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2)

1. 咯血

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即出,其色或紅或紫者是也。又如細屑亦是也。

滑伯仁曰:寒涼之溢水乃瀉火也,溫熱之助火乃折水也。衄血,手陽明循手經上行,入清氣道中;咯血乃入於所合也,所合肺也。

又曰:咯血為病最重,且難治者,以手太陰之經,氣多血少。又肺者金象,為清肅之臟,今為火所制,迫而上行,以為咯血,逆之甚矣。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謂喘而咯血,且咳嗽也。

凡血不因咳嗽而咯出者,為咯血。或色不一,或咯一二口,或二三口,卻又不多,或帶絲帶屑,咯出均有之。此乃心包絡受傷,血隨氣逆,火炎而咯出。或亦有時隨痰咯出,乃勞煩思慮過度,非一日之所致。治宜固本養神,清熱和血之劑。非病人堅心惜命,數月調攝,不能愈也。

白話文:

咯血的人,喉嚨裡經常有血腥味,一咳就吐血,血的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紫色。也可能像細小的碎屑一樣。

滑伯仁說:寒涼的東西可以瀉火,溫熱的東西可以助火,但也會傷水。鼻出血是因為手陽明經脈向上循行,進入清氣道;咯血則是進入與陽明經相合的部位,也就是肺。

他又說:咯血是最嚴重的病,而且很難治,因為手太陰經氣多血少。另外,肺屬金,主清肅,現在被火所克制,迫使它向上走,就出現咯血,逆氣非常嚴重。上氣看到血,下面聽到病音,就是喘息並伴隨咯血和咳嗽。

凡是沒有因為咳嗽而咯血的,都叫做咯血。血的顏色可能不一致,可能咯一兩口,也可能咯兩三口,但不會太多,或者帶有絲狀物或碎屑,這些情況都有。這是心包絡受傷,血隨著氣逆上行,火氣炎上而咯血。有時也會隨著痰咯出來,這是勞累煩心、思慮過度造成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治療應該以固本養神、清熱和血的藥物為主。病人如果不能堅定信心、珍惜生命,經過幾個月的調養才能痊癒。

治法三條

張景岳曰: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郁,或由過飲。但無咳嗽發熱等症,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天王補心丹、二陰煎。)

王宇泰曰: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咯與唾少異,唾出於氣,上無所阻;咯出於痰,氣鬱於喉嚨之下,滯不得出,咯而乃出。求其所屬之臟,咯唾同出於腎也。治咯血之方,宜用童便、青黛,以手、足少陽三焦與膽所合之相火,而薑汁為佐,用四物、地黃、牛膝等以補腎陰,安其血也。

白話文:

治法三條

張景嶽曰: 清晨剛起牀時,經常在痰中帶有淡紫色的凝血,或呈塊狀或片狀,連續出現好幾口痰,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操心煩惱、心火旺盛,或是思慮過度、鬱悶不舒,或是過度飲酒所導致。但如果沒有咳嗽發熱等症狀,就不必過於擔心,這只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瘀滯而造成的。(可用天王補心丹、二陰煎治療。)

王宇泰曰: 咯血,指的是沒有咳嗽卻咳出鮮血的現象。咯血與吐唾液略有不同,唾液是由氣所生,向上沒有阻礙就吐出來了;而咯血是痰積在喉嚨下方,氣鬱結不通,無法順暢吐出,才用力咯出來。從臟腑歸屬來看,咯血和吐唾液都源於腎臟。治療咯血的藥方,應該使用童便、青黛,以調和手足少陽三焦與膽經所屬的相火,並用薑汁輔助,再加上四物、地黃、牛膝等藥物滋補腎陰,使血氣安定。

《易簡》曰:肺者清肅之職主氣,氣分有火,則令人咯血。以桑皮、杏仁、蘇子、青黛、二冬、枇杷葉之屬,降火下氣,使不咯而血自安。如肺受火傷,久致癆瘵,用七珍散,補土生金,加阿膠、鍾乳粉以和血。

若食少痰多,咯血不止者,宜和中理陰湯,加荷葉、枇杷葉。或脾肺氣虛,而咯血不止者,宜理脾陰正方,則咯血自止。味補飲亦相宜。

白話文:

