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4)
上集卷之十三 (14)
1. 嗽血
嗽血者,有聲而痰易出,痰中有血是也。
治法
《統旨》云:嗽出痰內有血,名血嗽。其因有二:熱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肺者難治,漸以成勞也。然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一錢,痰盛加瓜蔞、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嗽血而氣急者,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此是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宜滋陰保肺湯。
張景岳曰:王節齋以咳嗽見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等甘溫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咳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症不多耳。愚意王氏之說,乃多以火為言,故凡血因火動而為咳嗽者,則不得不於滋陰藥中,加清火等劑。
白話文:
症狀
咳嗽有聲音,痰液容易咳出,痰中帶血。
治療方法
《統旨》書中記載:咳嗽帶血,稱為血嗽。其原因有二:
- 熱邪壅塞肺部者,較易治療,只要清熱即可。
治療方案: 使用金沸草散,並加入阿膠一錢,痰多者再加瓜蔞、貝母。 - 久咳損傷肺部者,較難治療,容易發展成勞損。
治療方案: 使用補肺湯,並加入阿膠、白及;咳嗽帶血且氣喘者,再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屬於陰虛火旺,勞損肺臟,宜用滋陰保肺湯。
張景嶽認為:王節齋認為咳嗽頻繁,是肺部受到熱邪入侵,導致氣機受熱而轉化為火,火氣旺盛,陰血不安定,隨火氣上升而引起咳嗽帶血。因此,治療應以瀉火滋陰為主,忌用人參等甘溫藥物。
但也有氣虛導致咳血的情況,則需使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物治療,但此類情況較少見。
張景嶽認為王節齋過於強調火熱,因此對於因火熱導致咳血者,應在滋陰藥物中加入清熱藥物。
如黃芩、桑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龍膽草清肝火;黃柏、知母清腎火;貝母、瓜蔞、竹葉、枇杷葉潤肺化痰。此等治法,非不可用,然惟火之偶盛,而根本未虧者,則但去其火,自無不愈。若用此法概治勞損,總不過暫解燃眉,終非救本之道。蓋凡陰虛生火等症,多以真陰受傷,水虧而然。
白話文:
就像黃芩、桑皮可以清肺火;黃連可以清心火;石膏可以清胃火;梔子、龍膽草可以清肝火;黃柏、知母可以清腎火;貝母、瓜蔞、竹葉、枇杷葉可以潤肺化痰。這些方法並非不可使用,但只有在火氣偶爾旺盛,而身體根本沒有虧損的情況下,才適合單純去除火氣,自然就會痊癒。
然而,如果用這些方法來概括治療勞損,只不過是暫時解決燃眉之急,並非治本之法。因為凡是陰虛生火等症狀,大多是因為真陰受傷,水份虧損而導致的。
此其所重在陰,不當在火。若治火太過,則脾胃俱敗,必致不救,此所以虛火宜補也。且常有過服天冬、生地之類,致傷胃氣,不能生金而不愈者;又有妄用黃柏、知母之屬,愈損真陰,遏絕生氣而不復者。此又傷而復傷,則尤為脾、肺、腎三陰虧損之害。故凡欲壯水而補陰者,無如一陰煎、左歸飲,或五陰煎、五福飲、大補元煎、六味丸等方,斯為最妥。
白話文:
這裏所要重視的是陰虛,而不是火旺。如果過度治療火症,就會導致脾胃俱敗,最終無可救藥,所以虛火應當以補陰為主。而且經常有人過度服用天冬、生地等藥物,導致傷及胃氣,無法生金而導致病情難以痊癒;還有些人胡亂服用黃柏、知母之類的藥物,更加損傷真陰,阻礙生氣而無法恢復。這些都是一再傷及身體,尤為加重脾、肺、腎三陰虧損的危害。因此,凡是想滋補腎陰,壯水補陰者,莫過於一陰煎、左歸飲,或五陰煎、五福飲、大補元煎、六味丸等方,這些都是最妥當的選擇。
