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五 (1)
下集卷之五 (1)
1.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則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雲云。濕居中,水也,相家亦有說土音如居深甕中,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審矣。
又知此二者,一為陰寒也。《內經》云: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宜調衛湯。
白話文:
有人問道:濕氣與出汗,它們是屬於陰還是陽呢?我回答:這就像我們的西南方向的坤土,也就是脾胃的功能。人的汗水,就像天地之間的雨水一樣。當陰氣滋養了濕氣,就會產生霧露和雨水。而陰濕寒氣會向下流動,這是地氣的特性。如果出汗過多,就會導致陽氣流失,一旦陽氣消失,陰氣就會占上風,嚴重的話會形成寒中證狀;當濕氣過重時,人的聲音會像從甕中發出一般,模糊不清。濕氣位於中間,屬水性,有些學說認為,當濕氣過重,人的聲音會像在深甕中發出,說明濕氣阻塞、遠離正常狀態,不能順利流通,這個觀點是非常準確的。
再者,我們知道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陰寒的表現。《黃帝內經》中提到:氣虛的人會感到外寒。即使出現了熱中,蒸騰般的出汗,最終還是會轉化為大寒。由此可知,起初是熱中,表明表層氣虛,陽氣流失,無法抵擋外界的寒冷,最後轉化為寒中,很可能發展成為寒痹。面色用來觀察天象,脈象用來判斷地氣,形態則反映了地氣的陰陽變化。因此,我們通過脈氣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無論是有形的症狀,還是無形的徵兆,都能夠看到。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調衛湯來調理。
2.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澄按:長夏蒸熱,濕土司令,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為病最多。惟東垣《脾胃論》所著極詳,但未言其為虛損,而其症則皆似虛損也。況真元不足之人,不自保養,快情恣欲,飲酒無度,或食煎炒煿炙之物,辛熱猛烈之劑,腎水愈虧,心火益熾,暑熱交蒸,內外合邪,因而失血者有之;金受火傷,因而咳嗽者有之;腎絕生化之源,因而煩熱者有之;脾為暑濕所侵,因而痰起者有之;熱則傷氣,因而倦怠無力者有之。有因暑濕,而漸至內傷;有原內傷,而再受暑濕者。
虛人至此之際,亦生死之一大關頭也,不可不慎。
白話文:
在六月到七月這段時間,濕氣特別旺盛。濕氣會使熱氣更強,當濕與熱結合,就會影響到大腸功能,因此我們需要寒涼的食物或藥物來緩解這種情況。燥金受到濕熱的侵害,切斷了腎臟寒水的生成,一旦水源被切斷,腎臟的功能就會下降,嚴重時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疾病。患者腰部以下可能感到無力、癱瘓,無法正常活動,行走時步態不穩,雙腳傾斜,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清燥湯來治療。
進一步解釋,夏季酷熱,濕氣重,火氣極盛,金氣被壓制,且寒水的供應被切斷,此時最容易生病。李杲在《脾胃論》中對此描述得非常詳細,他雖然沒有明確說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但是這些症狀都和身體虛弱相似。對於那些原本體質就差的人,如果不懂得保護自己,放縱情感,過度飲酒,或者吃太多油炸、燒烤的食物,攝入大量辛辣、熱性食物,這樣會讓腎臟更加衰弱,心火更旺,暑熱交加,內外邪氣夾攻,可能會導致出血、咳嗽、煩熱、痰多、倦怠無力等症狀。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這種時候是生死關頭,必須要小心對待。
