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二 (2)
下集卷之二 (2)
1. 熱傷風
熱傷風之症,咳嗽、喉疼、面熱。此素有痰火,鬱熱在內,熱極生風。或為風寒所束,不得發越。此熱為本,寒為標,治宜清熱散寒。經曰:火鬱發之。又曰:風寒外束者可發。
澄按:傷風,小疾也。日久不治,則入於肺,必成咳嗽,壅滯經絡,發為蒸熱。裡氣不清,則吐稠痰,風鬱為熱,則動血絡,風熱內熾,消人肌肉,宛若虛損,即費調理矣。一云初起時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於滲泄,有表症服之,則引邪入於陰經也。如當用清、用補、用托,或消食,各隨其症而施之,但忌辛溫燥烈之劑。
白話文:
[熱傷風]的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面部發熱。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痰火和鬱熱,熱度到達極點時會產生風象。有時候因為受到風寒的束縛,身體無法正常排汗。在這裡,熱是根本,寒只是表面現象,治療應以清熱散寒為主。古書上說,對於火鬱的狀況,要讓它發散出來。又說,當風寒從外部束縛身體時,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
進一步說明,感冒是一種小病,但如果長時間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就會進入肺部,形成咳嗽。同時,它會阻塞經絡,導致體溫升高。如果體內的氣不順暢,就會咳出濃厚的痰。風鬱會轉化為熱,影響血液循環,內部的風熱會消耗肌肉,就像慢性疾病一樣,那時就需要花更多精力來調整了。有一種說法是,在剛開始生病時不要服用茯苓,因為它的味道清淡,有利尿作用,如果在有表症的時候服用,會將邪氣引入陰經。如果需要使用清熱、補身、扶正或消食的藥物,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來選擇,但要避免使用辛辣、溫熱和燥烈的藥物。
2. 餘論
吳澄曰:傷風,細小之疾,似乎無恙,而其中竟有成虛勞不治者,是豈一朝一夕之故哉?雖云治之不善而亦病者,有以自致之也。蓋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土必先漬也,而後水決之;木必先枯也,而後風摧之。夫物且然,而況於人乎?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傷風小疾,豈能成虛損?亦人之自有虛損,而借風熱以成之耳。
使其真元充足,精神完固,營衛調和,膚腠縝密,雖有微邪,將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節房勞,飢不輒食,寒不輒衣,嗜酒而好色,勤勞而忘身,爭名奪利,罔惜性命,以致真元耗亡,氣血消盡,大經細絡,積虛已久。遇風則成風勞,遇寒則成寒勞,遇暑則成暑勞,遇濕則成濕勞,如此之類,難以枚舉。
皆因外邪陷入,元氣不能托送,故成外損之症也。其有不被六淫所傷,而亦氣血漸弱,非遇他症暴亡,亦必漸至虛損耳。
白話文:
吳澄說:感冒風寒,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病,但有些人卻可能因此發展成無法根治的虛弱疲勞狀態,這難道是短時間內就能造成的結果嗎?固然,治療方式不當會導致病情惡化,但病人本身的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況,其實也是導致疾病加重的原因之一。就好比東西必然先腐爛了,蟲子才會滋生;土地必然先被浸泡了,水才會泛濫;樹木必然先枯萎了,風才會摧毀它。事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古籍記載:當邪氣聚集,必然是因為身體的正氣已經虛弱。感冒風寒這種小病,怎麼可能造成身體虛弱?實際上,是人的身體本來就已處於虛弱狀態,風熱只是催化了這個過程罷了。
假使人體的真正元氣充足,精神旺盛,營養與防禦系統調和,皮膚與肌肉緊密,即使有小小的邪氣,又怎能侵入呢?然而,許多人不控制自己的暴怒,不節制房事,餓了不馬上吃飯,冷了不立刻加衣,過度飲酒,縱情聲色,勞累工作,忽略身體健康,爭名奪利,不珍惜生命,導致真正的元氣消耗殆盡,氣血消耗完畢,大到主要經脈,小到細微的血管,長久以來都處於虛弱的狀態。遇到風邪就會形成風寒勞損,遇到寒冷就會形成寒勞,遇到酷熱就會形成暑勞,遇到濕氣就會形成濕勞,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多得數不清。
這些都是因為外來的邪氣深入體內,而體內的元氣無法抵擋或驅逐邪氣,所以形成了身體外部的損傷症狀。有些人並未受到六種外在環境因素的傷害,但他們的氣血也逐漸變得虛弱,如果不是遇到其他急症突然死亡,也必然會慢慢發展成虛弱的狀態。
3. 風熱上壅與肺損皆令人嗽血
熱壅於肺能嗽血,久嗽肺損,亦能嗽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損於肺難治,漸以成勞也。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一錢,痰甚加瓜蔞仁、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一錢。嗽血而氣急者,補肺湯加阿膠、杏仁、桑白皮各一錢,吞養正丹或三妙丹,間進百花膏,亦可用七傷散、大阿膠丸。
白話文:
【肺部熱氣壅塞和肺部損傷都會導致咳血】
肺部積聚過多熱氣會導致咳血,長期咳嗽導致肺部損傷,同樣也會引起咳血。由於熱氣壅塞肺部導致的咳血比較容易治療,只需要用一些清涼的藥物來降溫即可。
然而,因為肺部損傷導致的咳血就比較難治,長此以往可能發展成為勞損性疾病。若是因熱氣引起的咳血,建議使用金沸草散,並添加一錢的阿膠;如果痰非常多,還可以加入瓜蔞仁和貝母。
若是因勞損導致的咳血,則應該使用補肺湯,並添加一錢的阿膠和白及。對於咳血且呼吸急促的情況,可以在補肺湯中加入阿膠、杏仁和桑白皮各一錢,同時服用養正丹或三妙丹,也可以間歇性地服用百花膏,或者選擇使用七傷散、大阿膠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