《易簡》中說:肺臟的功能是清肅,主導呼吸之氣。如果氣分中有火熱,就會導致人咯血。可以用桑皮、杏仁、蘇子、青黛、二冬、枇杷葉等藥材,降火下氣,讓血止住,不再咯血。

如果肺部受到火熱傷害,久而久之導致肺癆,可以用七珍散來補土生金,再加入阿膠、鍾乳粉以和血。

若飲食減少、痰多,咯血不止,則應該用和中理陰湯,並加入荷葉、枇杷葉。或是脾肺氣虛,而咯血不止,應該用理脾陰正方,就能使咯血止住。味補飲也適合這種情況。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形實而黑,病咳痰少聲嘶,間或咯血。診之右脈大無倫,時復促而中止,右略少而軟,亦時中止,曰:此脾、肺、腎三經之病也。蓋秋陽燥烈,熱則傷肺,加之以勞倦傷脾,脾為肺母,母病而子失其所養。女色傷腎,腎為肺子,子傷必盜母氣以自奉,而肺愈虛矣。

治當從清暑益氣湯例而增減之。以人參二錢或三錢,白朮、白芍、麥冬、茯苓各一錢,生地、當歸身各八分,黃柏、知母、陳皮、神麯各七分,少加生甘草,煎服,月餘而安。

白話文:

治案

汪石山治療一位病人,身形健壯但面色黝黑,患有咳嗽痰少、聲音嘶啞,偶爾咯血的症狀。診脈時發現右脈洪大無倫,時而急促又時而停止,右脈略微細弱且軟弱無力,也時而停止。汪石山判斷這是脾、肺、腎三經的病症。

因為秋季陽氣燥烈,熱邪容易傷肺。再加上病人勞倦過度傷脾,脾臟是肺臟的母臟,母臟生病,子臟就會失去滋養。患者又縱欲傷腎,腎臟是肺臟的子臟,子臟受損就會盜取母臟的氣血以維持自身,導致肺氣更加虛弱。

治療方法應當參考「清暑益氣湯」的方劑,並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增減藥物。以人參二錢或三錢,白朮、白芍、麥冬、茯苓各一錢,生地、當歸身各八分,黃柏、知母、陳皮、神麴各七分,再少加一些生甘草,煎服。患者服用一個多月後便痊癒了。

又治一人,形色蒼白,年三十餘,咳嗽咯血聲啞,夜熱自汗,診之脈濡細而近駛,曰:此得之色欲也。遂以四物湯加麥冬、紫菀、阿膠、黃柏、知母三十餘帖,諸症悉減。又覺胸腹痞滿,噁心惡食,或時糞溏,診之脈皆緩弱,無復駛矣。曰:真陰虛之病已退,再用甘溫養其脾胃,則病根去矣。遂以四君子湯加神麯、麥冬、陳皮,服十餘帖而安。

李東垣治鄭仲本,年二十三歲,因心痛服丹、附等藥,得上氣病,胸膈兩脅急迫,脹觸不快,便時嗽咯出血,病形漸瘦,大便燥而難,脈弦數,夜略同,熱食稍減。因與燈籠草和節麻黃細末,以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調下十餘服,病減半。又與通聖散去石膏為丸,以桃仁湯下之。

白話文:

曾經治療一位病人,面色蒼白,三十多歲,咳嗽咯血,聲音嘶啞,夜裡發熱自汗。診脈時發現脈象濡細而略快,判斷這是虛火上炎導致的。於是給他開了四物湯加麥冬、紫菀、阿膠、黃柏、知母,服用了三十多帖藥,病症都減輕了。之後又覺得胸腹脹滿,噁心厭食,偶爾大便稀溏,診脈時發現脈象變得緩弱,不再急促。判斷是真陰虛的病症已經退去,於是再用甘溫之品來調理脾胃,這樣病根就除去了。於是給他開了四君子湯加神麴、麥冬、陳皮,服用了十多帖藥後就康復了。

李東垣曾經治療一位名叫鄭仲本的病人,二十三歲,因心痛服用了丹砂、附子等藥,導致上氣病,胸膈兩脅感到緊迫,脹滿不適,便時咳嗽咯血,病況漸漸消瘦,大便乾燥難解,脈象弦數,夜裡稍微發熱,吃熱食稍稍減輕症狀。李東垣於是將燈籠草和麻黃研成細末,用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調服,服用了十多帖藥,病症減輕了一半。之後又給他開了通聖散去石膏製成丸劑,用桃仁湯送服。

朱丹溪治林德方,年二十餘歲,得嗽而咯血發熱,體漸瘦,諸醫以補榮調治,數年其症愈甚,診其六脈皆澀,曰:此好色而多怒,精血耗少,又因服塞補藥太多,營衛不行,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治肺壅非吐不可,精血耗少非補不可,惟倒倉二者俱備,但使之吐多於瀉耳,兼灸肺俞五次而愈。

