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3)
上集卷之十三 (13)
1. 咳血
咳血者,乾咳有聲,而痰內有血是也。
脈經
傷肺者,其人勞倦則咳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咳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脈傷氣壅所致。
褚氏曰:血充目則視明,充耳則聽聰,充四肢則舉動強,充肌膚則身色白。清則黑,去則黃,外熱則赤,內熱則上蒸喉,或下蒸大腸,為小竅。喉有竅則咳血殺人,腸有竅則便血殺人。便血猶可止,咳血不易醫。喉不容物,毫髮必咳,血滲入喉,愈滲愈咳,愈咳愈滲。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血雖陰類,運之者,其和陽乎。
張景岳曰:咳血、嗽血者,諸家皆言出於肺;咯血、唾血者,皆言其出於腎。是豈足以盡之,而不知咳、嗽、咯、唾等血,無不有關於腎也,何也?蓋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此肺腎相聯,而病則俱病矣。且血本精類,而腎主五液,故凡血病者,雖有五臟之辨,然無不由水虧。
白話文:
褚氏說:血液充盈眼睛則視力清晰,充盈耳朵則聽力敏銳,充盈四肢則行動有力,充盈皮膚則面色白皙。血液清澈則面色黑潤,血液虧損則面色黃枯,外感熱邪則面色赤紅,內有熱邪則上蒸咽喉,或下蒸大腸,這些都是身體的小竅。咽喉有病竈則咳血致命,腸道有病竈則便血致命。便血還可以治療,但咳血卻不容易治癒。咽喉容不下任何異物,即使一根頭髮也會引起咳嗽,血液滲入咽喉,就會越滲越咳,越咳越滲。喝水、排尿、排便,百人中只有一人會因此喪命,服用寒涼藥物,則百人中沒有人能活下來。血液雖然屬陰,但能運行的關鍵在於陽氣。
張景嶽曰:咳血、嗽血者,諸家皆言出於肺;咯血、唾血者,皆言其出於腎。是豈足以盡之,而不知咳、嗽、咯、唾等血,無不有關於腎也,何也?蓋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此肺腎相聯,而病則俱病矣。且血本精類,而腎主五液,故凡血病者,雖有五臟之辨,然無不由水虧。
張景嶽說:咳血、嗽血,很多醫家都說是由於肺部病變引起的;咯血、唾血,又都說是腎臟病變導致的。難道這就能完全說明問題嗎?其實,咳、嗽、咯、唾等吐血,都跟腎臟有關係。這是因為腎經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咽喉,挾持舌根。腎經的支脈則從肺部出來與心經相連,注入胸腔。因此,肺腎二臟相連,一個生病,另一個也容易生病。而且血液本質是精華,而腎臟主掌五液,所以所有血液病,即使分屬五臟,也都是由於腎臟虧虛所致。
水虧則火盛,火盛則刑金,金病則肺燥,肺燥則絡傷而嗽血,液涸而成痰,此其病標固在肺,而病本則在腎也。苟欲舍腎而治血,終非治之善者。第腎中有水火,水虛本不能滋養,火虛尤不能化生。有善窺水火之微者,則洞垣之目,無過是矣。
按: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乾咳,或痰中帶血,不過一二口。然總由火克肺金,肺燥血出。若不滋養真氣,補水生金之劑多,何以望痊?若脈弦氣促,聲嘶咽痛者,不治。病者不能養,難望回春。味補飲、資成湯。
治法
丹溪云:乃火升痰盛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用。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水分不足,就會導致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損傷金氣,金氣受損就會導致肺部乾燥,肺乾燥就會傷及血管,引起咳嗽出血,體液乾燥也會形成痰液。雖然疾病的表面症狀在肺部,但疾病的根本原因卻在腎臟。如果只治療肺部的出血,而不治療腎臟,終究不是治病的最佳方法。因為腎臟中存在水和火,水虛弱就無法滋養肺臟,火虛弱也無法化生精氣。能夠精細觀察水火變化的人,他的醫術才稱得上高明。
