著風邪,或是濕氣,或是氣滯,甚至有的是因服用某些藥物或礦物質後發作,但其根源都是熱氣過盛。對於上焦、中焦、下焦的治療,各有其適合的方法。

如果出血位置在上焦,例如肺部出血,常用到的藥材有梔子、黃芩、黃連、白芍、犀角、蒲黃,同時會配合使用生地、丹皮這類藥材。

對於胃部出血,古人有胃風湯這種方子,主要是考慮到胃部的火邪被風邪煽動,導致血液異常,其中加入了肉桂,因為肉桂有抑制肝氣的作用。

如果是蒼朮、地榆、白芍這類藥材,會搭配使用一些溫熱性質的藥材。對於大腸出血,這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的火邪,可能受到風邪或濕邪的影響。治療時,會使用溫熱性質的藥材和抗風藥材,因為風邪能勝過濕邪,例如黃芩、黃連、白芍、柏皮、荊芥、防風、羌活等藥材,同時也會使用雞冠花,這有其特殊意義,因為雞冠花與大腸在五行中同屬一類。

4. 濕必相兼

濕陰邪也,如柔媚小人,善於逢迎,使人家國已移,而人莫覺其非。其傷於人也,日積月累,不輕發動,必兼風兼暑,兼寒兼熱,引而後發,洋溢上下中外,無處不到。

澄按:濕之潛伏於人身也,多在於已午之月,其變動而出也,多在於夏秋之間。是以一歲之中,每當收肅之令,其兼風者,則為風濕;其兼熱者,則為濕熱;其兼寒者,則為寒濕;有兼暑,則暑濕。傷於外者,坐臥卑地,冒雨著濕。傷於內者,生冷酒面,恣縱無度,則脾胃受傷,不能制濕。

蓋濕必兼熱,熱多兼濕,如長夏暑熱,萬物潤溽,非必大雨時行,而後生濕也。是以秋病多於四時,皆外邪勾引,相兼而出,或變時行,或為瘧痢,種種之症,令人難測。其初仍外感也,治之不善,累久神疲,留而不去,則痰血咳嗽,潮熱泄瀉,則又有濕勞之症矣。

白話文:

[濕必相兼]

濕氣本質上是陰邪,就像那種善於討好逢迎的小人,不知不覺中讓人國家、家庭悄無聲息地改變,人們往往察覺不到它的危害。它對人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不會輕易爆發,必須和其他因素如風、暑、寒、熱等結合,才能引發出來,蔓延到全身,無孔不入。

進一步來看,濕氣潛藏在人體裡,大多是在夏季的六、七月間,它開始活動表現出來,通常是在夏末秋初。因此,在一年當中,每逢天氣轉涼、收穫的季節,如果和風結合,就會形成風濕;和熱結伴,就變成濕熱;和寒氣相伴,則是寒濕;與暑氣合流,就是暑濕。從外部來看,若坐在低窪潮濕的地面上,或是淋雨沾濕身體,都是導致濕氣入侵的原因。從內部來說,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酒類及麵食,放縱飲食無節制,會損傷脾胃功能,無法有效控制濕氣。

一般而言,濕氣常與熱氣相結合,熱氣多時也會夾雜濕氣,就像夏季炎熱,萬物濕潤,並非只有下大雨才會產生濕氣。因此,秋季的疾病比其他季節多,都是因為外來邪氣的引導,和其他因素相結合而產生,可能會變成流行病,或是引發瘧疾、腹瀉等多種症狀,讓人難以預料。起初,這些病症都源自外感,如果治療不當,久而久之會使人精神疲憊,濕氣滯留在體內不去,進而導致痰多、咳嗽、潮熱、腹瀉等症狀,甚至可能演變成濕勞症。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問我。

5. 濕痰類虛損

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而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泰,是為平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變症不測,有類虛損。

澄按:虛損未有無痰者也,痰皆由於脾之不健運所生。脾皆由於濕之所浸淫而致,故津液既凝聚為痰,不復周潤三焦,而成咳嗽潮熱泄瀉,飲食減少,毛髮焦,精神倦,四肢軟,全似虛損,而不知濕痰之為害也。

白話文:

[濕痰類虛損]

脾臟具有大地般的沉穩特性,同時又有乾天般強健的運作能力,因此能讓心肺的陽氣下降,並使肝腎的陰氣上升,這樣就如天地和諧一般,是正常人的生理狀態。然而,當人受到情緒過度內擾,或外界的六種氣候因素侵害,飲食沒有節制,以及房事過度導致虛弱,脾臟的陰性功能受損,運輸養分的機能失常,就像天地不能交合一樣,形成了一種阻塞的情況。清與濁混在一起,通道被堵塞,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熱,熱氣停留就形成了濕,從而引發各種不可預測的病症,這與虛損症狀很類似。

進一步說明:虛損病患往往都會有痰多的現象,這些痰都是因為脾臟運化功能不足所產生的。脾臟的問題則多是由濕氣過重所引起。所以一旦津液凝結成了痰,就不能再滋潤全身,進而造成咳嗽、潮熱、腹瀉,食慾減退,毛髮枯黃,精神疲憊,四肢乏力等症狀,看起來完全像是虛損,但實際上是濕痰在作祟。

以上就是對這段古文的現代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