3. 神芎導水丸論
太無言:河間訂此方,治一切熱症,其功不可縷述。設或久病鬱熱,無問瘦悴老弱,並一切症者,始自十丸,每服再加十丸,可下者以利為度,常服此,但除腸垢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騷擾,亦不困倦虛損,頗遂病人心意。或熱甚必須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知再服,以意消息之。
常服二三十丸,不利動臟腑,但有益而無損。或婦人血下惡物,加桂枝五錢,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經滯通惡物下也。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燥郁,色黑齒槁,身瘦焦痿,或服辛熱藥過度,變三消等症,或熱甚於外,則肢體燥攪,盛於內則神志躁動,怫鬱不開,變生諸症,皆宜令服。惟臟腑滑泄,裡寒脈遲,或婦人產後下血不止,及孕婦等,則不宜服。
除此,一切風熱雜病,勞倦傷,昏悶壅塞,神氣不和,平人保養,常服自顯其功。故戴人治法,必以此為先驅,勢甚者,須行舟車、禹功、浚川也。
澄按:世人治虛損,專尚滋補,一見神芎、禹功、舟車之論,必大駭驚呆。醫家病家,不能悟其玄妙,以為此種峻厲猛悍之劑,決非病症相宜,寧死不悟。豈知前賢著方立言,必不杜撰好奇而為此也。河間、戴人主此以治濕勞,蓋病根不除,病必不去,宣通氣血,非此不能。
藥雖峻猛,似非虛者所宜,然火熱怫鬱,津液凝滯,大便燥結,經絡閉塞,非此不通。而用之之法,亦有斟酌,看人虛實強弱,於丸數增減,或初服三五丸,再服加二三丸,是急藥緩攻,病久亦不礙。經曰有故無殞,此之謂也。
白話文:
[神芎導水丸討論]
太無言:河間訂定這方子,用來治療所有因熱導致的病症,其療效難以細述。對於長期患病且熱氣鬱積的人,無論瘦弱老弱,都能使用,開始時從十粒開始服用,每次再增加十粒,能順利排便即可,持續服用此藥,僅去除腸道的污垢與堆積物,不會傷害身體的和諧氣息,幫助新陳代謝,排便後感覺舒暢,並無藥物燥熱的困擾,也不會使人感到疲憊虛弱,很符合病人的心願。若病情嚴重需迅速排便,可一次服用四五十粒,若效果不明顯可再服,根據病情自行調整。
通常每日服用二三十粒,不會影響到腸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女性若下部出血,可添加五錢桂枝,輕微病情者可常服用,病情嚴重者也能順利排便,因此經血堵塞問題得以解決。對於年老體弱、脾胃虛弱、風熱燥鬱、皮膚暗沉、牙齒乾燥、身形瘦削憔悴、或過量服用辛辣熱性藥物導致三消症狀、或是熱氣過旺於體外導致肢體乾燥,熱氣過盛於體內導致精神焦躁、心情鬱悶,產生各種病狀的人,都適合服用。然而,若患有臟腑滑泄、體內寒冷、脈搏緩慢、產後出血不止的女性、或是懷孕的女性,就不適合服用。
除了上述情況,其他由風熱導致的複雜疾病、勞累過度、昏沉悶塞、精神不濟、健康人士的保養,經常服用就能顯現其療效。所以戴人治病的方法,必定以這個藥方為首要選擇,若病情嚴重,則可能需使用更強烈的藥物如舟車、禹功、浚川。
澄按:世人治療體虛,專門注重滋補,一聽到神芎、禹功、舟車的名稱,必定大吃一驚。醫生和患者往往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認為這種猛烈的藥物,肯定不適合病情,即使病危也不願接受。殊不知前輩們制定藥方,絕非無稽之談。河間、戴人主張用此藥治療濕勞,因為病因未除,病痛自然不會消失,唯有疏通氣血,才能真正達到治療的效果。
藥物雖然強烈,看似不適合體虛者,然而對於火熱鬱結、津液凝滯、大便乾燥、經絡閉塞的情況,若不用這種藥物則無法解決。使用方法也有講究,應視個人體質虛實強弱,適當增減藥量,初次服用可從三五粒開始,再次服用時再增加二三粒,這是用強烈藥物緩慢攻擊的方式,即使病情已持續一段時間也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經典中說'有故無殞',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