咳血,就是指因咳嗽而吐血,可能是乾咳,也可能是痰中帶血,通常只有幾口。咳血的根本原因是火氣過盛剋制肺金,導致肺部乾燥,血液從血管中溢出。如果不能滋養真氣,多用滋陰生金的藥物,纔有可能痊癒。如果病人脈象弦緊,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咽喉疼痛,那就無法治療。病人身體虛弱,無法調養,很難期望康復。可以服用味補飲、資成湯等方劑。
治法:
丹溪先生說:這種火氣上升,痰多,身體發熱的症狀,大多是因為血虛造成的,可以用四物湯加減治療。
張景岳曰:咳血、嗽血,皆從肺竅中出,雖若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咳血少痰,其出較難;嗽血者多痰,其出較易。咳而少痰者,水竭於下,液涸於上也,亦名乾咳嗽。而多痰者,水泛於上,血化為痰也,亦謂之白血。此二者之治,雖皆宜壯水補陰,凡一陰煎、四陰煎、六味地黃湯、麥門冬湯、天門冬丸、貝母丸之類,皆必用之藥也。然乾咳者,宜加滋潤為佐,如天冬、麥冬、百合、柏子仁、茜根之屬,或當歸亦可酌用。
白話文:
張景嶽說:咳血、嗽血,都從肺部出來,雖然看似同類,但實際上有所不同。因為咳血痰少,咳出來比較困難;嗽血痰多,咳出來比較容易。咳而少痰的人,是因為身體下焦津液枯竭,上焦液體也因此乾涸,這就是所謂的乾咳。而痰多的人,是因為水氣上泛,血液化為痰液,也稱為白血。這兩種情況的治療,雖然都要滋補陰液,用[一陰煎]、[四陰煎]、[六味地黃湯]、[麥門冬湯]、[天門冬丸]、[貝母丸]等藥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乾咳的人,還要加入滋潤的藥物作為輔助,例如[天冬]、麥冬、[百合]、[柏子仁]、茜根之類,或者[當歸]也可以酌情使用。
多痰者,宜加清降為佐,如貝母、海石、阿膠、竹瀝之屬,而當歸則非所宜也。
若陰中之陽不足而咳血者,宜培土養陰湯。若心氣不足而咳血者,宜資成湯。若脾氣不足者,宜理陰煎正方。若真陰不足而咳血者,味補飲。
治案
朱丹溪治一人,近四十,咳嗽吐血。用四物換生地,加桑白皮、杏仁、款冬花、五味子、天門冬、桔梗、知母、貝母、黃芩。
白話文:
痰多的人,應該用清降的藥物輔助治療,例如貝母、海石、阿膠、竹瀝等等,而當歸就不適合了。
如果陰虛陽弱而咳血,應該服用培土養陰湯。如果心氣不足而咳血,應該服用資成湯。如果脾氣不足,應該服用理陰煎正方。如果真陰不足而咳血,應該服用味補飲。
朱丹溪曾經治療一位將近四十歲的病人,他咳嗽吐血。朱丹溪用四物湯換成生地,並加入桑白皮、杏仁、款冬花、五味子、天門冬、桔梗、知母、貝母、黃芩。
又治一人,因病憂,咳吐血,面黧黑色,藥之不效,曰必得喜可解。其兄求一足衣食地處之,於是大喜,即時色退,不藥而瘳。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無失氣宜。是知藥之治病,必得其病之氣宜,苟不察其得病之情,雖藥亦不愈也。
許先生論梁寬父病:右脅,肺部也。咳而吐血,舉動喘逆者,肺脹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脾肺俱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若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甚。止宜補中益氣湯,先扶元氣,少以治病藥加之。
白話文:
曾經治療過一個人,他因為疾病而憂心忡忡,咳嗽吐血,面色黝黑,用藥卻沒有效果。他表示只有得到喜悅才能痊癒。他哥哥為他尋找到了一個衣食無憂的地方,於是病人十分喜悅,面色馬上恢復正常,不用藥就痊癒了。醫書上說: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還說:不要違背病人的氣候和環境。這說明用藥治療疾病,必須要符合疾病的氣候和環境,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病人患病的情況,即使用藥也無法治癒。
第二段