其有火本無根,化源失守,或誤用寒涼,而病及脾肺,則有以寒在上焦,而為嘔惡、為短氣、為眩暈者;有以寒在中焦,而為膨滿、為痰涎、為飲食不運者;有以寒在下焦,為腹疼、為溏泄、為小水不化、為足寒膝冷等症,則理中湯、理陰煎,或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皆當隨症隨臟擇而用之。勿謂見血者,多是肺受熱邪,而但知滋陰降火,則必為人害矣。
若土不生金,食少泄瀉而兼嗽血者,宜理脾陰正方。若中氣不能攝血而嗽血者,宜資成湯加乾荷葉、枇杷葉。若腎陰不足而嗽血者,宜味補飲。
白話文:
如果火氣本身虛弱,失去了根本,或是因為誤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肺受損,就會出現寒氣在上焦,造成嘔吐、呼吸急促、頭昏眼花等症狀;寒氣在中焦,則會出現腹脹、痰多、消化不良等症狀;寒氣在下焦,則會出現腹痛、腹瀉、小便不利、腳冷膝蓋冷等症狀。針對這些情況,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和受損的臟腑,選擇理中湯、理陰煎、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等方劑治療。不能只看到出血就認為是肺部受到熱邪侵襲,一味地滋陰降火,這樣反而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如果脾土不能生金,出現食慾不振、腹瀉、咳嗽帶血的情況,就應該使用理脾陰正方。如果脾胃中氣不足,無法攝血止血而咳嗽帶血,就應該服用資成湯,加入乾荷葉、枇杷葉。如果腎陰不足而咳嗽帶血,就應該服用味補飲。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形瘦而蒼,年逾二十,忽病咳嗽咯血,兼吐黑痰,醫用參、術之劑,病愈甚。診之兩寸關浮軟,兩尺獨洪而滑,此腎虛火旺而然也。遂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白朮、陳皮、麥冬之類治之,月餘尺脈稍平,腎熱亦減,依前方再加人參一錢,兼服枳朮丸加人參、山梔以助其脾,六味地黃丸加黃柏以滋其腎,半年而愈。
又治一人,年逾三十,形色清癯,病咳嗽吐痰,或時帶紅,飲食無味,易感風寒,行步喘促,夜夢紛紜,又有㿗疝。醫用芩、連、二陳,或用四物降火,或用清肺,初服俱效,久則不應。診之脈皆浮濡無力而緩,右手脾部濡弱頗弦,曰此脾病也。脾屬土,為肺之母,虛則肺子失養,故發為咳嗽。
白話文:
汪石山醫治一位男子,身材瘦弱面色蒼白,年過二十歲,突然患病咳嗽咳血,並且吐出黑色痰,醫生用人參、黃芪的藥方治療,病情卻更加嚴重。診斷發現,兩寸脈浮軟,兩尺脈獨洪而滑,這是腎虛火旺導致的。於是,便用四物湯加入黃柏、知母、白朮、陳皮、麥冬等藥物治療,一個多月後,尺脈稍微平緩,腎熱也減輕了,在此基礎上繼續服用原方,再加入人參一錢,同時服用枳朮丸加入人參、山梔以幫助脾臟,六味地黃丸加入黃柏以滋養腎臟,半年後病癒。
又醫治一位男子,年過三十歲,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患病咳嗽吐痰,有時痰中帶血,飲食無味,容易感受風寒,走路氣喘,夜裡做夢頻繁,還患有疝氣。醫生用黃芩、黃連、二陳湯治療,或用四物湯降火,或用清肺的藥方,最初服用都有效,但時間長了就沒有效果了。診斷發現,脈象浮濡無力而緩,右手脾部濡弱且偏弦,這是脾臟有病。脾臟屬土,是肺臟的母親,虛弱了就會導致肺臟失養,所以才會出現咳嗽的症狀。
又理陰煎,失養則皮毛疏豁,而風寒易入。又脾為心之子,子虛則竊母氣以自養,而母亦虛,故夜夢不安。脾屬濕,濕喜下流,故入脾為㿗疝,且㿗疝不痛而屬濕。宜用參、朮、茯苓補脾為君,歸身、麥冬、黃芩清肺養心為臣,川芎、陳皮、山楂散郁為佐,煎服。後以人參四錢,黃耆三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桂枝各一錢,煎服而安。
