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六 (1)
上集卷之六 (1)
1. 脾胃論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遇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困也。
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盛,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可以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是也。孫思邈云: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大腸,益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已,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當脾胃功能虛弱時,尤其是在六月和七月這段時間,正值河水漲滿,雨水連綿,各種物質都得到滋潤。人們也會因汗水浸濕衣物,感到身體沉重,呼吸短促,嚴重的情況下,四肢會變得無力,走路不穩,腳步踉蹌,眼睛昏花甚至有暈倒的感覺,這是腎臟和膀胱機能衰竭的徵兆,應立即採取救治措施。首先,通過滋養肺部來補充水源的上游,同時確保大腸不受邪熱侵擾,防止大量出汗。過度出汗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津液流失會使得七情六慾的運作失去依託。正如古籍所述:津液相互生成,精神才能自然恢復,這是由大腸所主宰,在三伏天的意義上,是因為金屬受到困擾。
如果津液流失,過度出汗,濕氣過剩,則清肅之氣消失,金屬的燥性受到抑制,風木沒有辦法控制,因此風濕相互作用,骨節疼痛,全身都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過度就會造成傷害,只有平衡才能控制。孫思邈曾經說過:在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能抑制心火,補充大腸,增強五臟的原氣。膀胱的寒氣在巳時已經消散,腎臟的水分在午時已經耗盡,現在再遇到濕氣旺盛,幫助熱氣成為邪氣,西方和北方的寒冷清潔已經消失。
賢者制定法則:夏季適合補養,是為了補充天地之間的真正能量,並非補充熱火,而是讓人們在夏天食用寒涼食物。因為熱氣會損傷元氣,所以使用人參、麥冬、五味子來生發脈絡。脈絡就是元氣。人參的甘甜,能補充元氣,抑制熱火。麥冬的苦寒,能補充水源,並使金屬的燥性清肅。五味子的酸味能抑制火氣,補充大腸和肺部的金屬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