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八 (1)
上集卷之十八 (1)
1. 外郁
吳澄曰:內郁者,七情之郁也。外郁者,六氣之郁也。六氣傷人,皆有傳變,由輕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經,聚而不散,有失升降變化之權,鬱結不開,厭厭有似虛損癆瘵之症。
白話文:
吳澄說:內鬱指的是因七種情緒導致的鬱結。而外鬱,則是因為六種外界氣候因素造成的鬱結。六種氣候對人的傷害,都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從輕微到嚴重。只有外鬱這種情況,只侷限於身體的某一特定部位,聚集在那裡無法散去,失去了正常的升降和調節功能,鬱結難解,病狀呈現出一種持續低落的狀態,很像虛弱、消耗性疾病的情況。
2. 外郁類虛損
素有陰虛火症,外為風寒水濕所感,皮毛閉寒即為郁。鬱則火不得泄,血隨火而妄行。鬱於經絡則從鼻出,鬱於胃脘則從口出。凡系郁,其脈必澀,其人必惡風惡寒。不知者便以為虛,而補之誤矣。視其面色必滯,喜嘔,或口苦,或吐酸,審有如是症,必當舒郁為主。
澄按:此外郁之類損者。蓋氣血充和,脈絡貫通,百病不生。今為六淫所傷,氣血抑窒,則有寒熱吐衄之患。雖年深月久,鬱而不開,不兼舒郁,治必不效。
白話文:
[對於由外部因素引發的類似虛弱損傷的情況]
一直有陰虛火旺的症狀,又被風寒水濕等外部環境影響,皮膚毛孔被寒氣封閉,就會形成鬱結。一旦鬱結,火氣就無法宣洩,導致血液亂竄。如果鬱結在經絡中,血液就會從鼻子流出;如果鬱結在胃部,就會從口中吐出。只要是鬱結的情況,脈象必定會呈現澀象,患者也會畏風怕冷。不瞭解這種情況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虛弱,進而用補藥治療,這就是錯誤的。觀察患者的臉色,會發現他們的臉色晦暗,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或者口中有苦味,或者會反酸。如果發現有這些症狀,治療時必須以舒解鬱結為主要目標。
進一步說明:這類由外部因素導致的鬱結型損傷。原本如果氣血充足和諧,脈絡暢通無阻,就不會生病。但現在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所傷害,導致氣血受阻,就會出現寒熱交錯,吐血或鼻血等問題。即使經過長時間,鬱結仍然未解,如果不兼顧舒解鬱結,治療肯定不會有效果。
3. 火鬱類虛損
男婦四肢發熱,肌肉筋痹,骨髓皆熱如火燎,捫之令人亦熱。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又因胃虛,過食生冷冰水無度,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宜以火鬱發之。
澄按:六郁之症,惟火最多,所以東垣之法,有火鬱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補脾胃瀉陰火升陽等湯。
白話文:
[火鬱類虛損]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他們的四肢感到異常的熱,肌肉和筋骨都像被火燒一樣的熱,甚至觸摸他們也會感覺到熱度。這是由於四肢歸屬於脾臟,而脾臟在五行中屬土。當熱氣埋藏在地(脾)中,這種疾病通常是因為血液不足所導致的。另外,如果胃部虛弱,再過量食用生冷冰水,就會使陽氣在脾臟中受阻,適合用治療火鬱的方法來發汗。
進一步解釋:在六種鬱結病症中,火鬮是最常見的一種,因此東垣先生的療法中有火鬱湯、升陽益胃湯,這些都是用來提升陽氣,消除火鬮,補充脾胃功能,以及降低陰火,提升陽氣的湯藥。]
4. 病多兼郁
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變化,失其常度,而鬱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久鬱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法參而治之。
澄按:病生郁,郁生病,內外相因而為郁者也。更有一種湯藥雜亂,滋補妄投,病無增減,心中憒憒無可如何之狀,因藥不合症,郁上加郁,固結彌深,有成藥郁者。
白話文:
[疾病多數伴隨鬱結]
鬱結,指的是情緒或氣血在體內聚結,無法順利發散。該上升的不升,該下降的不降,該轉化的不轉化,失去了正常的運行節奏,於是鬱結病就產生了。大多數的疾病,常常會伴隨著鬱結,有的是長期鬱結導致疾病發生,有的則是在患病後纔出現鬱結。因此,在治療任何疾病時,都必須考慮到鬱結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療法。
進一步來說,疾病可以引發鬱結,鬱結也能導致疾病,兩者相互影響,形成了鬱結的狀態。此外,還有一種情況,病人服用各種藥物,但病情沒有明顯改善,心裡感到茫然無措,這往往是由於藥物與病症不符,使得鬱結更加嚴重,這種情況被稱為藥物引起的鬱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