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三 (1)

1. 感寒成勞

六淫中皆能致病,而惟風寒致者居多,何也?蓋寒傷榮,風傷衛,自然之理。又太陽寒水,太陰腎水,俱易以感邪。一有所受,先入於肺。肺主皮毛,水冷金寒,肺經先受。血亦水也,故經中之水與血一得寒氣,皆凝滯而不行,咳嗽帶痰而出。問其人,必惡寒;切其脈,必緊澀;視其血,中間必有或紫或黑數點,此皆寒淫之驗也。

醫家不詳審其症,便以為陰虛火動,而概用滋陰降火之劑,病日深而死日迫矣。宜麻黃桂枝湯。

澄按:感寒吐血,外邪束火也。外束愈甚,則內火愈熾,內火愈熾,則吐血愈甚。用滋陰降火者,惟恐其外束之不力,而又更加束之也。辛溫發表,解其外束,而內火頓熄矣,血安有不止乎?

—辛溫發表,用之最難,辨證不的,為患最大。故辨之之法,其症必惡寒,脈必緊澀,面色必慘黯,其吐出血中,必有紫黑點,聲如甕中出,兩手必冷,腰背必曲。

又如要用桂、附辛溫之藥,亦必察其血色帶黑黯,面色必夭白,身必清涼。若上實下虛,陰盛格陽失血者,真陽失守,血隨溢出,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者,別有辨法,與辛溫發表、寒邪外束者迥別。

白話文:

[感受寒冷導致勞損]

六種外在環境因素(風、寒、濕、暑、燥、火)都能導致疾病,但其中以風和寒引起的疾病最多,為什麼呢?因為寒氣傷害血液,風邪傷害皮膚,這是自然的道理。另外,太陽和腎臟的水性特質,都容易感受邪氣。一旦身體受到影響,寒氣首先進入肺部。肺主皮毛,就像水冷金寒一樣,肺經首先受到影響。血液也是由水組成的,所以當血液中的水份遇到寒氣,就會凝固阻塞,無法流動,導致咳嗽並伴有痰液。詢問病人,他們一定會感覺到寒冷;診斷脈象,脈搏一定會緊縮;檢查血液,其中一定會發現一些紫色或黑色的斑點,這些都是感受寒邪的徵兆。

醫生如果不詳細診斷病情,就認為是陰虛火旺,而大量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病情會逐漸加重,死亡的風險也會日益增加。應該使用麻黃桂枝湯。

進一步說明:感受寒冷導致的吐血,是由於外邪束縛了體內的熱氣。外邪束縛越嚴重,內火就越旺盛,內火越旺盛,吐血的情況就越嚴重。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只會使外邪束縛的力量更強,反而加重病情。使用辛溫的發汗藥物,可以解除外邪的束縛,使內火迅速熄滅,那麼血液怎麼可能不停止流出呢?

—使用辛溫的發汗藥物是最困難的,如果不能正確辨識症狀,可能會帶來最大的危害。因此辨識的方法是:病人必定會感到寒冷,脈搏必定會緊縮,面色必定會暗淡,吐出的血液中必定會有紫色或黑色的斑點,聲音像從罐子中發出一樣,雙手必定冰冷,腰背必定彎曲。

再比如,如果要使用肉桂、附子等辛溫藥物,也必須觀察血液顏色是否偏暗,面色是否蒼白,身體是否清涼。如果上焦實,下焦虛,陰氣過盛,陽氣被抑制,導致失血,真正的陽氣失去控制,血液隨之溢出,導致大量吐血或鼻血,脈搏細弱,手腳冰冷,這類情況的辨識方法不同,與辛溫發汗、寒邪外束的情況完全不同。

2. 陽虛傷寒

陽虛者,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症也。

白話文:

「陽虛的情況,就是氣虛的意思。當氣在身體內虛弱時,怎麼可能達到體表來防禦外邪呢?如果不補充這股氣,肌肉能夠自我恢復嗎?凡是脈搏顯得微弱無力,特別是在手腕內側的兩寸位置上脈象短小,且常伴有寒冷感的,都是這種症狀的表現。」

3. 陰虛傷寒

陰虛者,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而多熱者,即其症也。

澄按:今時之人,稟賦益薄,勞心勞力,名利場中,踏水赴火,而不知自惜,沉溺酒色,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其元久已內傷。一旦感冒風寒,而以猛勇攻擊之劑,以逐其邪,甚者當時立斃,輕則氣血消磨,日久變為虛損之證。

白話文:

【陰虛導致的風寒】

陰虛,其實就是血虛的意思。身體內部血虛,怎麼可能產生足夠的體液呢?如果不先補充身體的精氣,怎麼可能產生汗水呢?凡是脈象呈現出浮芤且不穩固,或者兩手尺脈部位顯得薄弱無力,並且伴有高熱的現象,都是這種情況的徵兆。

進一步說明:現在的人們,先天的體質越來越弱,身心俱疲地在名利場上奔波,就像是在水中行走,又像是在火中穿行,卻不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沉迷於酒精和色慾,過度消耗自身的精氣,長期以往,身體的根基早已受損。一旦不小心受到風寒侵襲,如果用猛烈的藥物去強力驅除病邪,嚴重的當場就會倒下,即使病情較輕,也會使氣血逐漸消耗,時間久了,就會發展成為虛弱的慢性病狀。