許先生論梁寬父病:右脅,肺部也。咳而吐血,舉動喘逆者,肺脹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脾肺俱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若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甚。止宜補中益氣湯,先扶元氣,少以治病藥加之。
許先生分析梁寬父親的病症:右邊脅肋,是肺部。咳嗽吐血,行動呼吸急促,這是肺脹。發熱脈搏快,不能吃東西,這是火剋金,肺脾都虛弱。脾肺都虛弱,而火乘虛而入,病情逆轉。對於這種情況,一般不可補瀉。如果補金,擔心金與火相持,反而會加重喘咳;如果瀉火,擔心火氣不退,反而會加重痃癖。因此,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先扶正元氣,再少量加入治療疾病的藥物。
聞已用藥未效,必病勢若逆,而藥力未到也。遠期秋涼,庶可復耳。蓋肺病惡春,夏火氣至,秋冬火退,只宜於益氣湯中,隨四時升降寒熱,及見有證,增損服之。或覺氣壅,間與加減枳朮丸。或有飲,間服局方枳朮丸。數月逆氣少回,逆氣回則可施治法。但恐今日已至,色青色赤,及脈弦脈洪,則無及矣。
病後不見色脈,不能懸料,以既愈復發言之,惟宜依准四時用藥,以扶元氣,庶他日既愈,不復發也。其病初感,必深恐當時消導尚未盡,停滯延淹,變生他證,以至於今。宜少加消導藥於益氣湯中,庶可漸取效也。
白話文:
聽說已經用藥卻沒有效果,一定是病情逆轉,藥力尚未發揮作用。等到秋季天氣轉涼,也許就能恢復健康。因為肺病忌諱春季,夏季火氣旺盛,秋冬火氣消退,這時只需要在益氣湯中,根據四季升降寒熱的變化,以及出現的症狀,增減藥量服用。如果感到氣壅,可以間隔服用加減枳朮丸。如果出現飲邪,可以間隔服用局方枳朮丸。幾個月後,逆氣可能會慢慢減退,逆氣減退後就可以施治。但是恐怕今天已經病入膏肓,面色青白或赤紅,脈象弦緊或洪大,那就無濟於事了。
病後不見色脈變化,不能輕易斷言痊癒,即使已經痊癒,也要說服患者繼續按照四季變化服用藥物,以扶持元氣,這樣才能確保日後不會復發。如果病初感染,一定要小心當時消導藥物尚未完全發揮作用,導致病邪停滯延誤,轉化成其他病症,一直持續到現在。應該在益氣湯中加入少量的消導藥,這樣才能慢慢取得療效。
汪石山治一人,年二十餘,形瘦色脆,病咳血,醫用滋陰降火及清肺之藥,延三年不減。又一年,用茯苓補心湯,及參蘇飲,皆去人參,服之病益劇。診之脈細而數,有五至。汪曰:不可為也。或曰:四五至平和之脈,何為不可為?經云:五臟已衰,六腑已竭,九候雖調,猶是死也。
且視形症皆屬死候。經曰:內脫熱甚者死,嗽而加汗者死,嗽而下瀉上喘者死。嗽而左不得眠肝脹,右不得眠肺脹,俱為死證。今皆犯之,雖飲食不為肌膚,去死近矣。越五日果死。凡患虛損,犯前數證,又或嗽而聲啞,喉痛不能藥,或嗽而肛門發瘻,皆在不救,醫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汪石山醫治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體形瘦弱,面色蒼白,患咳嗽吐血之症。醫生使用滋陰降火和清肺的藥物治療,延續三年病情沒有減輕。又過了一年,醫生使用茯苓補心湯和參蘇飲,但去除了人參,服藥後病情更加嚴重。診脈發現脈象細數,並且出現五至。汪石山說:「這病治不了。」有人問:「四五至是平和的脈象,為什麼治不了?」汪石山說:「經書上說:五臟已經衰敗,六腑已經虛竭,即使九候調和,也仍然是死期已到。
而且看他的形狀和症狀,都屬於死兆。經書上說:內熱嚴重者必死,咳嗽伴隨大量出汗者必死,咳嗽伴隨腹瀉和上氣不接者必死。咳嗽時左側睡覺不舒服,肝臟脹痛,右側睡覺不舒服,肺部脹痛,都是死症。現在他全部都犯了,即使飲食無法轉化為氣血,距離死亡也近了。」五天後,病人果然去世。凡是患有虛損的病人,出現上述幾種症狀,或者咳嗽伴隨聲音嘶啞,喉嚨疼痛無法用藥,或者咳嗽伴隨肛門生瘡,都屬於無救之症,醫生不可不知。
謝大尹年四十,因房勞病咳血,頭眩腳弱,口氣夢遺,時或如冷水滴於身者數點,診之脈皆濡緩而弱,右關沉微,按之不應,曰:此氣虛也。彼謂:房勞咳血、夢遺,皆血病也,右關沉微亦主血病。且肥人白人,病多氣虛。今我色蒼紫,何謂氣虛?曰:初病傷腎。經云:腎乃胃之關也。