生生子治一人,辛苦及酒多,則咯血數口,脈兩寸皆短弱,關尺洪數。此胃中有痰火,下焦有陰火,由壯年酒色所傷故耳。以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而安。

白話文:

第一段

朱丹溪治療林德的病症,林德年約二十多歲,患咳嗽並咳血發燒,身體日漸消瘦。許多醫生以補益氣血的方式治療,但幾年下來病症反而加重。朱丹溪診斷其六脈皆澀,說道:「這是由於好色而易怒,導致精血耗損過度,再加上服用過多的補益藥物,造成營衛不暢,瘀血內積,肺氣壅塞,無法下降。治療肺部壅塞,必須要吐出痰濁,精血耗損則必須要補益,然而要兼顧二者,重點在於要多吐少瀉。同時配合灸治肺俞穴五次,便可痊癒。」

第二段

生生子治療一位病人,此人因辛辣食物和酒喝太多,導致咳血數口,脈象兩寸皆短弱,關尺脈洪數。生生子診斷道:「這是由於胃中有痰火,下焦有陰火,皆因壯年時期縱慾傷身所致。」於是處方以丹參、滑石各三錢,白芍二錢,麥冬、貝母、桃仁、紫菀、牡丹皮各一錢,當歸七分,甘草五分,煎服後病症便得以緩解。

2. 唾血

唾血者,鮮血隨吐而出者是也。其源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而唾血也。

唾血責在下焦,陽火煎迫而為之也。腎主唾,為足少陰,少血多氣,故其症亦為難治。

張景岳曰:唾血、咯血,古皆云出於腎;痰涎之血,云出於脾,此亦未必然也。凡咯血、唾血者,於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大都咳嗽而出者,出於臟,出於臟者,其來遠。一咯而出者,出於喉,出於喉者,其來近。其來遠者,內傷已甚;其來近者,不過在經絡之間。

所以凡見咯血、唾血、痰中帶血者,多無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此其輕重可知矣。治此之法,凡因火者,亦不過微清脾肺之火,或因勞倦而致者,但宜養榮補陰,則自無不愈。

白話文:

吐血是指鮮血隨著吐口水一起出來。它的根源在腎臟,也可能是瘀血積聚在體內,肺氣阻塞無法下降而導致吐血。

吐血歸咎於下焦,陽火煎熬逼迫而導致。腎臟主宰唾液,屬於足少陰經,血少氣多,因此這種症狀很難治癒。

張景岳說:吐血、咯血,古人皆認為是出自腎臟;痰涎中的血,則說是出自脾臟,這也不一定正確。凡是咯血、吐血的人,只要輕微咳嗽就能吐出,不像咳血、嗽血那樣費力而且嚴重。總而言之,咳嗽而吐出的血,是來自臟腑,來自臟腑的,其病源較遠。只要輕微咳嗽就吐出的血,是來自喉嚨,來自喉嚨的,其病源較近。病源較遠的,內傷已經很嚴重;病源較近的,不過是在經絡之間。

因此,凡是見到咯血、吐血、痰中帶血的人,大多沒有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狀,由此可見其輕重程度。治療這種病的方法,如果是因為火熱引起的,也不過是稍微清一清脾肺的火熱;如果是因為勞累疲倦引起的,只要養護氣血、滋補陰液,自然就會痊癒。

治法

《易簡》曰:唾血出於腎與肝。如涎唾中有少血散漫,此腎從相火炎上之血,六味湯加阿膠、童便主之。若氣自兩脅逆上,唾出純血,此肝氣受傷,肝血不藏,可先用杏仁、蘇子、歸、芍、丹皮、熟大黃、枳殼之類,以降其氣火;再用四物湯加牛膝、萸肉等補之。如久咳上氣,吐膿血,背痛面腫,此肺氣虛熱,風邪停滯,久之使然,難治也。

白話文:

治法

《易簡》中記載:吐血是由腎臟和肝臟引起的。若唾液中混有少量血絲,這是腎臟受到相火炎上之氣影響,可用六味湯加阿膠、童便治療。

如果氣逆上衝,從兩肋部位向上,吐出的全是血,這是肝氣受傷,肝血不能藏於體內,可用杏仁、蘇子、歸、芍、丹皮、熟大黃、枳殼等藥物,先以降其氣火;再用四物湯加牛膝、萸肉等藥物來補益肝腎。

