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二 (1)

1. 風熱論

羅太無曰:風、寒、熱,諸病之始也。人之臟腑,皆風之所起。火熱,陽之本也。曲直動搖,風之關也。眩暈嘔吐,風之甚也。夫風熱本於郁,風生於熱,以熱為本,而以風為標。此言風者,即風熱病也。謂火熱甚則制金,金衰則木旺,木旺則生風。或熱微風甚,則當治風;或風微熱甚,但治其熱,則風自消矣。

河間本《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之旨,立防風通聖散,能治一切諸風,以其主消風解熱,散鬱閉,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自愈矣。設使勢甚者,非調養緩劑可治。

又曰:河間以此方加天水對停,名雙解散。煎蔥須、薑、豉,普解風熱寒暑,飢飽勞逸,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無汗,汗後勞復,但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或婦人產後諸疾,小兒驚風、積熱、瘡疹諸症,不論日數遠近,但服之,周身血氣宣通,百病皆除。治瘧,則加柴胡、桂枝。

凡人衰老,腎水不足,真陰虧損,風熱燥郁,積血涸竭,宜常用此藥扶補滋潤。惟產後月水過多,及泄瀉者不宜。如治雜病無不可。

澄按:風熱燥郁,以致真元虧損,若不以辛涼解散之劑,而惟以滋潤補陰是務,則風必入內,而躁益甚。雙解散,治風熱之聖藥也。但云老人腎水不足,婦人產後,並雜病無不可,此亦言之過也。方中大黃、芒硝、麻黃、石膏,若稟受素弱,無實症者,當斟酌加減用。

白話文:

羅太無說道:風、寒、熱,這些都是各種疾病的開始。人的臟腑,都是風病的發源地。火熱,這是陽性的根本。彎曲搖晃,這和風有著密切的聯繫。眩暈嘔吐,這是風病嚴重的表現。風熱本源自鬱悶,風由熱而生,以熱為根源,以風為表象。這裡提到的風,就是指風熱病。當火熱過度會剋制金,金衰弱後木就會旺盛,木旺盛就會產生風。或者熱度輕微而風力強烈,那應該治療風;或者風力輕微而熱度嚴重,只要治療熱度,風自然就會消失。

根據河間本《內經》中的理論,風在體內肆虐,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因此製作了防風通聖散,可以治療各種風病,因為它主要可以消除風熱,散發鬱悶,打開結滯,讓氣血流通,去除煩躁的熱度,身體自然就會康復。如果病情嚴重,就不能僅僅依靠調養緩和的藥物來治療。

再說,河間在此方上加上了天水對停,命名為雙解散。煮蔥、薑、豆豉,普遍可以解除風熱寒暑,飢餓飽食、勞累閒暇,內外各種邪氣的傷害,無論是否有自汗,汗後勞累恢復,只要感到不舒服,就可以全面解除,得到康復。或者婦女產後的各種疾病,小孩的驚風、積熱、瘡疹等症狀,無論時間長短,只要服用,全身的血液氣息都會暢通,所有疾病都能被根除。治療瘧疾,則需添加柴胡、桂枝。

對於年老體弱,腎水不足,真陰損失,風熱乾燥鬱悶,積血枯竭的人,應該常使用這種藥物來扶助補充滋潤。但是,產後月經過多,以及腹瀉的人不適合。對於治療其他疾病,都沒有問題。

澄按:風熱乾燥鬱悶,導致真正的元氣損失,如果不使用辛涼的散發藥物,只專注於滋潤補陰,那麼風必定會侵入體內,而燥熱會更嚴重。雙解散,是治療風熱的神藥。但是說老人腎水不足,婦女產後,以及各種疾病都可以用,這有點過分了。配方中的大黃、芒硝、麻黃、石膏,如果是天生體質虛弱,沒有實證的人,應該要考慮減少用量。

2. 風熱似虛損

三四月間,天氣暴熱,或因飲食過酣,或遠行疾走,重衣厚被,脫著不常,以致冒風者,症多咽乾鼻塞,痰嗽氣阻,先宜清涼發散。倘不知而誤用寒涼之劑,則邪愈閉,肺竅阻塞,遂成音啞聲嘶,痰紅咳血之症。