關既失守,胃亦傷矣。故致氣壅逆,血隨氣逆而咳也。又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二陽者腸胃也,腸胃之病,必延及心脾,故夢遺亦有由於胃氣之不固也。左手關部細,而分之雖屬肝而主血。概而論之,兩寸主上焦而察心肺,兩關主中焦而察脾胃,兩尺主下焦而察肝腎,是左關亦可以察脾胃之病也。古人治病有憑證者,有憑脈者,有憑形色者,今當憑證憑脈,而作氣虛治焉。
白話文:
謝大尹今年四十歲,因為房事過度導致咳嗽吐血,頭暈腿軟,口氣和夢遺,偶爾還會感覺像冷水滴在身上,診脈發現脈象濡緩無力,右關脈沉細微弱,按壓下去沒有反應,醫生說:「這是氣虛的症狀。」
有人說:「房事過度導致咳嗽吐血、夢遺,都是血虛的病症,右關脈沉細微弱也主血虛。而且肥胖的白人,多半是氣虛。現在謝大尹面色蒼白帶紫,怎麼說是氣虛呢?」
醫生解釋道:「謝大尹的病症最初是傷了腎氣。經書說:腎臟是胃氣的關口。
關口失守,胃氣也會受損。因此導致氣機壅塞逆行,血隨氣逆而咳。經書又說:二陽之病會發於心脾,男子會精氣虧損,女子會月經不調。二陽指的是腸胃,腸胃有病,就會蔓延到心脾,所以夢遺也是由於胃氣不固所致。
左手關脈部位較細,雖然屬於肝經,主血,但從整體上來看,寸口脈主上焦,觀察心肺;兩關脈主中焦,觀察脾胃;兩尺脈主下焦,觀察肝腎,所以左關脈也能觀察脾胃的病症。
古人治病,有的憑證據,有的憑脈象,有的憑形色,現在應該根據證據和脈象,用氣虛的方法治療。」
遂用參、耆各三錢,白朮、白芍、當歸身各一錢,茯神、麥冬、梔子、酸棗仁各八分,陳皮、甘草各五分,煎服。朝服六味地黃丸加黃柏、椿根皮,夜服安神丸,年餘而安。
生生子治金良美者,年十八,患咳嗽吐紅,下午潮熱,夢遺。市醫進四物湯加天冬、麥冬、黃柏、知母之類,治半年,反左脅脹痛不能側臥,聲音漸啞,飲食輒噁心,肌肉大削,六脈俱數,醫告技窮。因就孫治,觀其面色白,又隱隱有青氣夾之,兩足痿弱無力,曰:此症氣虛血熱,而肝脈弦,弦則木氣太旺,脾土受虧,不能統血。始殆怒氣所觸,繼為寒涼之劑所傷,以至飲食噁心,肌肉瘦削。
白話文:
於是便用人參、黃耆各三錢,白朮、白芍、當歸各一錢,茯苓、麥冬、梔子、酸棗仁各八分,陳皮、甘草各五分,煎服。早上服用六味地黃丸加黃柏、椿根皮,晚上服用安神丸,一年多後便痊癒。
這名年輕人十八歲,患了咳嗽吐血、下午發燒、夢遺的病。城裡的醫生給他開了四物湯,加了天冬、麥冬、黃柏、知母等藥,治療了半年,反而左邊肋骨脹痛不能側睡,聲音越來越啞,吃東西就噁心,肌肉消瘦,脈搏都很快,醫生束手無策。於是就來找孫醫生看病。孫醫生觀察他面色蒼白,還隱隱帶著青色,兩隻腳軟弱無力,便說:「這病是氣虛血熱,而且肝脈弦急,弦急就代表木氣太旺,脾土受損,不能統血。起初可能是因為生氣,後來又因為吃了寒涼的藥物而受傷,所以才會飲食不消化、肌肉消瘦。」
書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以肺金不足,則肝木愈不能制。濁痰瘀血,凝於肺竅,故咳嗽聲啞;滯於肝,故左脅不能貼席,而病勢危矣。喜在青年猶可措手,因急用人參二錢,鱉甲五錢為君,白朮、白芍、陳皮、茯苓、通草、貝母一錢為臣,甘草、牡丹皮各七分為佐,桔梗五分為使。二十帖,咳嗽減大半,潮熱止。
三十帖,聲音開亮,左脅亦能貼席而臥。後以大造丸調理,全安矣。
白話文:
書上記載:脾胃虛弱,就會導致肺氣先衰竭。因為肺金不足,肝木便更加無法制約。濁痰瘀血積聚於肺竅,所以咳嗽聲音嘶啞;阻塞於肝,所以左側肋骨無法貼近牀蓆,病情危急。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人尚可採取措施,應當急用人參二錢、鱉甲五錢為主藥,白朮、白芍、陳皮、茯苓、通草、貝母各一錢為輔藥,甘草、牡丹皮各七分為佐藥,桔梗五分為引藥。服用二十帖藥後,咳嗽減輕一半,潮熱消失。
三十帖藥後,聲音變得清亮,左側肋骨也能貼近牀蓆睡覺。之後用大造丸調理身體,便能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