生生子治一人,冬月目病,醫為發散太過,至春間吐血碗余,及夏下午潮熱,咳嗽,胸膈脹痛,早晨冷汗淋漓,大便溏,一日兩行,飲食少,肌肉消十之七,脈數。據症脈,法在不治。乃用瀉白散,五味子、白芍藥、貝母、馬兜鈴加入服下,其夜貼然而臥不嗽,惟大便溏。前藥加白扁豆、茯苓、山藥,汗亦漸止。
白話文:
如果服用理陰煎,身體失養,就會導致皮膚毛髮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又因為脾臟是心臟的子,子虛就會竊取母氣來滋養自己,而心臟也會因此虛弱,所以才會夜間做夢不安。脾臟屬濕,濕氣喜向下流,所以會導致脾臟生出㿗疝,而且㿗疝不痛,屬於濕邪。因此,應該用人參、白朮、茯苓補脾作為主藥,用生地、麥冬、黃芩清肺養心作為臣藥,用川芎、陳皮、山楂散郁作為佐藥,煎服。之後再用人參四錢、黃耆三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桂枝各一錢,煎服,就能安穩。
有一個生生子,治療一個病人,病人是冬月患了眼疾,醫生用發散的方法治療過度,到了春天就吐血一碗多,到了夏天,下午潮熱,咳嗽,胸膈脹痛,早上出冷汗,大便溏稀,一天拉兩次,食慾不振,肌肉消瘦了七成,脈象浮數。根據症狀和脈象來看,這個病按照常規方法是無法治癒的。於是,醫生就用了瀉白散,加入五味子、白芍、貝母、馬兜鈴,讓病人服下,病人當晚就睡得很安穩,不再咳嗽,只有大便溏稀。之後醫生又在藥方里加入了白扁豆、茯苓、山藥,病人的汗也漸漸止住。
復與瀉白散加石斛、馬兜鈴、貝母、陳皮、苡仁、白芍藥、五味子、桔梗,調理三月而痊。
又治金文臺,壯年咳嗽吐血,腹中常痛,夜多口渴夢遺,背心作脹,兩手脈短弱,兩關弦大,左尺弱,右尺滑大。心血不足,中焦有痰積,膈間有瘀血,陰分有淫火。乃先為清肅上焦,用山梔子、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貝母、橘紅、益元散,服十貼。背脹漸消,惟咳不止,改用黃芩、杏仁、半夏曲、益元散、黃連、瓜蔞仁、甘草,十貼而嗽止,惟腹痛不除。再以遇仙丹同丹溪保和丸進之,大便下稠積痰甚多。
白話文:
然後再用瀉白散加入石斛、馬兜鈴、貝母、陳皮、薏仁、白芍藥、五味子、桔梗,調理了三個月後就痊癒了。
另外還治過一個叫做金文臺的人,他壯年時咳嗽吐血,肚子經常疼痛,晚上經常口渴並且夢遺,後背感覺脹滿,兩手脈搏短弱,兩關脈弦大,左尺脈弱,右尺脈滑大。診斷為心血不足,中焦有痰積,膈間有瘀血,陰分有淫火。於是先用山梔子、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貝母、橘紅、益元散來清肅上焦,服用了十貼藥後,背脹漸漸消退,但是咳嗽仍然不停,於是改用黃芩、杏仁、半夏曲、益元散、黃連、瓜蔞仁、甘草,服用了十貼藥後咳嗽止住,但是肚子疼痛沒有消除。於是再用遇仙丹配合丹溪保和丸服用,大便排出了很多稠密的痰。
後用人參、茯苓、白芍、紫菀、知母、麥冬、甘草、當歸、五味子,調理而愈。
江篁南治一人,患嗽血,初一二劑用知貝母、天麥門冬、歸、芍清肺之劑,夜加脅疼,繼用人參錢半,脅疼減。後再參至兩錢,左脈近大而快,右略斂少帶弦而駛,每嗽則有血,大便溏,一日三更衣。以人參三錢,白朮、紫菀各一錢半,茯苓、白芍各一錢,甘草九分,丹皮八分,加茅根,小溲、脈弦快稍減。加黃耆二錢,百部六分,是日嗽止,血漸少。
白話文:
後來用人參、茯苓、白芍、紫菀、知母、麥冬、甘草、當歸、五味子來調理,病就好了。
江篁南醫治一個人,患有咳嗽吐血的病症。一開始用二三劑知母、貝母、天麥門冬、當歸、芍藥清肺的藥方,晚上加重了肋骨疼痛,之後用人參一錢半,肋骨疼痛減輕。後來又增加人參到兩錢,左邊脈搏比較大且快,右邊脈搏稍微收縮,少許弦脈且快,每次咳嗽都會吐血,大便稀溏,一天要換衣服三次。於是用人參三錢、白朮、紫菀各一錢半、茯苓、白芍各一錢、甘草九分、丹皮八分,再加上茅根,小便、脈搏弦快稍微減輕。又加入黃耆二錢、百部六分,這一天咳嗽就停止了,吐血也逐漸減少。
既而嗽亦止,仍便清,乃倍參、耆、朮、山藥、陳皮、甘草、苡仁、白芍等藥,兼與健脾丸而愈。
白話文:
咳嗽也停止了,排泄物變得清澈。於是加倍使用人參、黃耆、蒔蘿、山藥、陳皮、甘草、薏苡仁和白芍等藥材,同時服用「健脾丸」就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