澄按:人之氣與天地之氣相通,天時之氣熱,則吾身之氣亦熱矣。熱則宣通,毫毛不閉,膚腠齊開,最易感冒。素有痰火,易引外邪,內外交併,則音啞聲嘶,痰嗽失血。症似虛損,實由風邪外束,火鬱內炎。治用辛涼外發,甘苦內和,則風散而火熄。若以苦寒施之,恐邪正不得伸,而邪郁愈不解矣。

白話文:

在三、四月份之間,由於天氣突然變得非常炎熱,或是因為飲食過量,或是長途奔走,或是穿著厚重衣物未能適時增減,導致不小心受風的人,通常會出現喉嚨乾燥、鼻塞、咳嗽有痰、呼吸不順等症狀。這時應先採取清熱散風的治療方式。然而,如果不明就裡地使用了過於寒涼的藥物,反而會讓邪氣更加封閉,肺部功能受阻,進而形成聲音沙啞、咳血的嚴重情況。

進一步說明,人的氣息與天地的氣息是相連的,當天氣炎熱,我們身體的氣息也會隨之變熱。熱氣會讓身體的毛孔開放,皮膚表層舒展,這時最容易受風感冷。如果本來就有痰火問題,更容易引發外界邪氣,內外夾攻下,就會出現聲音沙啞、咳血的症狀,看起來像是虛弱,其實是由於外風束縛,內部火氣熾烈所導致。治療上,應採用辛涼的藥物從外部散風,甘苦的藥物從內部調和,這樣風邪就能消散,火氣也能平息。若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恐怕正邪難分,反而讓邪氣更難消除。

3. 內邪招引

其人素有熱痰,壅遏於太陰、陽明之經,內有窠囊,則風邪易於外束,若為之招引者。然所謂風乘火勢,火借風盛,互相鼓煽也。治實之法,秋冬與之辛溫,春夏與之辛涼,解其肌表,從汗而散。治虛之法,固其衛氣,兼解其邪。若專與發散,或汗多亡陽,或屢痊屢發。若兼風熱,當以辛涼解表,甘苦除熱,不得誤用辛熱,過於苦寒也。

澄按:有天稟性熱,陰虛血少之人,貪酒好色,腎水不升,心火不降,外邪乘之,復壅虛熱。新邪引出舊邪,內火相併,外火熏鑠肺金,故見咳嗽,有似勞損。風能煽火,故見煩熱,有似陰虛。傷風畏風,有似陽微。熱逼血絡,有似內傷不足。嘔吐稠痰,有似腎虛水泛。雖極相類,而實則風熱使之然也。

由其血分不足,元氣不充,則托送無力,邪不易解,必兼清補解托,乃見神功。

白話文:

[內邪招引]

這個人平時就有熱痰的問題,這些熱痰阻塞在太陰和陽明兩條經脈裡,身體內部有這種情況,外面的風邪就容易侵入,就像有人在外面招手引它進來一樣。這就好比風助火勢,火又靠風更旺,二者相互助長。對於這種實證的治療方法,在秋冬季節,會用些辛溫的藥物,在春夏季節,則會用些辛涼的藥物,目的是要讓皮膚表層放鬆,讓汗液自然排出。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則是要鞏固身體的防禦能力,同時去除病邪。如果單純用發汗的方法,可能會導致過度出汗而損失體內的陽氣,或者病情反覆發作。如果病情夾雜風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解表,用甘苦的藥物去熱,不能誤用辛熱的藥物,也不能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

進一步解釋:有些人生來性質偏熱,陰氣不足,血量不多,他們如果過度飲酒和縱欲,會使腎臟的功能下降,心臟的火氣上升,外來的病邪趁機入侵,加重了體內原有的虛熱。新的病邪引出舊有的病邪,內外火氣合併,外面的火氣燒灼肺部,因此會出現咳嗽的症狀,看起來像是長期疲勞造成的。風可以煽動火氣,所以會感到煩躁和熱,看起來像是陰氣不足。受風後怕風,看起來像是陽氣微弱。熱氣逼迫血液,看起來像是內傷和氣血不足。嘔吐粘稠的痰,看起來像是腎虛和水液代謝失調。雖然這些症狀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是風熱導致的。

因為這類人的血液量不足,元氣不充沛,所以身體無法有效抵抗病邪,病邪就不容易被清除,必須同時進行清熱、補益和解毒的治療,才能發揮神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