4. 寒勞與虛損上焦燥熱則一

虛損之證,皆下寒上熱,所謂水火不交者也。其重感於寒者,則下焦作痛,不感則不痛,至於上焦燥熱則一也。上焦方若熱,初得寒涼則暫快,遂以為藥之功,故喜服之。久而下注,則下元愈寒,火熱為寒逼而上行,使上焦復熱愈甚,輾轉反復,遂致沉痼而不可救,蓋暗受其害而不覺也。然則治之奈何?曰:補之以寒涼,佐之以溫熱,補三佐二,空心涼服,所謂熱因寒用者也。

久則精生熱退而病愈矣。雖然虛損之疾,起於過用,必慎房勞,簡思慮,節飲食,服藥有功,毋獨恃藥餌也。

澄按:真元不足之人,或因房勞之後,或因夢遺之中,過傷腎中之陽,則外邪乘虛陷入,又或虛火上炎,喜食生冷,或服涼藥太過,或飲冷不謹,多有此症。

白話文:

對於虛弱耗損的病症,通常表現為下部寒冷、上部燥熱,這就是所謂的水火不相交的情況。如果病情受到更嚴重的寒冷影響,下腹部會產生疼痛,若未受影響則不會疼痛,然而對於上部的燥熱狀況則是一樣的。當上部開始燥熱,初期服用一些寒涼的藥物會感到暫時舒緩,於是誤認為這是藥效的功勞,因此喜歡持續服用。但長期下來,這種藥物會導致下部更加寒冷,原本應該下行的火熱被寒氣逼迫往上行,使得上部的燥熱更加嚴重,病情反覆惡化,最終導致疾病根深蒂固,無法救治,這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的傷害。

那麼,該如何治療呢?答案是:用寒涼的藥物來補充,同時輔以溫熱的藥物,寒涼藥物的使用量比溫熱藥物多一點,空腹時服用寒涼藥物,這就是所謂的「以寒制熱」的治療方式。

長時間後,精氣恢復,燥熱消退,疾病就能痊癒了。然而,虛弱耗損的疾病,通常是因為過度消耗所致,所以必須要節制性生活,減少思慮,控制飲食,藥物治療有效,但不能單純依賴藥物。

進一步說明:對於真正元氣不足的人,可能是在性行為過後,或在夢遺過程中,過度傷害了腎臟中的陽氣,導致外邪趁虛而入,或者虛火上升,喜愛食用生冷食物,或是服用過多的涼藥,或是不小心飲用了冷飲,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引發這種病症。

5. 寒邪傷肺類虛損

經曰:人感於寒,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凡咳嗽,五臟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蓋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咳為肺病。五臟則各以其時受邪,六腑則又為五臟所移。古人言肺病難愈而喜辛者,蓋肺為嬌臟,怕寒而惡熱,故邪氣易傷而難治。

澄按:傷寒傳變,始於太陽,終於胃腑。或間經,或越經,或本經自傳,或三陽傳入三陰,三陰傳入胃腑,團聚一處,雖無外出之路,而通其大便,自有內出之門。惟風寒入肺,始於皮毛,傳於五臟,所入愈深,為患愈重,欲外出而無路,欲內出而無門,不能過脾胃一關,何也?蓋膀胱者,足太陽也;胃者,足陽明也。陽經有出邪之路,故從陽經入者,復從陽經出。

肺者,手太陰也;脾者,足太陰也。陰經無出邪之路,故從陰經入者,不能復從陰經出,所以不能過於脾而殞矣。當初起之時,傳變未深,兼解兼托,仍從原路拔出。此予之創論也,請質同志。

白話文:

經典上說,人若受到寒冷侵襲,病情輕微會咳嗽,嚴重的話會腹瀉和疼痛。咳嗽這病,其實五臟六腑都可能發生,但通常肺部最先受影響。因為肺主管呼吸,與皮毛相連。當邪氣初次侵襲,會先影響皮毛,所以咳嗽被視為肺部疾病。五臟在特定時間會各自受邪氣影響,六腑則是被五臟轉移過去的。古人認為肺部疾病難以治癒且偏好辛辣食物,這是因為肺部脆弱,既怕冷又怕熱,因此容易受邪氣影響且難以治療。

進一步解釋:感冒的變化過程,開始於體表的太陽穴,最終影響到胃部。有可能跳過某些部位,也可能直接深入,或者只在特定部位自行擴散,或者從三陽經進入三陰經,最後影響到胃部,邪氣聚集於一點,雖然沒有直接的外排通道,但通過排便,邪氣自然有內出的途徑。唯有風寒侵入肺部,開始於皮毛,然後傳到五臟,入侵越深,病情就越嚴重,想要外排卻無路可走,想從內部排出也找不到出口,無法通過脾胃這一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膀胱是足太陽經,胃是足陽明經,陽經有邪氣外排的路徑,所以從陽經進入的邪氣,可以再從陽經排出。

肺是手太陰經,脾是足太陰經,陰經沒有邪氣外排的路徑,所以從陰經進入的邪氣,無法再從陰經排出,因此無法通過脾臟而消失。在疾病初期,尚未深入,同時進行解毒和排毒,邪氣仍然可以從原本的入侵路徑排出。這是我獨特的理論,請各位同行評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