若久咳上氣,吐出膿血,背痛面腫,這是肺氣虛熱,風邪停滯,日久所致,難以治療。

肺熱咳吐血,惟七傷散,用黃藥子、白藥子最效。又脈浮數忌灸法,若誤灸之,必吐血。仲景云:脈浮熱甚,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是也。若肝木旺,怫鬱唾血者,宜暢郁湯。

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雖多出於腎,然亦有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用天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遠志肉,或加炮姜。

白話文:

肺部有熱氣導致咳嗽吐血,只有七傷散有效,其中黃藥子、白藥子效果最佳。另外,脈象浮數者忌用灸法,若誤用灸法,必會吐血。仲景說:「脈象浮而熱盛,反用灸法,必然會導致咽喉乾燥吐血。」如果肝氣過旺,鬱結而導致吐血,則應該服用暢郁湯。

吐血是指鮮血隨著唾液吐出。雖然大多數情況是腎臟問題引起的,但也可能是體內瘀血積聚,肺氣壅塞,無法下降所致。可以用天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遠志肉,或再加上炮薑來治療。

生生子曰:唾血症,曾見二人,口中津唾,皆是紫黑血水,如豬血之色,晦而不鮮,形瘦體熱盜汗,為有怫鬱所致,如此者年餘。治以清痰降火開鬱等藥,或止或發。又一婦人,症亦如是,後因注船,大吐痰涎數碗,其症再不復萌。由是觀之,唾血亦有木鬱之症,不可不知。

治案

孫兆治博士王珣,患咽喉噎塞,胸膈不利,時發寒熱,夜多盜汗,忽心胸塞悶,咳唾血三數口即止,晚後脈數,口乾唾涎稠黏,咳一二聲不透,肩背微痛。當於關元、氣海、中脘、三里等穴著艾。不詳得之肺虛,其狀中客熱。症皆因誤灸,服暖藥所致。遂與《外臺》第一廣濟紫菀湯,為丸合服之,立效。

白話文:

生生子說:唾血症,我曾經見過兩個人,他們口中的津液唾液,都是紫黑色的血水,就像豬血的顏色一樣,黯淡而不鮮亮,身形消瘦,身體發熱,盜汗不止,這是由於心中鬱結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年多。治療方法是用清痰降火、開鬱等藥物,有時能止住,有時又會發作。還有一位婦人,症狀也跟這兩人一樣,後來她坐船,嘔吐了幾碗痰涎,病症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此可見,唾血症也有因鬱結而生的,不可不知。

治案:

孫兆治博士王珣,患有咽喉阻塞,胸膈不舒,時常發寒發熱,晚上經常盜汗,突然心胸憋悶,咳嗽吐血三、四口就停止了,晚上脈搏跳動頻繁,口乾舌燥,唾液黏稠,咳個一兩聲就咳不出來,肩膀和背部微微疼痛。應該在關元、氣海、中脘、三里等穴位上施灸。他不知道是肺虛,只認為是外感熱邪。症狀都是因為誤用灸法,服用溫熱藥物所致。於是給他服用《外臺秘要》中的第一廣濟紫菀湯,製成丸藥讓他服用,馬上就見效。

生生子治薇垣內人,喉中掀癢,咳唾紅痰,兩寸關洪大,內熱生瘡。山梔子、小薊、生地、牡丹皮、滑石、青皮、麥冬、甘草、黃連、瓜蔞,水煎服之,而血止嗽除。後遇勞心即咳嗽,喉中血腥,總由上焦熱盛而然。以枇杷葉、山梔子、生地、白芍、甘草、丹皮、地動蜂、天花粉、滑石、紫菀,常服三五劑,兩月而安。(地動蜂,即龍牙根。)

白話文:

這段古代醫學文字描述的是治療一位名叫薇垣內人的病症。

病症:

  • 喉嚨癢,咳嗽帶血痰。
  • 脈象洪大(兩寸關脈洪大,表示脈象有力而快)。
  • 內熱生瘡(體內有熱氣,容易生瘡)。

藥方:

  • 山梔子、小薊、生地、牡丹皮、滑石、青皮、麥冬、甘草、黃連、瓜蔞,水煎服用。

效果:

  • 服用後止血止咳。

後續狀況:

  • 後來這位病人勞心過度,就容易咳嗽,而且喉嚨有血腥味。

分析:

  • 醫生認為,病人的咳嗽和喉嚨出血,是因為上焦熱盛(上半身熱氣太重)造成的。

新藥方:

  • 枇杷葉、山梔子、生地、白芍、甘草、丹皮、地動蜂(龍牙根)、天花粉、滑石、紫菀,常服三到五劑,兩個月後病情就穩定下來了。